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1篇
安全科学   4篇
综合类   34篇
基础理论   8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2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应用Boyd理论研究了活性炭吸附水中四氯乙烯(PCE)的吸附速率以及超临界CO2萃取PCE饱和活性炭的解吸附速率。结果表明,在0.5~48.0h内,吸附速率曲线具有直线相关关系,R^2=0.9960,其吸附速率可用粒内扩散系数D.表示,Di=4.00×10^-10cm2/s;在超临界CO2解吸附过程中,在1~5min内,时间与解吸附率存在直线相关关系,R2=0.9475,其解吸附速率用粒内扩散系数Di/SF表示,Di/SF=-5.19×10^-5cm2/s,比Di大10^5倍,说明超临界流体具有优越的传输性能;用Boyd理论可粗略描述活性炭吸附-超临界C02解吸附PCE的过程。  相似文献   
52.
气温不仅影响大气污染物排放,同时还影响着大气扩散能力。文章利用哈尔滨、乌鲁木齐、北京、兰州、成都、南京和广州7座城市2000-2013年API资料、2013-2018年AQI资料以及同期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探空资料,通过拟合2016之前上述7城市各自日均气温与API、AQI及5种污染物(PM_(2.5)、PM_(10)、SO_2、NO_2和CO)浓度间的关系,探寻不同城市的大气重污染对应的温度阈值及其分布特征,并用2017-2018年的AQI资料检验该温度阈值对大气重污染事件的捕获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就同一城市而言,存在一个使API、AQI和5种污染物浓度均达到最大的气温临界值,由此提出了大气重污染风险温度阈值(THP)的概念,哈尔滨、乌鲁木齐、北京、兰州、成都、南京和广州7座城市的THP依次为-15.8、-12.4、-1.5、-3.4、8.0、6.8和17.1℃。同时还发现当气温位于THP及其附近时,对应当地多为静稳天气(混合层厚度和通风系数均最小),呈现出最不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气象条件,进而易造成大气重污染甚至是污染事件的发生。由此可见,THP是边界层大气静稳特征的一个缩影,能较好地反映大气重污染潜势,7座城市THP捕获重污染事件的百分比整体在50%以上。该研究为上述7座城市的大气污染潜势预报及污染防控探寻了一个新的更简洁明了的重要污染气象参数,也为其它城市开展类似研究提供了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53.
活性炭及不同土壤吸附-超临界CO2再生四氯乙烯的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燕  米生权  王式功 《生态环境》2008,17(2):478-483
为解决干洗店等清洗行业排放的含四氯乙烯(PCE)三废的环境污染问题,开发一种使用经济、适用、有效且无污染的处理技术,需要收集相关的基础参数.文章研究了活性炭及兰州市三种不同的土壤对水中PCE吸附特性及超临界CO2再生活性炭及土壤萃取回收PCE的特性,结果表明,活性炭与土壤吸附水中PCE达到平衡的时间均为7 d,吸附等温线均可用Freundlich等温式拟合,且有较好的相关性;活性炭与不同土壤对PCE吸附能力差异较大,吸附能力由大到小为活性炭>林土>灌淤土>黄绵土,且土壤的吸附能力与土壤有机质、含水率及pH值关系密切;超临界CO2再生活性炭与土壤回收PCE,分别在35 ℃、20 MPa和60 ℃、20 MPa这样不太苛刻的条件下通过调整S/F值可获得较高的回收率,为PCE的污染治理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4.
兰州地区人群对多环芳烃的暴露及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多介质-多途径暴露模型,评价兰州地区居民暴露于多环芳烃的健康风险,分析风险来源、暴露介质及暴露途径,并结合蒙特卡罗方法分析研究过程中的不确定性。结果表明,兰州地区居民中男性和女性对环境中多环芳烃的终身日平均暴露量分别为4.55×10-4和5.07×10-4mg.kg-1.d-1。暴露途径中食物摄取是最主要途径,食物中贡献较大的为谷物。相应的男性和女性的健康风险度分别为4.12×10-5.a-1和4.80×10-5.a-1,兰州地区多环芳烃类污染物居民人体健康风险度远远高于可接受健康风险度的标准。兰州地区女性对多环芳烃的暴露量高于男性,女性健康风险平均值亦远远高于EPA标准值,兰州地区女性乳腺癌发病率较高可能与长时间低剂量多环芳烃暴露有一定的关系。兰州地区多环芳烃人群暴露与天津和北京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55.
为研究黑碳(BC)对呼吸系统急性发病的影响及气温的修正效应,收集北京市2009~2012年264075例呼吸系统急诊病例与同期空气污染物(BC、PM2.5、SO2、NO2)及气象数据,在划分呼吸道感染部位(上、下呼吸道)与人群年龄的基础上,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与广义相加模型进行建模.首先分别研究BC、气温与发病的(滞后)关联,继而构造二元交互模型探索气温-BC的协同关系,再分层量化BC在不同气温水平的健康影响;并同时纳入气态污染物验证BC结果的稳健性.结果表明,对总呼吸系统、上感、下感而言,气温-发病风险的暴露-响应曲线均近似“V”型,阈值温度分别为24℃、26℃和24℃,且低温的滞后累积影响强于高温.主效应模型揭示BC诱发即时性风险,影响在3d内消失;BC浓度每升高四分位数(IQR),总呼吸系统、上感、下感的超额发病风险(ER)分别为1.97%、2.64%和1.34%.少儿(£14岁)超额发病风险最高(总呼吸系统,3.40%),而老年组(³60岁)结果不甚显著.双污染物模型显示,BC与SO2共存会放大BC关联风险,尤以上感响应明显;而BC与NO2共存会适度增强下感风险.BC-气温的非参数二元模型显示,BC升高使发病风险类似对数函数上升,且高温会显著增强BC的健康影响.分层模型得到,每IQR BC在气温高于阈值时导致的下感风险显著高于上感,分别为5.55%、1.27%(P>0.05);而低于阈值时BC所致上、下感风险相当,均在0.55%左右.BC对呼吸系统发病的急性影响与感染部位和气温水平紧密相关,不同年龄段间也体现差异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