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0篇
  免费   106篇
  国内免费   300篇
安全科学   328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75篇
综合类   843篇
基础理论   158篇
污染及防治   100篇
评价与监测   16篇
社会与环境   41篇
灾害及防治   19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66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120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99篇
  2011年   104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85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海水淡化水在既有管网输配的铁释放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一梅  刘扬  赵鹏  单金林  杨所印  刘伟 《环境科学》2012,33(4):1216-1220
由于具有强腐蚀性,海水淡化水在既有市政管网输配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严重的"红水"现象,主要是由于管网中铁的释放.为了研究控制既有管网中铁释放的有效措施,对管龄为30~40 a的钢管和灰口铸铁管内壁的腐蚀瘤进行分析,主要组成物质为Fe3O4和FeOOH;选择腐蚀较严重的钢管进行静态浸泡试验,重点分析了自来水和淡化水的掺混比、pH值、碱度、氯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对铁释放的影响,并以铁浓度为控制量,初步给出了海水淡化水在既有管网中安全输配所需满足的水质条件:自来水和淡化水的掺混比≥2∶1,pH值在7.6以上,碱度>200 mg.L-1.  相似文献   
72.
水源更换对给水管网水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洋  牛璋彬  张晓健  陈超  何文杰  韩宏大 《环境科学》2007,28(10):2275-2279
为了研究水源更换对给水管网水质的影响,对北方A市水源更换过程中管网水质理化指标进行了监测分析.通过33 h的监测发现,由于水源水质不同造成管网水质化学不稳定,管网水水质部分指标发生了明显的下降,pH从7.54降到7.18,碱度从188 mg·L-1降到117  mg·L-1,氯化物从310  mg·L-1降到132  mg·L-1(以Cl-计),电导率从0.176 S·m-1降到0.087  S·m-1,钙离子和镁离子略有下降分别为15  mg·L-1和11  mg·L-1,这些都是由于滦河水质与黄河水质不同造成的;余氯在换水过程中发生了较复杂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水源更换造成耗氯量增加以及夜间用水量少造成管网水输配时间长引起的;pH、碱度、余氯的变化使得管网水中铁的含量增加,最高达到0.4  mg·L-1,超出饮用水标准规定的0.3  mg·L-1.通过分析水源更换过程中水质的变化,提出了控制管网水质稳定的方法主要有提高pH、增加碱度、投加缓蚀剂和严格保证出厂水及管网水水质指标特别是余氯等.  相似文献   
73.
颤蚓生物扰动对沉积物氮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通过实验室模拟沉积物中颤蚓生物扰动过程,研究了生物扰动对沉积物TN释放的影响,并探讨了温度、pH和DO对颤蚓生物扰动作用下TN释放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颤蚓生物扰动能促进沉积物TN释放,且促进效果随颤蚓密度的增加而提高.适当地提高温度有助于颤蚓快速生长,提高生物扰动对TN释放的促进效果,温度由15℃提高到25℃,上覆水...  相似文献   
74.
《中国环境科学》2007年第5期发表的程书波等人的文章上海市地表灰尘中PAHs的来源辨析荣获2008年中国科协颁发的第六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2007年第1期发表的邵立明等人的文章生物反应器填埋场初期的重金属释放行为及2007年第2期发表的罗专溪等人的文章三峡水库支流回水河段氮磷负荷  相似文献   
75.
NOx是我国十二五期间重点控制的污染物,燃煤工业锅炉是其重要来源。为了研究燃煤工业锅炉NOx的形成与释放规律,在实验室模拟了不同煤种的燃烧过程。采用原煤/焦炭燃烧法分别研究挥发分氮和焦炭氮生成NOx的反应,探讨燃料型NOx的形成与释放规律,并解释试验模拟条件下燃煤NOx产污系数和现场实测值的差异。结果表明,试验中烟煤、无烟煤、煤焦的NO转化率平均值分别为25.77%,22.17%和11.98%,产污系数平均值分别为4.31,5.08和2.00kg/t,高于现场实测结果核算值。燃煤工业锅炉NOx以燃料型为主,燃料型NOx的形成和释放是一个复杂的多相反应过程,由挥发分氮的氧化还原反应和焦炭氮的氧化还原反应组成,煤种、温度、空气流量、粒径、氧含量等因素对4种反应各自影响及影响程度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76.
湛江特呈岛红树林区底泥TOC的释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湛江特呈岛红树林区为考察对象,通过底泥TOC向上覆海水释放的模拟对比实验,研究了红树林区底泥中TOC的释放规律和泥水比、温度、pH值三个环境因子对TOC释放的影响,同时对静态和动态体系底泥TOC的释放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静态下,不同条件释放规律一致,上覆海水TOC的变化呈近似"W"的趋势;泥水比增大会使底泥向上覆海水的TOC释放量增加;温度对底泥TOC释放的影响较为复杂,上覆海水温度较高或较低都有利于底泥TOC的释放;碱性条件有利于沉积物中TOC的释放;海水的运动对沉积物TOC的释放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7.
紫色母岩覆盖层控制底泥磷释放的效果及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黄雪娇  石纹豪  倪九派  李振轮 《环境科学》2016,37(10):3835-3841
选取重庆地区分布面积较广的3种紫色母岩(飞仙关组、蓬莱镇组和遂宁组),和2种经众多研究证明可有效控制底泥污染物释放的岩石(石灰石和方解石)作为活性覆盖材料,进行底泥覆盖模拟实验,研究紫色母岩覆盖层对底泥磷素释放的控制效果及机制.结果表明,3种紫色母岩覆盖层对底泥总磷向上覆水体释放的抑制作用较强,远好于方解石与石灰石(P0.05).其中,飞仙关组紫色母岩覆盖层对底泥总磷向上覆水体释放的抑制效果最好,抑制率为94.4%.5种覆盖材料均可促进底泥总磷的释放与转化,显著促进底泥OP原位转化为Ca-P,而3种紫色母岩覆盖层更有利于底泥释放出的磷转化为无机磷和有机磷.同时,5种覆盖材料均会改变底泥及上覆水体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其中PLFA16:0标记的细菌数量与上覆水体的总磷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78.
采用1m3的小型环境模拟舱,测试了不同温度和装载度条件下胶合板、密度板、细木工板和复合地板中甲醛释放规律.研究发现:甲醛浓度在初始阶段(0~3h)均迅速增大,随后速度慢慢减小,最后浓度趋于恒定值;温度升高会促进板材内甲醛释放,温度每升高5℃,甲醛释放量会增加10%~30%;而装载度增大则会减少单位体积板材内甲醛的释放量.利用不同装载度条件下板材在密闭环境舱散发过程和平衡状态浓度,求解了影响板材释放特性的关键释放参数:可散发初始浓度Cm,0、扩散系数Dm和分配系数K;模拟计算的浓度结果与实验测试数据吻合良好,为研究板材甲醛释放规律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9.
枯水期环渤海16条河流N_2O释放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枯水期环渤海16条河流N2O溶存浓度及释放通量,分析了河流N2O与氮浓度的响应关系,讨论了河流的N2O释放系数。结果表明,枯水期16条河流TN浓度介于5.53~37.49 mg/L,均超过Ⅴ类水标准。河流N2O处于过饱和状态,其溶存浓度及饱和度变化范围分别为0.02~40.10μmol/L和203%~390 245%。N2O溶存浓度与NH4+、TN显著正相关,表明河流氮负荷增加会极大促进N2O的产生和释放。研究采用5种常用通量模型对N2O释放通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不同模型间通量结果差异很大。BO04方法估算通量最大(均值217.27μg N2O-N/(m2·h)),分别是LM86模型结果的5.5倍、W92a的2.3倍、W92b的2.9倍及RC01方法的1.7倍。W92b通量均值与5种方法的通量均值较为接近。研究对16条河流N2O排放系数的计算结果表明,其整体变化范围介于0.002 9~0.008 0,均值为0.005 8,高于IPCC的建议值0.002 5。因此,文章建议加强河流N2O实测与估算通量的对比研究,以减少在缺乏实测通量时由于模型选择不当造成的通量误差。  相似文献   
80.
《中国再生资源》2014,(8):36-36
正化腐朽为神奇,江城再多一张"绿色名片"。近日,记者从武汉格林美资源循环有限公司(简称格林美)获悉,该公司旗下的报废汽车处理中心2014年8月正式在武汉投产,它将成为国内第一个实现报废汽车全程绿色处理的工厂。记者了解到,这个报废汽车处理中心,其工艺包括流程化拆解、破碎、有色分选、塑料分选、零部件再造、物联网信息化等六大技术与装备系统,全程可实现对报废汽车完整资源化与无害化处置,不仅能通过信息化来掌控全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