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15篇
  免费   1805篇
  国内免费   2275篇
安全科学   3430篇
废物处理   346篇
环保管理   4176篇
综合类   9731篇
基础理论   1921篇
环境理论   66篇
污染及防治   1066篇
评价与监测   1089篇
社会与环境   1652篇
灾害及防治   618篇
  2024年   46篇
  2023年   262篇
  2022年   409篇
  2021年   608篇
  2020年   658篇
  2019年   616篇
  2018年   512篇
  2017年   887篇
  2016年   970篇
  2015年   938篇
  2014年   916篇
  2013年   1353篇
  2012年   1489篇
  2011年   1505篇
  2010年   1152篇
  2009年   1172篇
  2008年   840篇
  2007年   1320篇
  2006年   1261篇
  2005年   1103篇
  2004年   986篇
  2003年   864篇
  2002年   727篇
  2001年   581篇
  2000年   613篇
  1999年   452篇
  1998年   332篇
  1997年   292篇
  1996年   203篇
  1995年   241篇
  1994年   182篇
  1993年   136篇
  1992年   111篇
  1991年   64篇
  1990年   44篇
  1989年   36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4篇
  1984年   12篇
  1982年   21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16篇
  1978年   10篇
  1977年   11篇
  1976年   8篇
  1975年   8篇
  1972年   11篇
  1971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有效规制海底可燃冰开发伴生的多种类型生态环境风险,是保障可燃冰产业健康发展的内在需求。本文的主要目的即在中国现行法律体系规定的多元共治的环境法治理念和制度框架下,研究海底可燃冰开发环境风险多元共治的理论基础、现实必要性及其制度路径。文章主要运用类型化方法来梳理与归纳海底可燃冰开发引致环境风险的具体类型;运用理论分析与价值分析方法,论证海底可燃冰开发环境风险多元共治的必要性;运用法教义学分析、比较分析与系统分析方法,检视与剖析我国传统行政管制模式下的制度体系在规制海底可燃冰开发环境风险中的绩效与利弊,归纳与展开海底可燃冰开发环境风险多元共治的制度路径。本文的基本结论是,传统环境管制模式难以有效治理海底可燃冰开发引致的新型环境风险,当前我国所创新的环境多元共治模式,可以矫正政府单维管制海底可燃冰开发环境风险中的缺陷、弥补"监管之法"在规制海底可燃冰开发环境风险中的疏漏、克服单一行政命令方式在规制海底可燃冰开发环境风险中的困境,系统构建海底可燃冰开发环境风险多元治理体系。在完善行政监管和推进私人治理两个层面对海底可燃冰开发环境风险多元共治的基础上提出具体建议。在完善行政监管层面,我国《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法律规范经过拓展解释适用,仍然因为规制路径的间接性、零散性而产生内生弊端,亟待专门立法;在推进私人治理层面,多元共治机制分为多元主体参与机制与诉讼机制,应重视通过鼓励环保公益组织、可燃冰行业协会与私人等多元主体采取多元参与和私益诉讼方式,以发挥其在规制海底可燃冰开发环境风险中的综合效用。  相似文献   
932.
Research across several decades has mapped the way complex environmental issues with complicated policy implications are often differentially framed within the media, public, and policy agendas with major implications for how they are understood, discussed, and decided. Building on this work, this this study compared news coverage of the debate over natural gas “fracking” in New York, Pennsylvania, and North Carolina between the period 2008 and 2013. Examining state newspapers, the analysis evaluated the types of sources used, the assertions of these sources, and how the issue of fracking was framed. From a general perspective, this study reveals how differences in framing of an environmental and scientific controversy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locally relevant sources used in reporting, as well as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factors that might be unique to a state. Specific to the debate over natural gas “fracking,” this study adds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how such state-based factors influence the portrayal of the issue in the news media.  相似文献   
933.
选取上海市7家未安装气-气换热器的国控燃煤电厂作为研究对象,从煤质、除尘器、脱硫协同脱除作用以及锅炉工况负荷等方面探讨对颗粒物浓度排放系数 K值产生的影响,得出上述因素通过改变脱硫进口颗粒物浓度值影响 K值,当脱硫进口颗粒物浓度较低、波动范围较小时,其 K值也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当脱硫进口颗粒物浓度较高、波动范围较大时,其 K值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等结论。  相似文献   
934.
The incidence of diabetes has increased dramatically in recent decades and become one of the leading health problems worldwide. Lifestyle and dietary changes alone cannot account for the dramatic rise of diabetes, while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publications have reported the possible relationships between exposure to environmental pollutants and risk of diabetes. In the present review, our objective was to summarize the human studies on environmental pollutants, which includes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esticides (not on the Stockholm Convention list), bisphenol A, and phthalates, and the risk of diabetes. Currently published results suggest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certain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dichlorodiphenyldichloroethene, dichlorodiphenyltrichloroethane, hexachlorobenzene, and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and bisphenol A exposure and risk of diabetes. For pyrethroids, organophosphates, carbamates, and phthalates, there are insufficient studies to reach conclusions and therefore more studies, especially prospective studies, are needed along with in vivo and in vitro studies to understand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相似文献   
935.
废荧光灯管中的有害物质如果处置不当,会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危害。目前国内大部分废荧光灯管未得到无害化处置,主要在指定的法规、有效的政策以及完善的运营机制方面存在很多弊端,应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政府部门的重视。本文结合国内外废荧光灯管回收处置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源头控制、分类收集、多渠道回收、建立资金及资金补贴机制以及技术手段措施,为从根本上解决废旧灯管回收难的问题,并探索社会源危险废物的管理提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36.
通过四川省眉山市“三线一单”编制试点工作的开展,探索出适合四川省情、尺度得当、具有可操作性的环境管控单元划分方法和适用技术方法以及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制定原则,为全省“三线一单”编制工作的顺利推进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937.
通过对思雅河流域连续3年的水环境质量监测,结合遥感影像获得其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据此研究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2012—2014年间思雅河流域自然、农业景观面积占比减少,而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研究期间除TDS年均值略微下降外,其余水质指标的年均值几乎均呈递增趋势,尤以TSS和COD增加最显著;TSS、COD、NH 3-N和TP的相对标准偏差均>0.1,显著高于其余参数,说明其波动程度较大。主成分分析表明水环境变化最主要的影响因子为第一主成分(TSS、COD、NH 3-N和TP)。贵安新区大学城建设活动加重了思雅河流域水体污染趋势。  相似文献   
938.
随着城市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逐渐增多,因此,环境公众开放日活动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实际情况,探讨如何开展监测类公众开放日活动。  相似文献   
939.
应用3S技术研究了太湖底质与水质总磷(TP)的分布情况,并结合水华频次分析了其相关性。结果表明:2016—2018年,太湖底质TP年均值在433~537 mg/kg波动,水质TP年均值从0.064 mg/L上升至0.087 mg/L。从空间分布来看,底质TP、水质TP和水华频次均呈现“西高东低”的规律,太湖西部区尤其是竺山湖区是需要开展治理的重点区域。3年间,太湖西部区水质TP上升,而底质TP与入湖河流TP下降,说明内源磷污染是太湖西部区水质TP升高的主要原因,须加强科学清淤。  相似文献   
940.
以部分省(市)颁布的29份环境监测技术服务社会化政策为研究样本,将市场准入、监测领域、运行管理和监督制裁作为政策文本的分析框架进行计量分析。部分省(市)相关规定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使以往混乱的社会环境监测技术服务市场进一步规范化;但多数省(市)的环境监测技术服务社会化政策存在市场准入条件苛刻、监测领域有待放开、运行管理模式僵化、监督制裁手段单一等难题。最后提出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有序开放监测领域、构建多元管理模式、完善监督制裁体系等4项建议对上述难题予以回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