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2篇
  免费   121篇
  国内免费   349篇
安全科学   104篇
废物处理   40篇
环保管理   83篇
综合类   767篇
基础理论   190篇
污染及防治   243篇
评价与监测   41篇
社会与环境   43篇
灾害及防治   5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68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74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68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87篇
  2013年   76篇
  2012年   91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93篇
  2009年   85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80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951.
以尿素作为吸收液,与NOx反应生成N2和CO2,脱除烟气中的氮氧化物。以一套双级串连的填料塔为主体反应器,分别对气速、液气比、反应物浓度、添加剂浓度和反应温度等参数对尿素溶液吸收NOx反应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获得了优化实验工况,研究结果显示,在气速为0.1 m/s、液气比为16 L/m3、三乙醇胺为0.01%(质量比)、尿素浓度为13%(质量比)工况下,反应温度为30~70℃,脱硝总效率可达50%以上,且随着NOx体积分数增加而提高。  相似文献   
952.
通过测定"万亩枸杞示范园"119个表层(0~20 cm)土壤样品中重金属铅(Pb)、镍(Ni)、锌(Zn)、锰(Mn)、铜(Cu)、铬(Cr)和镉(Cd)含量,以宁夏土壤背景值为评价标准,利用单因子指数、内梅罗综合指数和潜在生态危险指数评价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借助绝对因子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受体模型(APCS-MLR)与地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及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Pb、Ni、Zn、Mn、Cu、Cr和Cd含量分别为34. 78、52. 376、83. 692、641. 114、38. 130、87. 257和0. 149 mg·kg~(-1),均低于国家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但超过了宁夏土壤背景值.内梅罗综合指数显示枸杞地81. 51%样点的土壤重金属呈现轻度污染,16. 81%样点呈现中度污染,1. 68%未受重金属污染.潜在生态危险复合指数表明,13. 45%样点表现为轻微生态风险,86. 55%样点表现为中等生态风险.枸杞地土壤重金属有4种主要来源:自然源、工业活动源、交通源和农业活动源,其中Ni和Cr的来源以自然源为主,贡献率分别为55. 49%和64. 66%,Pb和Mn的来源以工业活动源为主,贡献率分别为46. 93%和42. 53%,Zn和Cu的来源以交通源为主,贡献率分别为43. 51%和53. 71%,Cd的来源以农业活动源为主,贡献率为76. 79%.枸杞地土壤重金属含量明显受人类活动影响且来源复杂,应根据其贡献率加强控制,确保中宁枸杞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953.
长期撂荒恢复土壤团聚体组成与有机碳分布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究撂荒地恢复过程土壤团聚体组成结构及其对土壤碳库累积的影响,本研究选取陕北黄土丘陵区恢复10、 17、 27和42 a撂荒草地为研究对象,以坡耕地FL作为对照,分析不同年限撂荒草地以及耕地土壤(0~20 cm)与(20~40 cm)土层团聚体粒径分布、土壤全土有机碳储量以及团聚体有机碳储量动态特征,从而探究撂荒地土壤团聚体与有机碳之间的相互关联性.结果表明:①耕地恢复为撂荒草地后,土壤大团聚体(2 mm)和中团聚体(2~0.25 mm)数量、平均重量直径(mean weight diameter, 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eometric mean diameter,GMD)随着撂荒年限显著上升,而土壤微团聚体(0.25~0.053 mm)数量显著下降(P0.05).土壤大团聚体数量、平均重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在层次之间差异显著,表现为0~20 cm显著高于20~40 cm.②经过长期撂荒恢复后,土壤总有机碳储量、大团聚体有机碳储量以及中团聚体有机碳储量显著上升(P0.05),分别上升了1.92、 10.2和3.61倍,而微团聚体有机碳储量显著下降.撂荒恢复促使土壤碳氮化学计量比升高,但在42 a时出现了显著下降趋势.③土壤团聚体对于总有机碳储量的贡献率有80%来自大团聚体,且大团聚体数量随着恢复年限显著增加是大团聚体贡献率高的主要原因.总体而言,撂荒恢复过程中,微团聚体数量持续下降,而大团聚体数量显著增加并促进了土壤有机碳的累积.  相似文献   
954.
The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 and controlling the spread of the coronavirus between persons. We experimentally and numerically investigated an advanced engineering and environmental method on controlling the transmission of airborne SARS-CoV-2-laden aerosols in the breathing microenvironment between two persons during interactive breathing process by combining the limited space air stability and a ventilation method.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in a full-scale ventilated room with different limited space air stability conditions, i.e., stable condition, neutral condition and unstable condition. Two real humans were involved to conducted normal breathing process in the room and the exhaled carbon dioxide was used as the surrogate of infectious airborne SARS-CoV-2-laden aerosols from respiratory activities. A correspondent numerical model was established to visualize the temperature field and contaminated field in the test room. Results show that the performance of a ventilation system on removing infectious airborne SARS-CoV-2-laden aerosols from the interpersonal breathing microenvironment is dependent on the limited space air stability conditions. Appropriate ventilation method should be implemented based on an evaluation of the air condition. It is recommended that total volume ventilation methods are suitable for unstable and neutral conditions and local ventilation methods are preferable for stable conditions. This study provides an insight into the transmission of airborne SARS-CoV-2-laden aerosols between persons in ventilated rooms with different limited space air stability conditions. Useful guidance has been provided to cope with COVID-19 in limited spaces.  相似文献   
955.
为分析深圳市大气细颗粒物(PM2.5)浓度长期持续下降的原因,进而明确PM2.5下一步减排潜力和精细化管理方向,本研究基于2019年在深圳市西乡点位采集的PM2.5样品,分析了西乡PM2.5的化学组成及季节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19年西乡点位PM2.5年均浓度为29.4μg/m3,总体上呈现夏低冬高的季节特征,有机物(OM)和硫酸根(SO42-)仍是主要的组分,分别占总质量的42.3%和17.6%.对2009、2014、2019年典型月份PM2.5的组分进行对比,PM2.5全年质量浓度从42.3μg/m3(2009年)下降至24.6μg/m3.(2019年),OM、SO42-、硝酸根(NO3-)、铵根(NH4+)和元素碳(EC)等都有明显的下降趋势.矿物质元素(Al、Ca)是地面扬尘和建筑尘的标识组分,近年来Al、Ca浓度的增加趋势表明宝安区西乡扬尘的影响在逐渐扩大.2009、2014、2019年OC/EC的值逐渐扩大,说明了一次燃烧源排放的影响逐渐减小,但二次有机物(SOC)的贡献逐渐凸显.通过分析2004、2009、2014、2019年夏、冬季PM2.5中6种主要组分变化趋势,表明6种主要组分夏冬两季皆有下降趋势,但由于气象因素导致冬季污染物受到区域传输的影响较大,夏季各组分浓度的下降幅度普遍高于冬季.总体来说深圳市PM2.5浓度持续下降的原因是深圳市对机动车、工业VOC (挥发性有机物)、远洋船舶以及一次燃烧源的管控和减排.  相似文献   
956.
以上海某综合垃圾填埋场作为研究对象,钻取不同龄期的生活垃圾测试固液气生化降解指标,并对全场的渗滤液产量以及填埋气产量进行评估.经过测试和计算,该处区域已开始稳定产甲烷,进入慢速降解阶段.其中,固相垃圾样的C/L(纤维素与木质素的比值)大部分集中在0.72~1.53之间;渗滤液pH值介于7.91~8.92,BOD介于1050~5780mg/L,COD介于2640~15200mg/L,NH3-N介于2110~4360mg/L.引入固相、液相以及气相归一化指标β1β2β3,用于评估填埋场降解阶段.其中,β1介于0.56~0.83,β2介于0.65~0.76,β3介于0.97~1.02.β1β2能够作为判定垃圾场降解阶段的指标,但β3只能作为判定垃圾场是否处于稳定产甲烷阶段的指标.另外,建立考虑垃圾压缩-渗流耦合作用的渗滤液产量计算方法,垃圾自身渗滤液产率在70%~80%左右;采用垃圾两阶段降解模型计算填埋气产量,随着垃圾停止入场填埋,填埋气可收集量快速降低,至2025a降至峰值的3.88%,至2040a降至峰值的0.08%.  相似文献   
957.
为了研究剩余污泥在低温热处理条件下的理化性质及溶出特征,采用批次试验探究了热处理温度对剩余污泥溶解性有机物(SCOD)、溶解性碳水化合物(SC)、溶解性蛋白质(SP)的溶出变化情况,分析了溶解性有机物质(DOM)荧光组分的平行因子分析模型特征.研究发现,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SCOD在80℃的破解度增幅最高,在90℃溶出量最大;SC在70℃时溶出率增幅最高,在90℃质量浓度最高;SP在60℃质量浓度最大;挥发性脂肪酸(VFAs)在60℃达到最大含量;液相色谱-有机碳测定仪(LC-OCD)分析表明,溶解性有机碳在90℃分子质量浓度最大,但生物聚合类物质的比例在80℃最高;三维荧光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显示,剩余污泥热处理后的DOM均包含类蛋白质C1(282,324nm)、代谢类蛋白质C2(310,364nm)、可见腐殖酸C3(278/338/358nm,424nm)、土壤富里酸C4(270/318/354nm,476/524nm),对于热水解法预处理污泥,类蛋白质在80℃下具有最大荧光强度,代谢类蛋白质在60℃下具有最大荧光强度.在60min条件下,污泥中有机物溶出的最佳温度是80℃.  相似文献   
958.
为了提高Ti/PbO2电极的稳定性与催化氧化能力,将化学还原氧化石墨烯(RGO)以共沉积的方法修饰于β-PbO2层.通过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循环伏安法(CV),电化学交流阻抗(EIS),产羟基自由基(·OH)能力,强化寿命等测试方法对电极性能进行表征,并以酸性红G(ARG)为目标降解物,评估PbO2-RGO电极的催化效果.结果表明,电极经RGO改性后晶型仍为β-PbO2,析氧过电位由1.60V升至1.83V,膜阻抗由144 Ω/cm2降至16.2 Ω/cm2,强化寿命提升了43.6%.通过ARG降解实验表明,改性后的PbO2-RGO电极催化性能均有所提高,其中PbO2-RGO(0.05)电极具有最优的催化能力,120min内对ARG的脱色率可达到98.5%,同时对COD的去除率可达76.89%.  相似文献   
959.
含酚含氮废水的处理一直以来都是石油化工等行业关注重点之一.本研究采用UASB反应器,通过反硝化微生物与厌氧氨氧化微生物的耦合作用,成功实现了对甲酚、硝酸盐和氨氮的同步去除.在温度为30℃,进水pH为7.0,HRT为12 h,进水对甲酚、硝酸盐和氨氮浓度在75、78和91 mg·L~(-1)的条件下,3种污染物的去除率为95%、100%和73%以上,去除的硝酸盐和氨氮大部分转化为N_2,去除的对甲酚尚未矿化.当对甲酚、硝酸盐和氨氮的负荷为0.195、0.189和0.234 kg·m~(-3)·d~(-1)时,系统3种污染物的去除稳定在94%、75%和93%以上.微生物分析结果表明,门水平微生物主要有Chloroflexi、Planctomycetes、Acidobacteria、和Proteobacteria,属水平上Candidatus Kuenenia是主要的厌氧氨氧化微生物,Bacillus是主要的反硝化微生物,二者协同作用完成对甲酚、硝酸盐和氨氮的同步去除.  相似文献   
960.
本研究以2018年12月10~13日哈尔滨市一次严重的空气污染事件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此次污染过程的概况、成因以及污染的潜在源区.结果表明:此次空气污染过程以PM2.5影响为主,污染类型由10日00:00~11日17:00的偏燃煤型发展为11日17:00~13日15:00的二次气溶胶复合污染,最终在13日15:00后稳定为偏燃煤型.从天气形势和风速风向分析可知此次10~13日的污染过程与不利气象扩散条件也是密不可分的.模拟的48h后向轨迹经过聚类分析主要分为4类,大部分来自内蒙古、吉林等方向,70.83%的轨迹PM2.5超标,表明来自这些方向的污染气团对哈尔滨市的空气质量影响较大;而通过对模拟的48h后向轨迹进行PSCF、CWT分析,发现哈尔滨的WPSCF和WCWT分布特征类似,WPSCF和WCWT的高值主要集中在哈尔滨本地的双城、巴彦、阿城、吉林省的中部、西部地区等地区,以及大庆、绥化等地区,说明这些区域都是哈尔滨市PM2.5的潜在源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