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95篇
安全科学   8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10篇
综合类   162篇
基础理论   62篇
污染及防治   20篇
评价与监测   32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一种新型拓扑分子表征方法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本实验室新近提出的新型广义相关指数表征41个烃基酚类环境毒物结构并与其活性建立定量构效相关模型.采用逐步回归对变量进行筛选后,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建模的复相关系数(Rcum)、交互校验的复相关系数(Qcum)和外部样本检验复相关系数(Qext)分别为Rcum=0.967、Qcum=0.931与Qext=0.944,优于文献中的报道值.模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预测能力,表明此类新型广义相关指数能较好地表征该类分子结构信息,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2.
全氟烷基物质在胶州湾海水、沉积物及生物中污染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明胶州湾全氟烷基物质(perfluorinated alkyl substances,PFASs)的污染水平及特征,本研究于2018年4月在胶州湾近岸海域采集了海水、沉积物及菲律宾蛤仔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35种PFASs的含量.结果表明,海水中检出12种PFASs,PFASs总质量浓度(ΣPFASs)范围为21. 1~38. 0 ng·L-1,沉积物中检出10种PFASs,ΣPFASs含量(以干重计)范围为0. 459~1. 20μg·kg-1,菲律宾蛤仔中检出19种PFASs,ΣPFASs含量(以干重计)范围为15. 5~27. 5μg·kg-1;与国内外报道的其他地区相比,胶州湾ΣPFASs污染处于中等或偏高水平.全氟辛酸(perfluorooctanoic acid,PFOA)是胶州湾PFASs的首要污染因子,6∶2全氟辛烷二磷酸酯(6∶2 fluorotelomer phosphate diester,6∶2 di PAP)是海水及沉积物中检出的主要前驱物,全氟辛烷磺酰胺(perfluorooctanesulfonamide,PFOSA)是菲律宾蛤仔中检出的主要前驱物.此外,PFASs的沉积物-海水分配系数(Kd)、有机碳归一化分配系数(KOC)及生物累积因子(bioaccumulation factors,BAF)随碳链的增加而增加,而生物-沉积物累积因子(bioaccumulation factors between organism and sediment,BSAF)随碳链(C8~C13)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43.
分别采用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OATC)和磷酸改性电极并负载铁涂覆在碳布表面,制得Fe/OC-OATC电极和Fe/PC电极用于构建生物电芬顿系统,提高电芬顿技术中H2O2的原位生产能力,达到高效降解印染废水的目的.通过极化曲线、功率密度曲线以及循环伏安曲线对2种复合电极的电化学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Fe/OC-OATC的电流密度、最大功率密度以及氧还原能力等均优于Fe/PC,最大功率密度为4.89W/m3,相应的电流密度可达22.9A/m3.然后探究了2种复合电极构建的生物电芬顿系统对罗丹明B的降解效果,结果显示,Fe/OC-OATC体系﹥ Fe/PC体系,Fe/OC-OATC体系对罗丹明B的去除率最高达96.4%.最后根据动力学分析和反应机理的研究,分析了2种系统对罗丹明B的降解机理.  相似文献   
44.
应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技术建立了102种酚类化合物气相色谱保留指数与分子全息结构间的相关模型,在最佳建模条件下得到非交叉验证相关系数(r2)为0.965,交叉验证相关系数(qLOO2)为0.963. 从102种酚类化合物中随机选出68种作为训练集,其余作为测试集,来验证分子全息QSRR模型的预测能力和稳健性. 在最佳建模条件对训练集进行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r2为0.967,qLOO2为0.927. 用训练集数据所建立的QSRR模型预测测试集中酚类化合物的色谱保留指数,结果表明,基于训练集所建立的QSRR模型具有很高的预测能力和稳健性,可以对测试集酚类化合物的气相色谱保留指数进行很好的预测. 此外,利用最佳全息定量结构保留关系(HQSRR)模型的色码图,探讨酚类化合物中的不同侧链基团对其色谱保留性质的影响,及其在固定相上的色谱保留机理.   相似文献   
45.
采用内耦合大块液膜分离技术,通过考察料液相pH值、温度、载体浓度以及解析相组成对Cd(II)迁移速率的影响,研究了以烷基膦酸为流动载体的液膜中镉的迁移规律,并建立了渗透系数与pH值、温度以及载体浓度之间的关系方程.结果表明,Cd(II)以CdR22HR(Kex值为3.58106)配合物形式在液膜中传输,增加载体浓度或升高温度,迁移速率明显升高.最佳传质条件为料液相pH值4.5~5.1、载体浓度5.0%~7.5%、温度298~308K.  相似文献   
46.
以天津某染化厂的酸性橙Ⅱ废水为研究对象,利用N235-煤油-H2SO4-NaOH的萃取-反萃取体系,通过静态杯皿实验,确定了萃取-反萃取过程的最佳工艺参数,使萃取效率可达90% ,出水COD值可降低到350m g/L;酸性橙Ⅱ废水的有机成分总浓缩倍数达25~40倍;废水的萃余液经二次萃取法和混凝沉淀法处理后,出水的COD值< 200m g/L,色度< 80倍,达到天津市工业废水的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47.
综述了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s)在国内外地表水环境中的空间分布及污染特征,总结归纳了PFASs的来源和特征变化趋势。针对地表水中PFASs的监测种类、监测技术及风险评估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需加强日常监测,重点加强对水环境中新型PFASs的关注;针对流域中不同种类PFASs建立高特异性、高灵敏度监测新技术;筛选适合的水生生物作为环境污染指示物以应用于新污染物的评估等建议。为今后我国地表水环境 PFASs污染的现状调查及治理工作提供确实可行的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48.
从橡胶厂工业废水中分离到1株降酚酵母,经鉴定为瓦尔假丝酵母(Candida vartiovanrai),该菌株能以苯酚作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生长,还能以水杨酸、苯甲酸、苯、萘、对苯二酚、间苯二酚、邻苯二酚等作为唯一碳源生长,但不能以氯代酚作为唯一碳源生长.酚诱导有利于高浓度苯酚的降解,加入葡萄糖可抑制苯酚的降解.当以苯酚作为唯一碳源时,在诱导的情况下,约30 h可将培养液中的苯酚降解98.7%,可望应用于含高浓度酚类化合物的废水生物处理中.   相似文献   
49.
赵洪艳  王斌 《生态环境学报》2023,(11):2007-2018
全(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是一类人工合成、应用广泛、高度氟化的化合物,由于数量众多及其持久性、生物累积性和潜在毒性,其暴露风险受到越来越多关注。人体可能通过食物、饮水、室内空气和灰尘等多种介质暴露于PFAS,当前研究多集中于饮水和食品暴露途径,较少针对室内空气和灰尘的人体暴露进行评估。然而人类通过室内环境介质对PFAS的暴露不可忽视,尤其对婴儿而言。该文综述了室内环境中释放PFAS的各类产品,PFAS在不同介质中的分布特征以及人体暴露于PFAS的途径,重点分析了不同人群的暴露特点和PFAS生物有效性的研究进展,提出了降低室内PFAS浓度的有效措施。发现皮肤接触暴露途径的研究数据较少,室内环境中PFAS从产品到室内的迁移转化机制尚不清楚,此外,目前的研究大多是通过检测膳食、饮水、灰尘、空气等环境介质中的PFAS浓度,然后通过风险评估模型去计算外暴露水平,或者通过尿液、血液、头发等检测PFAS的内暴露水平,外暴露和内暴露研究是相对独立的,二者之间的关联并不明确。众多研究已经表明,很多PFAS类型在各种暴露源中均有高水平检出,仅通过已有的体外暴露风险评估模型对外暴露风险的评估可能高估了...  相似文献   
50.
本文将原子荧光光谱检测技术与吹扫捕集/气相色谱检测技术联用,结合优化的碱性法消解前处理技术,建立了碱性法消解-吹扫捕集/气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PT-GC-AFS)联用技术测定土壤和沉积物中烷基汞含量的方法,能够在一次分析中同时获得样品中甲基汞和乙基汞的含量.本文分别用酸性法和碱性法处理了沉积物标准样品ERM-CC580、沉积物实际样品和土壤实际样品,重点比较了本方法提出的碱性法消解和使用率较高的酸性法消解两种前处理方式.采用本方法处理实际样品进行了色谱分离研究,对低浓度的实际土壤样品进行了检出限实验,用3种不同浓度的沉积物和3种不同浓度的土壤样品验证了精密度,对沉积物标准参考物质ERM-CC580进行了测定,并用两种实际土壤样品和两种实际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加标回收率试验.实验表明,碱性法消解精密度和准确度优于酸性法消解,且步骤少、耗时短,使用的试剂种类少、毒性小,方法稳定性高、可操作性强,适用于分析测试实验室大量土壤/沉积物样品的烷基汞测定.采用碱性法消解土壤/沉积物样品,目标物实现完全分离,甲基汞、乙基汞的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9、1.0000,最低检出限分别为0.02μg·kg~(-1)、0.10μg·kg~(-1)(取样量为0.50 g),样品分析甲基汞、乙基汞的RSD范围分别为1.0%—4.7%、2.5%—6.0%,加标回收率范围分别为85.1%—109%、90.3%—96.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