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4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183篇
安全科学   94篇
废物处理   15篇
环保管理   67篇
综合类   411篇
基础理论   194篇
污染及防治   37篇
评价与监测   88篇
社会与环境   14篇
灾害及防治   34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分析了输入电路、接地、不停电电源(UPS)出现干扰的机制,指出从工程实际出发抑制干扰的容限,提出了现场实用的有效抑制措施。  相似文献   
42.
本文分析了在驱动电动机电路中,瞬态干扰对控制设备的影响,提出了抑制干扰需要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43.
针对废水水质分析过程中出现的氨氮含量高于总氮含量的情况,对氨氮测定过程和总氮测定过程中的金属离子干扰、标准曲线绘制、消解时间等进行了分析,提出氨氮含量高于总氮含量是由于总氮消解时间不够,导致过硫酸钾的转化不完全造成的。实验结果表明,将总氮消解时间设定为40min可以解决此问题。为提高测定的准确性,在实验中还应注意实验环境、计量器具及高压灭菌锅的密封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44.
45.
46.
结合爆破振动的作用机理,分别对减少振源爆炸能量、干扰降振、阻断振动波传播途径、控制爆破规模、合理选择分段间隔时间等爆破振动主要控制措施进行了分析讨论。并根据实际施工情况分析了通过电子雷管实现干扰降振的减振效果,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7.
元荡湖是我国东部平原的一个浅水湖泊,原系淀山湖的一个湖湾,后因芦滩封淤而成,其形成历史短,是探讨动物类群组成与湖泊生态系统演化间关系的理想场所。近年由于人类活动频繁,该湖已处于轻度富营养化状态。研究首次对该湖泊中的介形类进行了研究,共发现9种,它们分别是Cypretta turgida、Cypria kraepelini、Cypridopsis vidua、Cypris subglobosa、Dolerocypria taalensis、Fabaeformiscandona myllaina、F. subacuta、Fabaeformiscandona sp.和Ilyocypris salebrosa。这些介形类均非地方性物种,且都对生态环境有较强的耐受性。结合元荡湖母体湖泊-淀山湖水动力大、无介形类生存的实际情况,研究认为元荡湖中的介形类应由周边迁移而来,且其组成已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优势度(Y)分析结果也显示,C. kraepelini、F. myllaina、F. subacuta和Fabaeformiscandona sp.共4种出现频率相对较高的介形类中,以富营养化指示物种C. kraepelini的优势度最高。而典型对应分析结果(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es,CCA)发现,自然环境因素水深仍是影响介形类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其次是总氮、叶绿素a、水体透明度和溶解氧。通过分析介形类动物的生活习性和摄食方式发现,元荡湖的介形类分属于底栖动物栖息类型中的游泳型(如C. kraepelini和C. vidua)、攀爬型(如C. subglobosa和C. turgida)和蔓生型(其他5种),其中蔓生型介形类占比最高,达56%,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元荡湖这样一个浅水湖泊中水深却成为影响介形类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总结发现,元荡湖中的介形类组成和丰度分布受到湖泊形成时间的长短、自然环境因素和人类干扰等方面的共同影响,这为今后深入开展介形类组成与湖泊演化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证据。此外,研究首次报导了F. myllaina在中国的分布。 关键词: 元荡湖;介形类;水深;人为干扰;优势度Y;栖息类型  相似文献   
48.
49.
近些年来,围堰、跨区域调水、清淤等人类活动导致太湖中的岛屿面积的变化及其边界的迁移。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探究太湖内岛屿面积的变化趋势及边界的迁移方向,一定程度上反映人为因素对岛屿动态变化的的影响,进而指导太湖治理工作。通过波段分析、非监督分类以及分类后处理的方法从Landsat影像中提取岛屿信息,获得1984~2017年不同时期的岛屿面积和边界数据,并对岛屿面积和边界数据进行动态变化趋势的分析,最终结合从文献、年鉴和其他与太湖相关资料中总结的与太湖岛屿相关的人为活动信息分析引起太湖主要岛屿动态变化的原因。研究表明:小贡山、漫山岛和三山岛屿总面积均呈下降趋势,但下降程度与年际间波动幅度不同,岛屿面积变化的人为驱动因素可归纳为清淤和旅游开发,自然驱动因子为流水侵蚀;岛屿边界的迁移与"禁止围网养殖"、"湿地公园建设"等政策实施呈现显著相关性,且具体变化与政策颁布之间存在时间上的滞后性。  相似文献   
50.
以0.25mol/L与0.025mol/L的重铬酸钾法基础方法作比较,通过Cl-干扰影响、Cl-、NH4共存时,NH4的干扰影响及实例分析试验,得知:Cl-对0.25mol/L与0.025mol/L的重铬酸钾法干扰影响基本一致;Cl-浓度≤500mg/L时,Hg2SO4的络合较为理想,Cl-的干扰影响相对较小,COD测定结果相对误差≤5.1%;Cl-、NH+4共存时,NH4对0.25mol/L重铬酸钾法COD测定值有较大的干扰影响,且当NH4浓度≤1500mg/L l时,其COD贡献值与NH4浓度有良好线性关系,并随着Cl-的浓度的增加对应同浓度NH4的贡献值越大;NH4干扰影响是0.25mol/L与0.025mol/L重铬酸钾法COD测定差异的主要原因。在目前还没有有效消除NH4干扰方法的情况下,高氯、高铵、低COD废水样的测定,宜采用0.025mol/L重铬酸钾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