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77篇
  免费   370篇
  国内免费   1156篇
安全科学   263篇
废物处理   40篇
环保管理   111篇
综合类   2830篇
基础理论   519篇
污染及防治   178篇
评价与监测   159篇
社会与环境   78篇
灾害及防治   25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120篇
  2022年   132篇
  2021年   154篇
  2020年   162篇
  2019年   176篇
  2018年   112篇
  2017年   143篇
  2016年   168篇
  2015年   203篇
  2014年   272篇
  2013年   217篇
  2012年   248篇
  2011年   284篇
  2010年   205篇
  2009年   202篇
  2008年   178篇
  2007年   146篇
  2006年   124篇
  2005年   115篇
  2004年   113篇
  2003年   107篇
  2002年   79篇
  2001年   74篇
  2000年   64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60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31.
132.
选用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Lam.)和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做盆栽试验,研究百花湖表层沉积物与植物体中重金属Cu、Zn、Cd的形态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沉积物经植物修复后,3种重金属的可交换态均有所减少,而铁/锰态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说明植物生长对重金属形态变化具有一定的影响;在2种植物体中,茎叶中的Cu主要以活性较高的水提取态存在,Zn主要以活性较低的醋酸提取态存在,Cd以氯化钠提取态为优势形态;相关性分析表明,黑麦草根部Cu的总量与沉积物中Cu的总量及可交换态和残渣态呈现显著的正相关,紫花苜蓿中Zn的总量与沉积物中Zn的不同形态有正或负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3.
选择了6种水体中常见的阳离子(Na^+、Mg^2+、Ca^2+、Al^3+、Cu^2+、Ni^2+),分别考查了其对TiO2薄膜光催化还原Cr(Ⅵ)的影响;从光吸收、无机离子本身的性质对光生电子的捕获及传递等讨论了上述离子影响TiO2薄膜光催化还原Cr(Ⅵ)的反应速率的原因。结果表明:由于其不能捕获光生电子,Na^+、Mg^2+、Ca^2+本身对TiO2薄膜光催化还原Cr(Ⅵ)的反应速率影响不大;Al^3+吸引电子能力较强,成为光生电子和Cr(Ⅵ)之间的桥梁,促进了Cr(Ⅵ)的还原;浓度为1 mmmol/L时,Cu^2+显著地促进了Cr(Ⅵ)的光催化还原,其主要原因是Cu^2+捕获光生电子的能力很强,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而浓度大于10 mmol/L时,Cu^2+形成单质Cu以及对紫外光的吸收都使促进作用降低;Ni^2+未充满的d轨道具有获得并传递光生电子的能力,也促进了Cr(Ⅵ)的还原;在浓度同为1mmol/L时,对Cr(Ⅵ)光催化还原的促进作用依次为:Cu^2+〉Al^3+〉Ni^2+〉Na^+、Ca^2+、Mg^2+。  相似文献   
134.
以生物膜主要组分水铁矿和腐殖酸作为掺杂吸附剂,分析了掺杂前后黄河乌海段表层沉积物对重金属Cd2+的吸附特性,探讨了吸附时间、Cd2+初始浓度和pH对沉积物吸附Cd2+的影响,对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进行了拟合并计算了分配系数。结果表明:腐殖酸和水铁矿掺杂比例的提高增强了沉积物对Cd2+的吸附能力;掺杂生物膜主要组分对黄河乌海段水体Cd2+的吸附过程更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曲线(R2≥0.99,p≤0.02,n=7);掺杂腐殖酸和水铁矿后沉积物对Cd2+的分配系数分别为:6.2959和2.7110,二者均高于未掺杂沉积物对Cd2+的分配系数(0.8626),说明掺杂腐殖酸的吸附效果优于掺杂水铁矿的吸附效果;另外,溶液pH对沉积物吸附Cd2+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35.
基于重型底盘测功机,利用质子转移反应质谱(PTR-MS)研究了柴油公交车在中国典型城市公交车循环(CCBC)下,不同CDPF贵金属负载量对尾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组分排放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柴油公交车VOCs主要组分为含氧有机物(OVOCs)、芳香烃和烯烃等,且OVOCs占比达50%以上;在贵金属成分、配比相同时,VOCs减排率随CDPF贵金属负载量增加而增加:贵金属负载量为15 g·ft~(-3)(A型后处理装置)、25 g·ft~(-3)(B型)和35 g·ft~(-3)(C型)时,VOCs总量的减排率依次为36.2%、40.1%和41.4%.C型后处理装置对烷烃全循环减排率高达70.2%,且对OVOCs的催化有微弱优势;对于不饱和烃类,3种不同贵金属负载量的后处理装置均有一定催化效果,但无明显差异;A型对含氮有机物减排率可达50.5%,但减排率随贵金属负载量增加而降低.采用DOC+CDPF后能较好地降低公交车VOCs排放量进而降低臭氧生成潜势(OFP).同时考虑不同方案减排效果与成本因素,当加权系数分别为0.8和0.2时,B型为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136.
三门峡水库水体中不同形态汞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程柳  麻冰涓  周伟立  王力  职音  刘清伟  毛宇翔 《环境科学》2017,38(12):5032-5038
为了解三门峡水库水体中不同形态汞的分布特征,在丰水期和枯水期对三门峡水库进行采样,分别采用冷原子荧光光谱法(CVAFS)和蒸馏-乙基化衍生-气相色谱-冷原子荧光法(GC-CVAFS)测定水样中总汞、总甲基汞、溶解态总汞和溶解态甲基汞的浓度.结果表明,三门峡水库水体中总汞、溶解态汞和颗粒态汞浓度范围分别为1.65~9.65、0.80~3.16和0.70~7.81 ng·L~(-1),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一类水汞浓度标准限值;总甲基汞、溶解态甲基汞和颗粒态甲基汞浓度分别为0.05~0.36、0.02~0.14和ND~0.26 ng·L~(-1).三门峡水库水体总汞和甲基汞在季节和空间分布上没有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规律.总汞和甲基汞与未受污染的天然水体差别不大,水库未受到明显的汞污染.丰、枯水期沉积物中总汞浓度分别为(92.96±10.65)ng·g~(-1)和(80.06±19.14)ng·g~(-1),甲基汞浓度分别为(0.33±0.14)ng·g~(-1)和(0.50±0.19)ng·g~(-1).较低的甲基汞浓度说明在三门峡水库汞的迁移转化过程中,甲基化作用可能并非主要的过程,这可能与水体底层溶解氧浓度较高以及沉积物中有机质浓度较低有关.  相似文献   
137.
应用相平衡分配法建立湘江衡阳段沉积物重金属质量基准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韩超南  秦延文  郑丙辉  张雷  曹伟 《环境科学》2013,34(5):1715-1724
采集湘江衡阳段29个站点的表层沉积物样品,测定沉积物中4种重金属(Cu、Pb、Zn和Cd)含量及赋存形态、以及孔隙水中重金属含量,根据相平衡分配法的基本理论,考虑参与沉积物-水相平衡分配的重金属组成,实测法计算重金属的沉积物-水相平衡分配系数(Kp),分别引用美国EPA制定保护水生生物不受重金属慢性毒性影响的基本连续浓度(CCC)和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Ⅰ类水质标准,建立两种湘江衡阳段沉积物重金属质量基准(SQC)进行对比分析,其中基于美国CCC建立的湘江衡阳段沉积物重金属质量基准与国内外研究成果相比可比性较好,4种重金属(Cu、Pb、Zn和Cd)的SQC值分别为64.62、55.57、1 360.40和2.34μg.g-1,此SQC具有保护长期生活于沉积物中的底栖生物不受重金属慢性毒性影响的意义.通过单因子评价法将湘江衡阳段沉积物中重金属总量与沉积物质量基准值(SQC)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湘江衡阳段沉积物中Cd和Pb含量水平对底栖生物具有较大的慢性毒性影响,Cd污染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38.
桑沟湾表层沉积物性质及对磷的吸附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研究桑沟湾表层沉积物对磷的吸附动力学曲线和吸附等温线,并结合沉积物的表面电荷性质及磷的形态分析,考察了沉积物对磷的吸附性能和吸附机制.结果表明,桑沟湾表层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过程包括快吸附过程和慢吸附过程,可用快慢二段一级动力学方程描述,等温线符合Langmuir交叉式模型.夏季沉积物样品的最大吸附量高于春季样品,粒级较小的沉积物吸附能力较强.沉积物样品对磷的最大吸附量Qm在0.047 1~0.123 0 mg·g-1之间,吸附/解吸平衡磷浓度(EPC0)范围在0.059 6~0.192 7 mg·L-1,沉积物充当"磷源"的作用.不同站位表层沉积物中无机磷(IP)是磷在沉积物中的主要赋存形态,吸附后的沉积物样品中弱吸附态磷(Ex-P)、铁结合态磷(Fe-P)明显增加.吸附过程包括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以物理吸附为主.  相似文献   
139.
西大海湖沉积物营养盐垂直分布特征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段木春  肖海丰  臧淑英 《环境科学》2015,36(7):2472-2479
通过对西大海湖心柱状沉积岩芯有机质(OM)、总氮(TN)、总磷(TP)、磷形态和粒度指标的测试和分析,探讨其垂向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营养盐中OM、TN和TP的含量分别为0.633%~2.756%、0.150%~0.429%和648.00~1 480.67 mg·kg-1.Ca-P是TP的主要部分,占TP含量66.04%.1843~1970年间,Ca-P、IP、OM含量变化较小,Fe/Al-P、OP、TP、TN含量波动较大;1970~1996年间,Ca-P、IP、TP含量变化均呈减小趋势,Fe/Al-P、OP、OM含量不同程度上先减少后增加,TN波动较大;1996~2009年营养元素含量相对波动较大,Fe/Al-P、OP和OM的平均含量是3个阶段中最高的.西大海湖沉积岩芯营养元素污染来源以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化肥农药的流失为主.沉积物中C/N比值显示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水生生物.沉积物粒度组成以黏土和细粉砂为主.相关性研究表明,Ca-P、IP与TP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Ca-P对IP、TP的增长贡献大.  相似文献   
140.
本研究对太湖表层水和沉积物中7种双酚A类似物(BPs)的浓度水平及分布特征进行了调查,并对其潜在的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太湖表层水中双酚F(BPF)、双酚S(BPS)和双酚A(BPA)为主要的BPs组分;沉积物中BPA对BPs总浓度的贡献率最高,其次为BPF和BPS,且与沉积物中TOC含量具有显著的正相关;BPA、BPF和BPS在表层水和沉积物中的高浓度水平均分布在太湖入湖支流(采样点S4~S10).风险评估表明BPs的联合毒性风险熵表现出低生态风险,且对人体不具有明显的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