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7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94篇
安全科学   50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73篇
综合类   401篇
基础理论   50篇
污染及防治   52篇
评价与监测   20篇
社会与环境   38篇
灾害及防治   19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81.
付江波  李新  周静  周维 《环境工程》2016,34(1):103-107
选取2013—2014年苏州市古城区河道8个监测断面的水质监测数据,应用层次聚类分析法和改进的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对苏州市古城区河道水质进行综合评价,并对各监测断面综合水质达标率进行计算。结果表明:苏州市古城区主河道水质在2013年5月份后明显好转,但小河道水质改善较小;在空间上呈现出城北河道水质较城南好,纵向河道水质比横向好的特点。根据评价结果与实际工程情况对比发现,层次聚类分析和水质标识指数法可以有效、准确地对城区河道水质进行总体评价。  相似文献   
82.
城市河道治理是保护城市河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本文通过对发达国家城市河道治理先进技术与政策经验的研究,提出我国城市河道治理的对策建议,以期提升我国河道治理水平,改善河道环境,建设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83.
针对城市河道底泥的资源化利用问题,开展底泥固化处理作为填筑土的研究。研究表明,单独使用水泥作为固化剂,底泥固化强度随着水泥添加量增加而增强;当部分水泥被高炉矿渣替代时,早期固化底泥的强度降低,但随着固化时间延长,强度有明显提高;当添加少量石灰时固化底泥的强度显著增加。在试验范围内,用5%水泥,20%高炉矿渣和5%石灰(与底泥的质量比)作为固化剂,养护90 d后固化底泥强度达到最大,无侧限抗压强度和内聚力分别达3.3 MPa和224 KPa,可满足填筑土要求。对固化底泥的重金属浸出毒性进行了分析,表明掺入固化剂对底泥中重金属浸出起到一定的抑制和固定作用,固化底泥的重金属浸出浓度,远低于我国危废标准限值。利用SEM、XRD及EDS分析手段,观测固化底泥的微观结构,结果显示:固化底泥中水化硅酸钙CSH(Ca O·Si O2·n H2O)和水化铝酸钙CAH(Ca O·Al2O3·n H2O)等,随固化时间延长而显著增加,表明CSH和CAH等水合物形成,有利于固化强度提高。  相似文献   
84.
以1979—2020年我国中央政府颁发的411份城市生活垃圾治理政策文本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共词与聚类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不同时期城市生活垃圾治理公共政策焦点的演变规律。结果发现:纵观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治理公共政策焦点的演变轨迹,在"技术路线"、"垃圾属性"、"管理手段"、"治理结构"和"保障机制"方面发生了显著的政策主题变迁,呈现出垃圾治理朝更加绿色、更加经济方向发展的趋势。未来,应从监管体系、资源评估、财政补贴、空间布局4个方面保障生活垃圾零污染、高价值资源化治理。  相似文献   
85.
于2020年9月在太滆运河、漕桥河、徐家大塘和竺山湾布设14个监测点位,调查入太湖河道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并采用Goodnight修正指数(GBI)、生物学污染指数(BPI)和多样性指数(H)进行水质生物学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共检出底栖动物6纲18种,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和中国长足摇蚊(Tanypus chinensis)为优势种,生物多样性由高到低为竺山湾(H=1.20)>徐家大塘(H=1.09)>太滆运河(H=0.67)>漕桥河(H=0.33)。典范对应分析显示,总氮、正磷酸盐等因子与寡毛类生物量呈正相关,叶绿素a、IMn与摇蚊幼虫生物量呈正相关。生物学评价表明,太滆运河处于中重度污染状态,漕桥河、徐家大塘和竺山湾处于中度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   
86.
全氟化合物(perfluorinated compounds,PFCs)近年来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针对工业源排放区域的环境暴露、来源解析以及动物层面的生态效应有较多研究,但对于普遍存在于非工业源(生活源)的城市河道PFCs暴露及水生植物富集等研究较为缺乏。本研究选择位于北京北部东西贯通的城市河道——清河水体为对象,分析结果表明,清河水体中12种目标PFCs均有检出(总量最高为65.45 ng·L-1),并以全氟丁烷磺酸盐(perfluorobutane sulfonate,PFBS)为主(最高达45.63 ng·L-1);6种水生植物(篦齿眼子菜、黑藻、金鱼藻、芦苇、菖蒲及水葱)的富集物质均以全氟辛烷磺酸盐(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PFOS)和全氟辛酸(perfluorooctanoic acid,PFOA)为主,沉水植物中金鱼藻对于PFOS的蓄积效果优于黑藻及篦齿眼子菜,挺水植物中根部PFCs含量高于茎叶,根部PFOA及PFOS含量高于茎叶,但全氟丁酸(perfluorobutanoic acid,PFBA)含量茎叶则高于根部。整体来看,尽管芦苇、菖蒲和水葱3种挺水植物尚不能作为PFCs的超富集植物,但其根部对PFCs均有显著的吸收效果,具有一定的生态修复潜质;沉水植物中金鱼藻是北方自然河道的优势物种,且对PFOS具有显著的富集效应,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索其PFCs生物指示和生态修复功能。  相似文献   
87.
以引江济太调水工程-望虞河为研究对象,探究引调水河道氮素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于2020年10月、12月以及2021年1月在望虞河沿程布设监测点位并采集水样,分析其水体理化性质、氮的形态分布及含量、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特征.结果 表明:①硝酸盐氮是望虞河沿程水体中氮素的主要存在形态,占总氮浓度的75.3%~...  相似文献   
88.
城市河道再生水特征水质因子空间变异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受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工艺的限制和水源来源复杂等因素限制,再生水中富含的无机氮和痕量持久性有机物在河湖补给过程中通过侧向渗漏或生物累积的方式造成潜在人体健康风险.探究再生水补给河道不同类型再生水特征水质因子空间变异规律及其成因对于河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北运河京津冀段为研究区域,借助于聚类、判别、主成分和方差分解等方法探...  相似文献   
89.
苏州古城区域河道碳氮磷类污染物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苏州是水质型缺水城市,节水、减排、控源和截污等工程实施后,水质问题依然严峻.为了解苏州古城区域河道中碳氮磷类污染物的总量及分布特征,提出河道疏浚决策依据,于2019年春季在苏州古城区域采集了20个代表性断面的河道底泥和水体样品,测定了河道底泥的深度,分析了河道底泥和水体样品中碳氮磷类污染指标的含量,评价了河道底泥和水体的污染程度,并预测了换水、引水、降雨和疏浚情境下水质的变化.结果表明,苏州古城区域河道底泥深度在22~1025 mm之间(均值为266 mm),底泥总质量约为5.2×105 t.底泥中总有机碳、总氮、氨氮、总磷和有效磷平均含量分别为3.4%、2074 mg·kg-1、140.2 mg·kg-1、1765 mg·kg-1和57.2 mg·kg-1,属中度污染,总磷含量超标点超过90%,环城河污染程度最高,建议优先疏浚.水体中总有机碳、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总氮、氨氮、凯氏氮、总磷和磷酸盐平均浓度分别为7.8、0.6、13.1、2.5、0.643、1.3、0.18和0.09 mg·L-1,属重度污染,为劣V类地表水,总氮浓度严重超标.基于沿程碳氮磷类污染物总量的分布情况,苏州古城区域河道疏浚推荐顺序为环城河、古城北部河道、干将河和古城南部河道.降雨情景下,初期径流污染物浓度高,将导致河道水质急剧下降;换水和引水情境下水中总氮总量均减少0.2 t,完全疏浚后水中总氮总量分别进一步减少4.58 t和2.19 t.底泥磷以外源输入为主,可受纳部分水体中的磷,故疏浚后,水体中总磷总量可能增加.  相似文献   
90.
《环境科学与技术》2021,44(6):153-162
为了研究芜湖城市河道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文章分析了芜湖3条典型黑臭河道18个样点沉积物中Cr、Cu、Mn、Ni、Pb、Zn的含量,评估了污染风险并分析了污染来源。结果表明,沉积物中Cr、Cu、Ni、Pb、Zn的平均浓度均超过安徽省土壤背景值。地累积指数评价结果表明,Cu整体上达到轻度污染水平,其他重金属整体上均处于无污染水平。污染负荷指数评价结果表明,18个采样点重金属污染程度均处于中等污染水平。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6种重金属均处于低风险水平。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Zn、Cu、Cr可能与汽车、电镀行业、绿化施肥等人为源有关,Ni、Pb可能与汽车尾气等人为源有关,Mn可能与成土母质、岩石风化等自然源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