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83篇
安全科学   18篇
环保管理   20篇
综合类   237篇
基础理论   19篇
污染及防治   11篇
评价与监测   20篇
社会与环境   16篇
灾害及防治   7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环境产权化理论与生态现代化理论演绎出的碳市场被奉为解决碳排放"负外部性"的有效手段。《京都议定书》开创了"自上而下"模式的国际碳市场,但因未充分尊重缔约方自主和平等参与而成为一个封闭的"碳交易俱乐部"。京都机制的实践不足与碳市场的理论争议引发《巴黎协定》碳市场存废之争。《巴黎协定》的"国家自主贡献"标志着全球气候治理由"强制约束"向"自觉责任"的转向。基于新履约模式,缔约方形成四种新市场机制方案:基线与信用及碳交易机制、基线与信用"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机制以及国际碳交易机制。为保障有效减缓并兼顾自主与平等参与,《巴黎协定》建立了"自上而下"基线与信用机制,但采取了与京都机制"项目"基线不同的"部门"基线。新市场机制对信用交易不再特殊限定,尊重缔约方参与和适用的自愿性;且以"部门"的总量约束为准入门槛对所有缔约方统一要求,体现出平等参与的特点;减排单位中植入可持续发展标准从而对新机制实施的总体效益予以"硬约束"。新机制将促进部门内的减排单位统一,为国际碳市场奠定规则基础。但其市场淡化与可持续发展植入亦将影响国家及区域碳市场异质化发展,不利于国际碳市场构建,其背弃配额交易,独采信用交易亦会抑制碳货币形成。中国建立国家碳市场旨在促进能源市场化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将有利于中国履行"碳强度"和"非化石能源比重"的自主承诺,还将扭转经济增长对高碳排放的依赖,为未来中国履行强制减排责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2.
三峡水库防洪调度运行对洞庭湖区防洪减灾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于长江中游的洞庭湖区为中国洪涝灾害频发地区之一。2010年的洪水是长江1998年大水后,也是三峡水库蓄水运用以来所遇到的首次较大洪水,在5次洪水过程中,三峡水库实施了5次防洪调度,较大程度地减轻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水压力。长江中游荆江既是连接三峡水库和长江中下游河道的纽带,又是沟通洞庭湖的水流通道。基于三峡水库出库流量与荆江三口、洞庭湖城陵矶的水文对应关系,以实测水情、灾情资料为依据,运用对比分析方法,揭示2010年汛期三峡水库防洪调度对减轻洞庭湖区的洪水压力及减少洪涝灾害损失的贡献率。结果表明:6~8月份三口入湖洪量减少约24261×108 m3,湖口城陵矶洪水位降低082 m;湖区减少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约19983×108元,间接经济损失约0638×108元  相似文献   
143.
《环境教育》2012,(4):102-102
宣宏斌,中共党员,毕业于山西矿院,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现任大同煤矿集团晋华宫矿矿长。晋华宫矿是一个有着56年开采历史的老矿,矿井煤层为侏罗纪煤层,是优质动力煤,属煤炭"精粉中的精粉",是国内外非常稀缺且十分走俏的煤炭产品,为国家煤炭资源利用做出了重要贡献。宣宏斌同志担任矿长后,深知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和重担,在工作中,他创新思路,扎扎实实  相似文献   
144.
吕植 《绿叶》2010,(Z1):70-73
工业文明带来的消费主义让人类陷入了发展的困境,中国要想脱困,就一定要到自己主要的财富——传统文化里面寻找根据,在"好"字上下工夫,树立新的价值观——这可能是中国未来能给世界做出的重要贡献。而无论是探索新价值观,还是应对气候变化,都要充分重视和挖掘农村的作用——走低碳道路,最大的潜力在农村。  相似文献   
145.
海洋产业结构变动是影响海洋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以辽宁省为例,运用多部门经济模型和基于统计角度的GDP产业结构贡献度测算方法,分析了1997—2007年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并进行了偏离—份额分析,揭示了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对海洋经济增长的影响,提出了对策,为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6.
以用水量、污水排放、BOD排放、工业废水排放4个评价因子构建中国水资源消耗绿色贡献综合系数.分析表明,全国大陆30个省、市、自治区(西藏没有污水处理厂)中,北京、辽宁、黑龙江、江西、河南、湖南、广西、贵州、云南、陕西、青海的水资源消耗绿色贡献综合系数较大,体现的是一种相对绿色发展模式;新疆、宁夏、内蒙古、海南、甘肃、重庆的水资源消耗绿色贡献综合系数小,需优化产业布局,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  相似文献   
147.
北方沙尘对四川盆地环境空气质量影响和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沙尘天气资料和颗粒物浓度、激光雷达监测数据以及后向轨迹,分析浮尘天气的气象特征及传输路径,构建了浮尘天气对四川盆地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影响的量化指标,并利用该量化指标分析了浮尘天气对四川盆地各城市大气环境的影响,得出2013—2015年浮尘对四川盆地PM_(10)年均质量浓度的贡献,2013—2015年约为4.82、1.00、0.56μg/m~3;浮尘对PM_(10)年均质量浓度的贡献川西区域最大,川东北区域次之,川中区域最小,其贡献量分别为3.5、2.2、1.4μg/m~3。同时还进一步分析浮尘对区域PM_(10)影响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8.
环境与发展的核心是科技进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我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也明确指出:“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根本的出路在于依靠科技进步”。90年代,我国环境保护的最薄弱环节亦由环境管理向环保科技和环保投入转变。但迄今科技进步对我国环境保护事业所起到的作用和贡献尚没有一个明确的数量衡量指标。本文运用科技进步计量测算模型,对江苏省1980 ̄1993年科技进步在控制环境污染中的影响程度和贡献份额进行定量分析,并提出  相似文献   
149.
李伟  龚敏玉 《环境科技》2007,20(3):19-22
颗粒物是我国大多数城市环境空气中的首要污染物.由于缺乏对颗粒物成分及来源的研究,导致目前的控制措施常常缺乏针对性.为全面弄清城市环境空气中颗粒物的来源,分采暖期和非采暖期对城市的主要大气污染源进行识别和采样,包括煤烟尘、建筑水泥尘、扬尘、土壤风沙尘、海盐粒子和二次粒子,并利用原子发射光谱、离子色谱等仪器对其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建立可吸入颗粒物的源成分谱.从而得出颗粒物元素成分谱,通过化学质量平衡(CMB)受体模型进行解析,得出各污染源对受体的贡献值和分担率.确定主要污染源,为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治理污染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0.
粤港澳大湾区PM2.5本地与非本地污染来源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粤港澳大湾区(简称"大湾区")建设是我国新时代重大国家战略之一.虽然大湾区空气质量在我国处于领先地位,但与世界先进湾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制定大湾区PM2.5精细化防控策略,需要在识别大湾区各城市PM2.5污染来源的基础上,量化PM2.5本地和非本地贡献及时空变化规律.基于此,本研究首次在大湾区15个站点同步开展持续一年的PM2.5采样和组分分析,并将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模型与后向轨迹结合,建立一种定量识别PM2.5本地与非本地贡献的新方法.通过对大湾区不同季节所属空气域进行划分,厘清大湾区各城市PM2.5本地与非本地贡献的动态化特征.结果发现,在2015年,大湾区15个站点共解析出9种PM2.5污染源,分别为机动车、重油、老化海盐、扬尘源、二次硫酸盐、二次硝酸盐、金属冶炼、生物质燃烧和新鲜海盐.其中,二次硫酸盐和机动车是大湾区最主要的两个PM2.5污染源.不同站点非本地贡献占比为51%~72%,表明外来传输是大湾区 PM2.5污染的主要来源.内陆和沿海站点污染源的本地与非本地贡献差异较为显著,主要原因是气象条件和排放特征的差异.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大湾区超过一半的时间处于同一个空气域,而有43%的时间处于两个不同空气域.进一步在每个季节划分空气域,发现大湾区处于两个空气域时,秋、冬季节沿海站点易形成单独的空气域,此时非本地贡献较强(68%~72%);春季内陆站点易形成单独的空气域,此时本地贡献较强(94%).基于对PM2.5本地和非本地贡献变化情况的定量识别,能够为大湾区各城市制定动态的PM2.5排放控制策略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