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4篇
  免费   100篇
  国内免费   156篇
安全科学   69篇
废物处理   43篇
环保管理   105篇
综合类   432篇
基础理论   112篇
污染及防治   91篇
评价与监测   16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灾害及防治   2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91.
从巴丹吉林沙漠盐湖沉积物中分离获得1株在高盐环境下高效降解苯酚菌H17.分析了H17生理生化特性、16S rDNA基因序列、苯酚降解特性及动力学,结果表明,H17属于盐单胞菌属(Halomonas sp.),能在0~20%的盐度下有效降解苯酚,每升外加适量的碳源(葡萄糖浓度0.8 g)和复合氮源(KNO_3 1 g、NH_4Cl 5 g、酵母提取物0.2 g和胰蛋白胨0.2 g)能够促进H17的生长及降解苯酚能力.在温度为30℃、pH 7~8、盐度5~10%的条件下,H17均能高效降解苯酚,最高降解率可达到88.5%.该菌株降解苯酚动力学符合Halane模型,经拟合其生长参数为μ_(max)=0.31 h~(-1),K_S=191.63 mg·L~(-1),K_i=683.05 mg·L~(-1).研究显示H17具有在高盐环境下降解和耐受苯酚的能力,同时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体现出其在高盐含酚废水实际处理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2.
为探讨共生细菌对盐生小球藻(Chlorella salina)亚砷酸盐(As(III))富集和形态转化的影响,从C.salina培养液中分离培养出一株共生细菌,并采用抗生素处理C.salina获得无菌藻,设置0,75,150,300,750 μg/LAs(III)溶液处理带菌和无菌的C.salina,7d后测定C.salina对As(III)的吸收、吸附和富集量,以及培养液和藻细胞内As的形态,计算带菌和无菌C.salina对As(III)的氧化率和去除率;使用不同浓度的As(III)处理共生细菌7d,并以300μg/L的As(III)处理共生细菌不同时间,计算两种情况下共生细菌对培养液中As(III)的氧化率和去除率.结果表明:C.salina的共生细菌为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WB-1);与无菌C.salina相比,带菌C.salina生长更快、对As(III)的耐性更强.带菌C.salina对As(III)的富集量为103.10~448.12mg/kg、氧化率为78.93%~96.88%、去除率为18.92%~55.21%,显著高于无菌C.salina的富集量(11.68~91.39mg/kg)、氧化率(14.46%~26.39%)和去除率(12.82%~29.15%),也高于A.tumefaciens WB-1对As(III)的氧化率(4.51%~30.61%)和去除率(1.86%~16.19%).此外,带菌C.salina胞内还检测到少量的As(III)和甲基砷,而在无菌C.salina胞内没有甲基砷存在.共生细菌促进了盐生小球藻对As(III)的富集和形态转化.  相似文献   
93.
于德爽  吴国栋  李津  周同  王骁静 《环境科学》2018,39(4):1688-1696
废水因含盐量高而导致其生物处理效率降低,对于如何提高高盐环境下的生物处理效率已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采用厌氧氨氧化工艺处理高盐废水,以不同甜菜碱浓度对厌氧氨氧化脱氮效能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甜菜碱对厌氧氨氧化脱氮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投加甜菜碱对系统脱氮效能有明显的改善作用,甜菜碱浓度为0.1~0.4 mmol·L-1时,添加甜菜碱缓解了盐胁迫对厌氧氨氧化菌生长的抑制,也促进了反硝化菌的生长;甜菜碱浓度为0.4~0.5 mmol·L-1时,推测反硝化菌为优势菌群,但对总氮去除表现为促进作用.甜菜碱浓度大于0.5 mmol·L-1后,添加甜菜碱已无法缓解盐胁迫对反应器脱氮效能的抑制,最终在甜菜碱浓度0.8 mmol·L-1时对反应器产生完全抑制.②甜菜碱的添加浓度为0.3 mmol·L-1时,反应去除效能达到最佳,NH4+-N和NO2--N分别提升了16%和32%,NRR提升了26.8%.③在最后的恢复试验中,随着甜菜碱浓度的降低反应器脱氮效能得到快速恢复,NH4+-N恢复到50.6%,NO2--N平均去除率为63.7%,NRR恢复到0.65 kg·(m3·d)-1,这说明甜菜碱对反应器的影响是可逆的.  相似文献   
94.
介绍了某炼油厂煤油加氢装置与柴油加氢精制装置的联合布置,柴油加氢新氢压缩机为煤油加氢装置提供补充氢,并为煤油加氢装置提供分馏塔底重沸器热源。结合煤柴油加氢联合装置两周期运行情况,针对柴油原料反冲洗过滤器滤芯穿孔、新氢压缩机氯化铵结盐腐蚀、高压换热器内漏情况,分析工艺运行条件以及相关腐蚀数据,确定腐蚀类型为氯离子腐蚀,针对氯腐蚀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氯离子腐蚀的影响因素以及防止氯离子腐蚀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95.
文章研究模拟富营养化水质条件下,盐度对普通小球藻和蛋白核小球藻的生长及氮磷吸收影响。分别在7个盐度条件下对2种小球藻的生长情况、抗氧化能力、氮磷吸收能力进行胁迫实验探究。结果表明,0.5%盐度对2种小球藻抑制作用最弱,当盐度高于0.5%时,2种小球藻均受到明显生长抑制,0.5%盐度下的细胞密度分别为3.0%盐度下的细胞密度的2.87和2.20倍。抑制作用随盐度升高而增强,小球藻抗氧化体系变化显著,且普通小球藻对盐度变化的敏感性较蛋白核小球藻更高。盐度同样对2种小球藻吸收氮磷营养盐存在影响,普通小球藻在0.5%盐度下对氨氮、总氮、总磷的去除能力最强,实验去除效果分别为36.3%、32.8%、90.2%,蛋白核小球藻在0.5%盐度下对氨氮、总氮吸收能力最强,分别为49.5%、52.1%。随着盐度升高,对营养盐吸收抑制作用增强并影响了小球藻生长过程中对氮磷元素需求。  相似文献   
96.
科技前沿     
  相似文献   
97.
北京大气PM10中水溶性氯盐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氯盐是大气气溶胶中重要水溶性无机盐,对2004年全年北京大气可吸入颗粒中氯盐的变化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北京大气中可溶性氯盐的年均值在(3.1±1.7)μg·m-3,采暖期平均浓度为(4.6±2.1)μg·m-3,非采暖期平均浓度为(2.6±1.6)μg·m-3.最低值出现在5月,为(1.3±0.8)μg·m-3;最高值出现在12月,为(5.8±5.3)μg·m-3.日变化在秋冬季多为白天浓度低,晚上浓度高,夏春季多呈现上午高,下午低的特征;季节变化呈现秋冬季高,春夏季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98.
全新世青藏高原东部西南季风的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报道一组新的西南季风代用指标,即泥炭中单一种属植物———木里苔草残体纤维素和泥炭混合植物残体纤维素的δ13C时间序列,所记录的青藏高原东部全新世气候变化。两记录表明,该区全新世的下限年龄约11200aBP(14C年龄约9900aBP);从约11200aBP起该区迅速进入湿暖的全新世阶段,季风活动迅速增强;在约10800~5500aBP期间,季风总体保持在强盛状态,但其间有4次突然减弱,气候变干冷;约从5500aBP起季风活动在波动中逐渐减弱,其中有4次减弱最明显。所有这8次气候的突然变化都与北大西洋浮冰事件一一对应。这种密切的相关关系表明,西南季风强度的波动可能是对全球变化,特别是对海洋热盐环流引起的地球南北方气候波动的所谓"跷跷板效应"的响应。  相似文献   
99.
弹药库房密闭期间有害气体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弹药在长期储存过程中,受储存环境影响,其装药会发生缓慢的分解、水解反应,产生易燃易爆及有害气体.为深入研究弹药在密闭过程中有害气体对弹药库房及人员可能造成的危害,对弹药库房密闭期间产生的有毒、有害及可燃气体成分作定性和定量检测,深入分析影响弹药安全和人员身体健康的有害气体的测试结果.  相似文献   
100.
以富勒烯和甘氨酸为原料合成富勒烯甘氨酸,再与硝酸铜反应得到富勒烯甘氨酸铜盐。通过单因素方法探讨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反应物物料比对目标物富勒烯甘氨酸铜盐中铜质量分数的影响。获得最佳工艺条件为:富勒烯甘氨酸和硝酸铜的摩尔比1∶5,反应时间2.0 h,反应温度35℃。此时富勒烯甘氨酸铜盐中铜质量分数为17.8%。同时用FT-IR、MS、元素分析及原子吸收等方法表征了产物的结构。用差热仪测试了富勒烯甘氨酸铜盐的热稳定性,表明产物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