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3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24篇
基础理论   33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综述了天然碳质吸附剂(carbonaceous geosorbent,CG)的分类、来源、基本性质及对典型有机污染物的吸附机制与特点,涉及的有机物污染物涵盖了多环芳烃、多氯联苯、多溴代二苯基醚、农药及抗生素等多种门类,包括极性、弱极性、非极性及离子型等多种化合物,具有较广泛的代表性.CG类物质与有机化合物间的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对吸附作用有重要贡献,但这种分子间作用力会受到CG性质(如孔隙结构、特征基团等)和吸附质分子特点(如分子构型、官能团)的影响.深入了解CG对典型有机化合物的吸附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对污染土壤环境风险评估和污染土壤修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2.
于2014年春季使用Tedlar气袋采集南京市典型交通区与背景区的大气样品,参照美国EPA TO-15方法共检出30种挥发性有机物(VOCs)组分,研究了典型区域的VOCs污染特征与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交通区ρ(VOCs)范围为122.58!236.97μg·m-3,平均值为(149.31±36.70)μg·m-3;背景区ρ(VOCs)范围为27.24!54.68μg·m-3,平均值为(43.29±10.53)μg·m-3。从污染物类型来看,烯烃、芳烃、卤代烃和酯类化合物是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交通区空气中VOCs以苯系物为主,质量浓度范围为18.72!41.28μg·m-3,平均值为(25.39±7.63)μg·m-3,苯系物浓度日变化高峰出现在9:00、12:00和18:00,与道路车流量密切相关;而背景区苯系物浓度偏低,且无明显的变化趋势。对交通区苯系物各组分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苯、乙苯、对,间-二甲苯、邻-二甲苯、4-乙基甲苯、1,3,5-三甲苯和1,2,4-三甲苯是主要的贡献因子,汽车尾气是交通区苯系物污染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53.
以有机氯农药生产企业工业场地污染土壤为对象,研究Tween80、TritonX-100和SDS这3种表面活性剂对土壤中氯丹(α-氯丹和γ-氯丹)、灭蚁灵、七氯、硫丹(α-硫丹和β-硫丹)的增溶洗脱效应.结果表明,3种表面活性剂对土壤中的有机氯农药均具有一定的增效洗脱作用,且洗脱去除率随表面活性剂添加量升高而逐渐增加.3种表面活性剂对土壤中氯丹、硫丹和七氯的去除率明显高于灭蚁灵,TritonX-100对灭蚁灵的去除率明显高于SDS和Tween80.Tween80和TritonX-100添加量为10g·L-1、SDS添加量为8.50g·L-1时,对土壤中4类有机氯农药的总去除率最高,分别为32.8%、59.7%和60.1%.对于该类污染场地土壤,选择10g·L-1 TritonX-100溶液在50℃条件下振荡5min时洗脱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4.
该文综述了高密度非水相液体(dense non-aqueous phase liquids,DNAPLs)的主要成分、种类、形成及迁移特征。通过分析DNAPLs空间分布、相分配特征和污染地块生命周期特点,总结了DNAPLs在地下的常见迁移行为。其次,综述了针对DNAPLs污染物的最新判定调查技术及其进展,介绍了判定DNAPLs存在的方法原理和用于探测DNAPLs分布范围的最新技术手段,有助于在DNAPLs污染场地选择适宜的调查方法,并对后续准确确定DNAPLs分布范围、制定经济高效的修复技术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5.
于2015年1月至11月在广州利用大流量大气颗粒物采样器采集细颗粒物(PM_(2.5))样品,并利用热光反射法(TOR)测定大气颗粒物中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浓度。结果表明,广州ρ(PM_(2.5))年均值为(69.5±35.6)μg·m~(-3),是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PM_(2.5)年均质量浓度二级标准限值(35μg·m~(-3))的2.0倍,表明广州大气细颗粒物污染严重。OC、EC和总碳气溶胶(TCA)的年均质量浓度分别为(8.31±4.53)、(3.56±2.72)和(16.85±9.60)μg·m~(-3),分别占PM_(2.5)质量浓度的13.2%、5.9%和27.0%,表明含碳组分是PM_(2.5)的重要组成部分。OC和EC浓度季节变化规律存在差异性,OC浓度在冬季最高,而EC浓度在秋季最高。OC和EC的相关性弱和比值高的特征结果表明冬季二次有机碳(SOC)污染最严重,其平均质量浓度为6.9μg·m~(-3),占OC质量浓度的62.4%。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冬季和春季广州PM_(2.5)中碳组分来源较复杂,主要包括机动车尾气、燃煤和生物质燃烧,夏季碳组分的主导污染来源是燃煤和机动车尾气,而秋季碳组分主要来源于机动车尾气。  相似文献   
56.
气相抽提法(SVE)去除土壤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殷甫祥  张胜田  赵欣  封克  林玉锁 《环境科学》2011,32(5):1454-1461
研究了土柱直径、土壤粒径和不同污染物等对模拟SVE通风效率的影响.以苯、甲苯、乙苯、正丙苯为污染物进行的实验结果表明,柱底面积/装土高度(S/H)越大,去除率越高.不同粒径受甲苯、乙苯、正丙苯污染的土壤进行的实验结果表明,当土壤粒径由10目变为20~40目后,SVE通风效率降低,污染物去除难度增大.受苯、甲苯、乙苯污染...  相似文献   
57.
自然衰减监控技术在农药污染场地的实践应用较少,作用机制尚不明确.为此,以农药污染场地监控自然衰减实际工程案例为基础,对地下水中氯代甲烷烃的自然衰减能力、作用机制及降解时间进行了分析.Mann-Kendall趋势检验结果表明,作为污染源的MW1-17点位地下水中的四氯化碳和氯仿随时间呈现下降趋势,在4 a内降解率分别在95%和94%以上.经计算,四氯化碳和氯仿的降解速率常数分别为0.002 d-1和0.001 3 d-1.随着时间的延长,有充足的证据表明MW1-17点位存在微生物降解.四氯化碳与NO3-、DOC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MW1-17的四氯化碳在2016年8月-2018年12月期间以微生物共代谢降解为主,而在2018年12月以后以还原脱氯降解为主.微生物多样性的结果也表明,从2016年到2021年,地下水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逐渐向厌氧型转化,还原脱氯功能细菌丰度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58.
我国土壤污染问题现状及防治措施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林玉锁 《环境保护》2014,(11):39-41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土壤环境保护工作。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大气、水和土壤污染治理,提出要向污染宣战。为了科学认识和全面应对土壤污染问题,本文回顾了我国土壤污染发生及环境问题演变过程,总结了我国土壤环境问题的基本特征,分析了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状况及发展趋势,介绍了国家正在或将要采取的加强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的一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59.
黄剑波  姜登登  温冰  王磊  石佳奇  周艳 《环境科学》2023,44(4):2204-2214
为探明铅锌冶炼厂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及人体健康风险,在云南省某铅锌冶炼厂周边农田采集56个表层土壤(0~20 cm),分析了土壤中pH和重金属Pb、 Cd、 Zn、 As、 Cu和Hg的含量,对土壤重金属含量的污染程度、生态风险和概率健康风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ω(Pb)、ω(Cd)、ω(Zn)、ω(As)、ω(Cu)和ω(Hg)的平均值分别为4 413.93、 6.89、 1 672.76、 44.45、 47.61和0.21 mg·kg-1,均超过云南省土壤背景值.Cd的地累积指数(Igeo)平均值为0.24,单因子污染指数(Pi)平均值为30.42,潜在生态风险指数(Er)平均值为1 312.60,是研究区污染最重以及生态风险最高的重金属.蒙特卡罗概率健康风险结果显示,成人和儿童的非致癌风险指数(HI)分别为2.42E-01和9.36E-01,儿童的非致癌风险超过控制值的比例为36.63%;成人和儿童的致癌风险指数(TCR)分别为6.98E-05和5.93E-04,儿童的致癌风...  相似文献   
60.
为探明并量化共存阳离子存在下含氧阴离子型金属在生物体中的毒性效应,以模式植物小麦(Triticum aestivumL.)为研究对象,通过单一变量控制实验,探究了4种阳离子(Ca(2+)、Mg(2+)、Mg(2+)、Na(2+)、Na+和K+和K+)对3种典型含氧阴离子型金属(AsO_4+)对3种典型含氧阴离子型金属(AsO_4(3-)、SeO_3(3-)、SeO_3(2-)和VO_4(2-)和VO_4(3-))毒性的影响,并构建了静电作用模型来预测和评估As、Se和V的生态毒性效应与风险。结果表明,Ca(3-))毒性的影响,并构建了静电作用模型来预测和评估As、Se和V的生态毒性效应与风险。结果表明,Ca(2+)对As、Se和V毒性的影响呈现出3种不同的趋势:在相同设计浓度范围内Ca(2+)对As、Se和V毒性的影响呈现出3种不同的趋势:在相同设计浓度范围内Ca(2+)的增加显著引起了As毒性的减弱(Adj.R(2+)的增加显著引起了As毒性的减弱(Adj.R2=0.76,P<0.05)、V毒性的加剧(Adj.R2=0.76,P<0.05)、V毒性的加剧(Adj.R2=0.81,P<0.05),而对Se毒性却没有显著影响。当Mg2=0.81,P<0.05),而对Se毒性却没有显著影响。当Mg(2+)从0.20 mmol·L(2+)从0.20 mmol·L(-1)增加到2.73 mmol·L(-1)增加到2.73 mmol·L(-1)时,Se主导形态的半数有效活度值(EC_(50){HSeO+3(-1)时,Se主导形态的半数有效活度值(EC_(50){HSeO+3-})从40.40 μmol·L-})从40.40 μmol·L(-1)显著下降为27.98 μmol·L(-1)显著下降为27.98 μmol·L(-1),即Se毒性增强到原来的1.44倍(Adj.R(-1),即Se毒性增强到原来的1.44倍(Adj.R2=0.79,P<0.05)。静电作用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Ca2=0.79,P<0.05)。静电作用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Ca(2+)(或Mg(2+)(或Mg(2+))在显著增强V(或Se)毒性中发挥的作用,将这种静电作用影响纳入考虑成功构建了可以定量预测V(Adj.R(2+))在显著增强V(或Se)毒性中发挥的作用,将这种静电作用影响纳入考虑成功构建了可以定量预测V(Adj.R2=0.88)和Se(Adj.R2=0.88)和Se(Adj.R2=0.95)毒性的静电作用模型。研究结果弥补了目前含氧阴离子型金属生态毒性研究的不足,为含氧阴离子型金属的土壤污染生态风险评估提供了指导与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