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4篇
  免费   180篇
  国内免费   670篇
安全科学   99篇
废物处理   69篇
环保管理   78篇
综合类   1736篇
基础理论   266篇
污染及防治   132篇
评价与监测   131篇
社会与环境   34篇
灾害及防治   9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74篇
  2022年   90篇
  2021年   110篇
  2020年   93篇
  2019年   96篇
  2018年   74篇
  2017年   77篇
  2016年   90篇
  2015年   118篇
  2014年   147篇
  2013年   122篇
  2012年   103篇
  2011年   129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111篇
  2008年   83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77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53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武汉市儿童多途径铅暴露风险评估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在武汉市区设置70个采样点,采集土壤、灰尘、大气及食品样品.根据美国EPA推荐的儿童铅暴露参数,应用美国EPA人体暴露风险评估方法对武汉市儿童多途径铅暴露进行了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武汉市区儿童每天的铅暴露量为1.20×10-3mg.(kg.d)-1.经消化道途径是儿童摄入铅的主要途径,其暴露量为1.04×10-3mg.(kg.d)-1,其次为经呼吸道途径及皮肤吸收途径,其暴露量分别为0.153×10-3mg.(kg.d)-1和8.56×10-7mg.(kg.d)-1.在消化道途径中,摄入土壤或灰尘铅暴露量占占总暴露量的52.0%,通过消化道途径摄入土壤或灰尘是最主要的暴露途径.用Monte Carlo法进行模拟,在消化道途径中,通过摄取土壤铅暴露量为2.48×10-2mg.d-1.超过JECFA指定的PTDI的概率为2.1%.风险水平R计算结果表明,从消化道、呼吸道、皮肤吸收这3个途径的铅暴露风险均小于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5.0×10-5,其中经过皮肤吸收途径的铅暴露风险值小于可忽略风险水平1×10-8.应用Kriging插值法获得武汉市中心城区儿童铅日暴露量的空间分布,运用指示Kriging方法获得了武汉市儿童铅暴露危险指数图,显示武汉市青山区及江岸区儿童铅暴露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92.
三峡库区蓄水初期大宁河重金属食物链放大特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余杨  王雨春  周怀东  高博  赵高峰 《环境科学》2013,34(10):3847-3853
三峡库区蓄水后重金属在库区沉积物中累积,为了解由此带来的鱼类重金属富集放大风险,于2012年3月以库区支流大宁河为例,采集16种代表性鱼类,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对鱼类间营养关系和Cr、Ni、Cu、Zn、Pb、Cd、As和Hg等重金属元素在食物链中的生物放大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重金属在鱼体中处于较低水平,但在不同种类鱼体中含量差异显著.鱼体样品δ13C与鱼类生活水层关系密切,分布范围为-22.80‰~-28.97‰,水体上层鱼类δ13C值较低,而水体底层鱼类δ13C值较高;而δ15N受鱼类食性影响明显,范围为6.41‰~13.88‰.在食物链的传递过程中,鱼体Hg浓度随营养等级的升高而显著增大,但放大效率较低.除Hg外的金属元素与δ15N的关系均不显著,未出现明显生物放大.但小个体鱼类体内金属含量较高,存在潜在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93.
杨雯  黄锦楼  彭会清  李思拓 《环境科学》2013,34(9):3709-3715
采用摩擦清洗法修复铅污染场地土壤,主要目的是将细颗粒和铅污染物从砂粒表面去除.通过正交实验优化清洗参数,并对3份不同铅含量土壤进行摩擦清洗实验.优化的清洗参数为:水土比70%干物质、温度25℃、搅拌时间30 min、搅拌速率1 200 r.mim-1.摩擦清洗前土壤经过筛分化验分析表明,3份土壤铅主要富集在砂粒和粉黏粒中;铅的分布与有机质有极大相关性.结果表明,经过摩擦清洗后,3份原状铅污染土壤砂粒的清洗效率分别为:67.61%、31.71%、41.01%,摩擦清洗从砂粒表面去除一部分细粒土壤和铅污染物,使铅浓缩至粉黏粒中;扫描电镜(SEM)分析表明,摩擦清洗后砂粒表面变光滑.以上结论说明摩擦清洗对于铅污染场地的砂粒土壤具有较好的清洗效果.  相似文献   
94.
铅蓄电池厂污染土壤中重金属铅的清洗及形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任贝  黄锦楼  苗明升 《环境科学》2013,34(9):3697-3703
以我国西南某铅蓄电池厂区内不同污染负荷的铅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其中铅含量和形态进行分析,并利用不同清洗剂清洗进行筛选.对不同pH条件下铅的清洗效率和铅形态进行分析,并对不同粒径土壤进行不同时间清洗以确定最佳清洗时间.结果表明,厂区内A和B点土壤污染严重,分别达到15 703.22 mg.kg-1和1 747.78 mg.kg-1,活动态铅比例较大,残渣态仅占17.32%、11.64%、14.6%和10.2%.EDTA、盐酸、柠檬酸、鼠李糖脂和SDS这5种清洗剂中EDTA和盐酸的提取效果最好.酸性条件下的清洗不仅能有效地提取铅总量并能有效地减小铅活动态的环境风险,建议pH 4~7最为合适.粗沙粒和细沙粒的清洗效果较好,清洗粉黏粒建议改进工艺,清洗时间定为240 min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5.
用氯和氢氧同位素揭示洋戴河平原地下水的形成演化规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分析地表水和地下水中氯离子浓度和δD、δ18O值的空间分布特征,揭示了秦皇岛洋戴河平原地下水的形成演化规律.结果发现,洋戴河平原地表河水来源于中上游水库水和大气降水的混合,且河水沿程受到δD、δ18O值、氯离子浓度更低的支流或灌渠水补给,从而使δD、δ18O值、氯离子浓度呈现沿程逐渐降低的现象.山前丘陵区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直接补给,洪积扇及山麓地带地下水受到了一定的蒸发作用影响,除了接受丘陵区地下水的侧向补给外,洋河附近地下水还受到洋河水库水的混合.研究区西部咸水带的地下水由上游地下水和大泥河地热咸水混合而成,地热咸水的混合比率约为13%,而东部咸水带的地下水由上游地下水、本地污水和地热咸水混合而成,地热咸水的混合比率不超过9%.在海水入侵区,地下水主要由本区地下淡水和海水(海水混合比率不超过10%)混合而成,并且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地表水或农田灌溉水的补给,其中,浦河一带是地表水或灌溉水补给较为明显的地段.  相似文献   
96.
泉州市不同功能区土壤铅同位素组成及其来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查明泉州市土壤铅的污染来源,采集了泉州市不同功能区表层(O~20cm)土壤及城市环境污染端元(燃煤尘、汽车尾气尘、污泥)样品.采用ICP-MS测定土壤Pb含量,用热电质谱仪测定各样品的铅同位素组成.分析结果表明,泉州市不同功能区表层土壤已受到一定程度铅污染;泉州市土壤铅同位素208 Pb/(207+206)Pb和206Pb/207 Pb比值变化较大,分别为1.0769~ 1.1486和1.1150~1.2142;泉州市区各端元组分铅同位素组成差别比较大,可以有效示踪和鉴别泉州市区环境铅的污染来源.运用铅同位素示踪技术追踪土壤铅的污染来源结果表明,泉州市区土壤总铅同位素和可溶相铅同位素组成变化较大,土壤中铅来源较为复杂.交通繁忙区土壤铅污染主要来源于汽车尾气排放,农业区土壤铅主要来源于城市污泥与当地土壤背景,商业区土壤铅主要来源于城市污泥与燃煤尘及其煤渣的排放,居民区土壤铅污染主要受城市污泥与汽车尾气排放影响.  相似文献   
97.
简讯          下载免费PDF全文
原油泄漏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面对生态灾难时,决策学工具可以用来评估处置选项、并推论其对于生态系统服务(ES)的危险.影响图(DIs)是明确显示针对某一问题所作决定及其希望或不希望结果的概率网络图.为检验IDs对于泄露漏处置的概率性风险管理,制作1个ID来展示DWH事件中泄漏事件之间的潜在互动、费用与泄漏原没对ES的冲击之间的取舍及处置决定.定量认识并没有正式包含在内,但是检验了1个这样的ID平台.概率分配给ID中的条件关系,而不同处置行动对于  相似文献   
98.
杨敏  卢龙  冯涌  方超  李雄清 《环境科学》2013,34(6):2309-2313
利用聚磷活性污泥去除废水中的铅[ρ(Pb2+)=150.0 mg·L-1],研究了反应体系内不同溶解氧状况和初始pH值对污泥除铅的效率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厌氧条件下,pH 6时,铅的去除率随时间增长呈上升趋势,32 d后铅去除率达99.8%,其中有机物及硫化物结合态铅、残渣态分别占41.8%和52.6%,污泥中铅的稳定性良好.好氧条件下,在相对较短时间内铅的去除率随pH上升而增加,反应2 h时,pH 6、pH 4和pH 2对应的铅的去除率分别为99.9%、96.9%和30.3%;而好氧32 d后pH 6、pH 4和pH 2的污泥中残渣态铅含量分别为3 072.3、4 726.8和2 359.1 mg·kg-1,分别占污泥中总铅的41.8%、65.8%和88.8%.综合考虑除铅率和除铅后污泥稳定性,好氧且pH 4理论上是聚磷污泥除铅的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99.
李非里  牟华倩 《环境科学》2013,34(6):2232-2239
研究了pH 4.0的水溶液中各种金属离子对合成的δ-MnO2去除对叔辛基酚(4-t-OP)的影响.实验表明反应150 min时,δ-MnO2对4-t-OP的去除率达到100%,但当反应体系中含有金属离子时,去除效果受到抑制.抑制效果随金属离子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并随金属离子的不同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在pH 4.0条件下,Pb2+和Mn2+的抑制效果最强,其次为过渡金属离子,再次是碱土金属离子,而碱金属离子基本上不产生抑制作用.还比较了δ-MnO2对多种金属离子的吸附能力,其对Pb2+的吸附作用最强,在其余的金属离子中,对过渡金属离子的吸附量稍大于碱土金属离子.结果表明,金属离子所产生抑制作用的源于其占据了δ-MnO2表面反应位点并与4-t-OP形成竞争,而抑制作用大小的差异主要来源于δ-MnO2与金属离子间吸附作用强弱的差别,MnO2表面结构的变化,以及溶液中自由态金属离子的分布比例及其离子半径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0.
日本沼虾与秀丽白虾的营养生态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科学评估虾类的营养关系及资源的保护,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了2种淡水虾类在大型通江湖泊——洞庭湖和鄱阳湖中的营养生态位和生态宽幅大小.结果表明,日本沼虾与秀丽白虾的δ13C值呈显著差异,而δ15N值无明显差异.同时,由于营养状况及水文的差异,虾类同位素值的差异在2个湖泊中表现不同.日本沼虾的δ13C值范围比秀丽白虾大,频率分布相对集中在-25.0‰~-23.0‰区间,表明其摄食的食物来源更广,对某些饵料生物有所偏好.另外,日本沼虾与秀丽白虾的营养生态位重叠程度较大,表明二者的主要食物来源相同,在食物网中占据的营养级相近,存在着激烈的种间竞争.在鄱阳湖中,日本沼虾占有的营养生态位和生态宽幅大于秀丽白虾;而在洞庭湖的研究结果则相反,主要是由于采样区域生境的差异及人类活动干扰的程度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