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84篇
  免费   283篇
  国内免费   1003篇
安全科学   368篇
废物处理   222篇
环保管理   224篇
综合类   1893篇
基础理论   430篇
污染及防治   387篇
评价与监测   105篇
社会与环境   31篇
灾害及防治   10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73篇
  2021年   109篇
  2020年   95篇
  2019年   97篇
  2018年   70篇
  2017年   112篇
  2016年   142篇
  2015年   152篇
  2014年   164篇
  2013年   192篇
  2012年   244篇
  2011年   236篇
  2010年   185篇
  2009年   168篇
  2008年   149篇
  2007年   211篇
  2006年   214篇
  2005年   145篇
  2004年   124篇
  2003年   134篇
  2002年   104篇
  2001年   93篇
  2000年   87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67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2年   2篇
  1977年   3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1年   1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用实验室自制超滤膜系统深度处理煤制气废水。采用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比较了质量为一定浓度均为0.5%的NaC10溶液(有效氯为5%)、NaOH溶液,HCl溶液对污染膜丝内表面滤饼层的静态浸泡效果。为进一步确定不同清洗剂的化学清洗效果,选用质量浓度为0.25%的NaOH溶液和0.25%的NaCl0溶液对污染膜组件进行了手动化学清洗并通过过滤纯水确定清洗效率。结果显示,NaC10溶液和NaOH溶液对滤饼层分别具有溶解和剥离作用,从而对滤饼层起到了去除作用;能谱分析显示采用这两种清洗剂后的膜丝内表面元素组成与原膜较为接近,SEM分析则显示二者在去除滤饼层的同时对膜袁面性状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变;而经HCl溶液浸泡后的膜丝滤饼层未见去除,能谱分析显示此时膜丝内表面的元素组成与原膜有显著差异。手动化学清洗结果进一步显示,0.25%的NaCl0溶液对膜组件的清洗效率可达到97%。  相似文献   
992.
关东明  钟克师  彭先佳 《环境工程》2013,31(1):122-125,132
通过土壤室内培养实验,研究了赤泥和污泥对土壤中Zn化学形态转化的影响。研究表明:单独使用赤泥可以有效降低土壤中植物可利用态Zn含量,促进可交换态(EXC)、碳酸盐结合态(CA)、有机结合态(OM)转化为残渣态(RES),而污泥对Zn的固稳效果是暂时的。赤泥和污泥的一起使用较单独使用赤泥或污泥固稳Zn的效果好,既能促进有效态重金属Zn转化为不可利用态Zn,又能增加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993.
The drainage of peatland areas for peat extraction,agriculture or bioenergy requires affordable,simple and reliable treatment methods that can purify waters rich in particulates and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This work focused on the optimisation of chemical purification process for the direct dosage of solid metal salt coagulants.It investigated process requirements of solid coagulants and the influence of water quality,temperature and process parameters on their performance.This is the first attempt to provide information on specific process requirements of solid coagulants.Three solid inorganic coagulants were evaluated:aluminium sulphate,ferric sulphate and ferric aluminium sulphate.Pre-dissolved aluminium and ferric sulphate were also tested with the objective of identifying the effects of in-line coagulant dissolution on purification performance.It was determined that the pre-dissolution of the coagulants had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coagulant performance and process requirements.Highest purification levels achieved by solid coagulants,even at 30% higher dosages,were generally lower(5%-30%) than those achieved by pre-dissolved coagulants.Furthermore,the mixing requirements of coagulants pre-dissolved prior to addition differed substantially from those of solid coagulants.The pH of the water samples being purified had a major influence on coagulant dosage and purification efficiency.Ferric sulphate(70 mg/L) was found to be the best performing solid coagulant achieving the following load removals:suspended solids(59%-88%),total organic carbon(56%-62%),total phosphorus(87%-90%),phosphate phosphorus(85%-92%) and total nitrogen(33%-44%).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use of solid coagulants is a viable op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peatland-derived runoff water if solid coagulant-specific process requirements,such as mixing and settling time,are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994.
Nine compounds were isolated from the spikes of Prunella vulgaris by various kinds of chromatography. Their structures were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spectral analysis as polygalacerebroside (1), ursolic acid (2), β-amyrin (3), quercetin (4), quercetin-3-O-β-D-galactoside (5), β-spinasterol (6), stigmasterol (7), β-sitosterol (8), daucosterol (9). Compound 1 was isolated from this genus for the first time. Phytochemical investigation on the spikes of P. vulgaris provided chemical constituents diversity, which were performed to facilitate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P. vulgaris pharmaceutical resource.  相似文献   
995.
有机肥施入土壤后,是否会对土壤重金属的活性及植物吸收造成影响是人们关心的问题.本研究应用稳定同位素202Hg稀释技术,通过培养实验和改进的Tessier连续提取法,探索不同来源有机肥(秸秆、杨树叶、油枯、酒糟、猪粪、鸡粪)施用对外源汞在天津潮土中形态分布及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连续提取法中结合同位素202Hg稀释技术,通过同位素比值RHg(202Hg/200Hg)的变化对Hg进行形态分析,相比传统的对Hg形态直接进行含量测定,可以更精确直观地反映出Hg形态分布的变化.在潮土中加入外源202Hg和有机肥后,同位素比值RHg最为显著的变化集中在交换态(含水溶态)、胡敏酸结合态、富里酸结合态及有机质结合态,且不同来源有机肥对Hg形态的影响也主要集中在这部分形态,对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残渣态的影响较小.与未加入有机肥的对照处理相比,猪粪及鸡粪的施用使外源示踪202Hg显著向活性较强的交换态(含水溶态)、富里酸结合态转移,而在胡敏酸结合态中比例降低,下降幅度约为55%(猪粪)和58%(鸡粪).油枯及酒糟的施用,使外源示踪202Hg显著向活性较低的胡敏酸结合态转移,其同位素比值RHg分别增长了约90%(酒糟)和85%(油枯),而在活性较高的交换态(含水溶态)和富里酸结合态中分布比例降低.秸秆和杨树叶对于污染土壤Hg形态分布的影响并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有机肥对Hg污染潮土中Hg的形态分布有显著影响,因此,在Hg污染农田土壤上施用有机肥料需要格外谨慎.  相似文献   
996.
我国化肥施用量持续增长的原因分解及趋势预测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栾江  仇焕广  井月  廖绍攀  韩炜 《自然资源学报》2013,28(11):1869-1878
我国化肥大量使用在提高农业生产的同时也对环境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我国化肥施用量持续增长的原因以及未来我国化肥使用的发展趋势还存在较大争议。论文利用过去20 a 间我国化肥施用量的相关数据, 对化肥施用量持续增长的成因进行了分解。研究结果表明:化肥使用强度的增长是我国化肥施用总量增长的主因, 但从2007 年以来, 使用强度的贡献不断下降, 播种面积调整的贡献有所提高。根据分解结果并利用“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决策支持系统”(CHINAGRO) 预测了2020 年全国和各省化肥使用量情况。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如果不采取措施, 我国未来化肥的使用总量和单位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将依然呈现增长趋势, 且单位面积化肥用量将长期高于225 kg/hm2的国际上限标准。预计到2020年我国化肥总施用量和单位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比2010 年分别提高2%和4.3%。东部地区单位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较高, 2020 年广东、福建、天津、北京等省(市) 化肥单位面积施用量将接近或超过600 kg/hm2, 这将对当地环境造成巨大压力。  相似文献   
997.
珠江三角洲地区亚运期间颗粒物污染特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胡伟  胡敏  唐倩  郭松  闫才青 《环境科学学报》2013,33(7):1815-1823
为研究2010年广州亚运会期间珠江三角洲地区颗粒物污染特征,2010年11月11日—30日分别在广州市区城市点及下风向鹤山区域点采集24h颗粒物样品,对其主要化学组分(有机碳OC、元素碳EC和水溶性离子)进行测量.结果显示,观测期间广州和鹤山PM2.5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73.3±16.5)μg·m-3和(98.2±20.8)μg·m-3.鹤山PM10平均浓度高达131.6μg·m-3,且PM2.5占PM10的74%,表明区域PM2.5污染凸显.广州和鹤山PM2.5中二次无机离子(SNA)分别占39%和42%,有机物(OM)分别占31%和26%,EC分别占5%和6%.根据EC示踪法粗略估算,广州和鹤山PM2.5中一次有机碳POC分别占15%和13%,二次有机碳SOC分别占4%和3%.总体上,广州和鹤山PM2.5中二次生成(SNA+SOA)均约占50%,表明珠江三角洲地区PM2.5区域性二次污染的特征.广州市区PM2.5及SNA、Cl-和EC明显低于区域点鹤山浓度水平;与2004年同期研究(PRIDE-PRD2004)结果相比,气象条件相似,而广州市区PM2.5及EC浓度分别显著降低达29.6μg·m-3(29%)和3.5μg·m-3(49%),反映出亚运期间一次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998.
季铵化改性稻草吸附去除水中SO42-的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曹威  党志 《环境科学学报》2013,33(9):2466-2472
采用NaOH、环氧氯丙烷和三甲胺改性稻草秸秆,制备出含季铵基的吸附剂,用以去除水中的硫酸根离子(SO2-4).通过SEM、元素分析、13C-NMR表征发现,稻草改性后表面纤维结构暴露,含氮量增加,引入了大量的季铵基,吸附潜力显著提高.吸附实验结果表明,改性稻草吸附去除SO42-平衡时间约20min,pH为3~8范围内吸附效果较好.采用Langmuir吸附模型可较好地描述改性稻草对SO2-4的吸附等温线,其最大单分子层吸附量Qmax为74.76mg·g-1,吸附能力远大于原稻草(11.68mg·g-1).  相似文献   
999.
通过对BA-3活菌体进行多种化学改性,比较了经化学改性后的BA-3菌体对C(rⅥ)的去除效率。结果表明,所试化学改性均会导致BA-3活菌体一定程度的质量减少;无机酸改性及有机溶剂改性均可较大程度提高菌体的C(rⅥ)去除效率,而无机酸改性、有机溶剂改性及盐改性则对菌体吸附Cr的效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作用。菌体表面上的[H+]及[OH-]的分布对于其吸附Cr及还原C(rⅥ)均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当溶液中的[H+]浓度增加时,会加快菌体还原Cr(Ⅵ)的速率,并促进菌体对Cr的吸附作用;当溶液中[OH-]增加时,C(rⅥ)的去除速率会相应降低,而菌体对Cr的吸附效果也有所降低。以盐改性时可提高菌体表面可交换阳离子的活性,并促进菌体表面与C(rⅢ)的离子交换,从而在Cr的吸附后期有利于菌体吸附溶液中的C(rⅢ)。此外,菌体的菌丝球结构及其比表面积也会影响其吸附Cr及还原C(rⅥ)的效率。有机溶剂改性可改善菌体的有效表面积,对菌体去除C(rⅥ)及吸附Cr都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1000.
通过对昆阳磷矿不同年限和不同植被的矿山恢复土壤进行土壤理化性状和微生物的相关研究,探讨影响微生物多样性和物种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为理解微生物、植物和土壤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