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1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34篇
安全科学   105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30篇
综合类   217篇
基础理论   44篇
污染及防治   23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灾害及防治   3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爆炸波在饱和土介质中传播时压力变化规律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介绍了在Φ900平面波加载器中进行的饱和土爆炸波传播试验,通过试验比较系统地研究了爆炸波在饱和土自由场中的传播规律及其在刚性边界上的反射问题。试验表明饱和土中的气体含量是控制波传播规律的主要因素,在深度方向上自由场应力峰值可能随深度增加,而在刚性边界上荷载反射系数可能>2。对饱和土与非饱和土中波传播规律的区别,在确定饱和土中结构的设计荷载时必须给予极大的关注。  相似文献   
42.
降雨条件下尾矿坝饱和-半饱和渗流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降雨条件下,由于渗透压力的存在,降低了尾矿坝坝坡的整体稳定性,可能产生坝体自身的变形和破坏,甚至导致尾矿库溃坝发生.针对某尾矿库,分析了降雨条件下对尾矿坝渗流及稳定的影响,运用饱和-非饱和渗流理论及降雨入渗理论,分析了尾矿坝渗流场的变化过程,根据计算出来的瞬态渗流场,利用非饱和尾砂抗剪强度理论,对尾矿坝的瞬态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研究成果对于提高尾矿坝降雨条件下安全运行,降低尾矿库溃坝事故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3.
博罗县下村农场地处花岗岩类型的缓坡台地,分布的土壤为赤红壤,其表土层多属中壤土,总孔隙度因利用方式不同而略有差异,待垦荒坡一般为50%-55%,全垦后辟为梯地的果园则<50%,但由于下层的较表层的低,致使剖面的土壤透水性较低,影响降水的入渗。土壤的持水能力较强,但土壤有效水量偏低,在熟化度略高的果园土壤中可占总库容量的55%,未开垦的则仅占30%-35%。在有效水量范围内,当土壤吸力为800kPa时,可释放出总有效水量的70%-80%。在土壤吸力分别为50kPa、800kPa时,土壤水容量分别降到10-2、10-3数量级,所以,如果连续7—8天未下雨,则土壤容易出现干旱。  相似文献   
44.
以大气散射理论为基础,结合颜色学、大气环境监测及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等相关原理,从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2个方面证实了天空蓝色饱和程度与城市空气质量等级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性,即:天空蓝色饱和程度越低,空气污染等级越高,空气质量状况越差;天空蓝色饱和程度越高,空气污染等级较低,空气质量状况越好;通过相关及回归分析与检验,制得“城市空气质量等级目测色卡”,适用于晴朗天气肉眼观察天空颜色,进而目测估计空气质量等级状况,以采取必要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45.
两种园林植物断根和剪枝后蒸腾和光合特性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莉丽  周国逸 《生态环境》2006,15(3):598-605
选择移栽难易程度差异很大的两种园林树木(小叶榕Ficusmicrocarpa和拟单性木兰parakmeriaomeiensis)进行断根和不同程度的剪枝,模拟移栽,形成不同的成活水平个体,比较不同成活水平下蒸腾、光合等生理机能的差异,以期从生理生态角度了解影响成活的关键因子。结果表明,①小叶榕相对拟单性木兰移栽成活率高,主要是处理后,小叶榕气孔导度能很快降低,导致蒸腾速率降低,耗水量显著减小;而拟单性木兰处理后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都升高,主要依靠剪枝来降低植株蒸腾耗水,降低幅度不大。小叶榕日平均蒸腾速率显著高于拟单性木兰,两者日平均耗水量都随剪枝程度的增加而减少,即重度剪枝最容易成活。②拟单性木兰净光合速率与气孔导度都显著相关,而小叶榕净光合速率与气孔导度的相关性较差。小叶榕日平均光合速率显著高于拟单性木兰,种或处理间日变化趋势也都存在差异。③小叶榕处理后水分利用效率变化趋势不同于对照,但处理之间日变化趋势类似,随处理的增加日平均值降低;拟单性木兰处理以及对照间变化趋势有很大差异,但日平均值相差不大,都显著高于对照。仍需进一步研究内部机理,找到解决成活的更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6.
中国农田生态系统土壤碳库的饱和水平及其固碳潜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利用反硝化-分解(DNDC)模型估算中国分县农田土壤碳库及其变化量的基础上,分析中国分省农田土壤碳库的饱和水平,估算各省市自治区农田土壤的固碳潜力,比较旱田与水田固碳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笔者所得到的中国农田土壤碳库的饱和水平可代表在1990年的土地利用方式、耕作措施、施肥水平和气候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田土壤经过耕种后所能达到的碳含量的平衡值,为农田选择土地利用方式、耕作栽培措施和施肥方式以固定更多的碳素提供依据。在分布上,中国农田土壤碳库的饱和水平以华北地区较低,以华北地区为中心向外呈辐射状递增。在1990年的土地利用方式、耕作措施、施肥水平和气候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中国农田土壤的固碳潜力为-0.969 Pg。从单位面积的固碳潜力看,以西藏自治区最高,黑龙江省最低;从分布看,从南向北有逐渐递减的趋势。中国水田比旱田有更大的固碳能力。  相似文献   
47.
中国农田生态系统土壤碳库的饱和水平及其固碳潜力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在利用反硝化-分解(DNDC)模型估算中国分县农田土壤碳库及其变化量的基础上,分析中国分省农田土壤碳库的饱和水平,估算各省市自治区农田土壤的固碳潜力,比较旱田与水田固碳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笔者所得到的中国农田土壤碳库的饱和水平可代表在1990年的土地利用方式、耕作措施、施肥水平和气候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田土壤经过耕种后所能达到的碳含量的平衡值,为农田选择土地利用方式、耕作栽培措施和施肥方式以固定更多的碳素提供依据。在分布上,中国农田土壤碳库的饱和水平以华北地区较低,以华北地区为中心向外呈辐射状递增。在1990年的土地利用方式、耕作措施、施肥水平和气候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中国农田土壤的固碳潜力为-0.969Pg。从单位面积的固碳潜力看,以西藏自治区最高,黑龙江省最低;从分布看,从南向北有逐渐递减的趋势。中国水田比旱田有更大的固碳能力。  相似文献   
48.
煤矿区大气降尘饱和烃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矿区域粉尘较多,大气环境状况较差。应用GC-MS技术鉴定平顶山市石龙区降尘样品中饱和烃组分,分析其样品中正构烷烃的分布特征,并结合生物标志物参数解析其来源。结果表明,降尘样品中共鉴定出nC11~nC35正构烷烃、34种萜类化合物和18种甾烷化合物,还有二环倍半萜烷、烷基环己烷系列和丰富的姥鲛烷和植烷。正构烷烃碳数主要呈三峰态和双峰态分布,其碳优势指数CPI值分布在1.45~3.78之间。生物标志物参数C29甾烷20S/(20S 20R)值范围是0.34~0.40,C31霍烷22S/(22S 22R)值范围是0.54~0.59。由正构烷烃碳数分布特征和植物蜡碳数Cn(wax)分布特征、以及CPI值、甾烷和萜烷标志物参数值等分析认为,石龙区降尘饱和烃具有自然源与人为源双重来源。煤的普遍存在与其开采、加工活动密集是其最大的人为来源,而较明显的生物来源则可能为生物质碎屑或磨脱颗粒,或者是由于粗大的大气颗粒物易富集生物源正构烷烃所致。  相似文献   
49.
利用铵吸附饱和的天然斜发沸石和沙质土壤作为基质,构建了沸石柱和芦苇、菖蒲沸石人工湿地试验系统,采用曝气供氧、自然复氧、植物根系输氧以及培养系统中基质上硝化菌群的方法,研究了铵吸附饱和的沸石在沸石柱和湿地中的生物再生过程。结果显示,沸石在湿地中再生过程符合指数模拟,在试验周期内沸石在沸石柱中再生可以用指数和线性模拟。沸石在湿地系统和沸石柱中经过1个月的再生,交换容量分别恢复到原来的60.3%~62.6%和11.8%,3个月后分别恢复到原来的94.6%~94.8%和38.4%。试验证明,沸石在湿地中再生比在沸石柱中再生效果好,交换容量恢复率高出50%~63%。根据试验结果,探讨了铵吸附饱和的沸石在人工湿地中的生物再生机理,证明了饱和沸石在湿地中生物再生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0.
为探讨不同腐殖质组分团聚体对苯酚富集能力的影响,应用国际腐殖酸协会(IHSS)推荐方法提取腐殖质,以Ca2+、Al3+、Fe3+为桥键离子,制备了高岭石、蒙脱石不同腐殖质组分团聚体,采用平衡吸附法研究了不同腐殖质组分团聚体对苯酚的富集特征.结果表明:高岭石不同腐殖质组分团聚体对苯酚的饱和吸附量(Qm)大小依次为FA(富里酸)团聚体[(254.11±5.35)mg/kg] > HA(胡敏酸)团聚体[(186.14±1.61)mg/kg] > HM(胡敏素)团聚体[(120.61±1.67)mg/kg];蒙脱石不同腐殖质组分团聚体对苯酚的饱和吸附量大小依次为FA团聚体[(418.72±19.14)mg/kg)] > HA团聚体[(290.00±13.06)mg/kg)] > HM团聚体[(160.46±4.92)mg/kg)];高岭石不同腐殖质组分团聚体对苯酚的富集系数(ER)大小依次为FA团聚体(2.03±0.07)> HA团聚体(1.91±0.04)> HM团聚体(1.85±0.04);蒙脱石不同腐殖质组分团聚体对苯酚的富集系数大小依次为FA团聚体(2.50±0.10)> HA团聚体(2.45±0.11)> HM团聚体(1.36±0.04).研究显示,FA团聚体对苯酚的饱和吸附量和富集系数较大,对苯酚的吸附(富集)作用较强,HM团聚体对苯酚的饱和吸附量和富集系数较小,对苯酚的吸附(富集)作用较弱.不同腐殖质组分团聚体对苯酚的富集能力大小表现为FA团聚体> HA团聚体> HM团聚体.因此,FA团聚体可作为控制受苯酚污染场地土壤的首选修复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