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1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142篇
安全科学   74篇
废物处理   16篇
环保管理   64篇
综合类   383篇
基础理论   75篇
污染及防治   37篇
评价与监测   26篇
社会与环境   97篇
灾害及防治   6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71.
1990年以来长江三角洲耕地资源变化及驱动因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快速的地区之一,虽耕地资源秉赋较好,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耕地问题显得十分严峻。以长江三角洲地区16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利用1990~2012年相关数据,以市域为单元分析了耕地资源变化和实际利用强度的时空演变过程。结果表明:(1)1990~2012年,长三角地区的耕地总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呈现周期性的下降趋势,以"快-慢-快-慢-慢"的循环模式逐步降低;(2)长三角地区耕地实际利用强度大体呈现"北强南弱"分布规律,在空间表现上,原来集中连片的 "高-高"、"低-低"格局正逐渐破碎化,开始出现斑点镶嵌式格局;(3)长三角地区的人口、二三产业比重和城市化水平均对耕地面积变化起到显著作用,其弹性系数分别为-0.216、-0.194和-0.203,而人均GDP与耕地面积则没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72.
利用衡阳市祁东县气象站1960~2013年逐日平均气温、降水观测数据,计算综合气象干旱指数。以国家标准《气象干旱等级GB/T20481~2006》为依据划分不同干旱等级、计算干旱日数、干旱强度等,在此基础上统计干旱日的年、年代际统计并作了线性分析,并为应对干旱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祁东县干旱日每年均有出现,但不同强度干旱日发生频率不同,在全球变暖大背景下,干旱日等级越高,其增幅愈明显;祁东县的平均干旱过程数为2.5次/a,一年出现2次干旱过程几率最大,无旱过程的几率为9.3%;在统计年干旱强度时,选用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有较好代表性。近54a来,干旱强度年变化可分为三高两低,目前处于干旱强度较高期;祁东县大部分年份有季节性干旱,单季旱以秋旱为主,在双季干旱中,夏秋连旱居多,历史上夏秋冬连旱出现了三次;为了应对日趋严重的干旱,需增强人们的防旱抗灾意识、加大水利设置投入、推广节水农业和提高干旱监测预警能力。  相似文献   
73.
通过对2019~2020年不同下垫面集水区(农田集水区与复合集水区)径流及氮磷浓度的连续逐日定位监测,研究川中丘陵区不同下垫面集水区氮磷径流流失过程与强度,探讨下垫面对集水区氮磷径流流失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集水区的径流过程因下垫面不同而存在明显差异,农田集水区内的水田和坑塘的拦蓄作用滞缓了汇流过程,而复合集水区中居民点、公路等不透水下垫面缩短了汇流时间,使得复合集水区的降雨径流量峰值更高,响应速度较农田集水区快12~25min,年径流深较农田集水区多28.1%;次降雨径流过程中磷浓度变化较氮更剧烈,浓度峰值出现时间较氮早约1.2h,在降雨后期磷浓度下降速度更快,降幅更大;复合集水区的氮磷平均事件浓度(EMC)、峰值浓度均高于农田集水区,且两集水区氮流失形态均以硝酸盐氮为主,占总氮的65.9%;磷流失以颗粒态为主,占总磷的67.5%;复合集水区的氮磷流失负荷分别是农田集水区的3.01和4.03倍,氮磷流失强度分别是农田集水区的1.88和2.51倍.因此,复合集水区内氮磷随径流流失的防控可能是未来川中丘陵区面源污染治理的重点.  相似文献   
74.
黄土高原北部的绥德地区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十分敏感,通过对黄土-古土壤的研究对比可以探索该区的古环境气候特征、环境变化信息等相关问题.本文对绥德黄土-古土壤进行常量、微量、稀土元素测试分析,并与其他地区黄土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对比.结果 表明:绥德地区黄土-古土壤的主要化学成分以SiO2、Al2O3、...  相似文献   
75.
高鹏 《四川环境》2014,(3):54-60
通过对220kV及110kV户内布置、户外布置方式的变电站,架空输电线路以及地下电缆线的工频电场强度、工频磁场强度的监测,分析比较了变电站及输电线路对环境的贡献水平以及衰减规律。结果表明输变电设施对环境的贡献值非常有限,且随与之距离的增加而明显衰减。  相似文献   
76.
In this paper,the authors have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intensity gap and GDP per worker gap of China’s western and eastern provinces over the period 1997-2006.Using panel data model with lag adjustment,taking the above provinces and six industrial sectors (agriculture,forestry,animal husbandry,and fisheries,industry,construction industry,transport,storage and post & telecommunications,wholesale and retail trades & catering industry,and other sectors of tertiary industry.) as the investigated subjects,the authors have conducted empirical study on the convergence of GDP per worker gap and the convergence of energy intensity gap with respect to the variation of GDP per worker gap,and have concluded that:First,the GDP per worker gap of the six industrial sectors and provinces are convergent,and of this,the convergence rate of GDP per worker gap of Construction Industry is the fastest,while that of Industry is the slowest.Second,the overall energy intensity gap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provinces is convergent,that is,with the narrowing of GDP per worker gap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provinces,the energy intensity gap converges,but its convergence rate is slower than that of GDP per worker gap.Third,energy intensity gap between various industrial sectors of the east and the west is either convergent or divergent,and there are differences.The energy intensity gap of agriculture,forestry,animal husbandry,and fisheries,industry,and construction industry is convergent,while that of the other three industrial sectors is divergent.Fourth,the convergence of the overall energy intensity of the western provinces is not in conformity with the convergence of the various industrial sectors,and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indicating that the western provinc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should take measures to more effectively improve their overall energy utilization efficiency at the industrial sector level.  相似文献   
77.
本文采用考虑反馈性出口隐含碳的MRIO模型,测算了2000—2011年中国14个制造业行业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在此基础上,基于全球价值链(GVC)分工地位的视角,理论分析并实证检验了不同技术进步路径对中国制造业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中间品进口、自主研发、模仿创新显著降低了中国制造业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而国外技术引进和外商直接投资(FDI)对中国制造业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不显著;提升中国制造业在GVC中的国际分工地位能够显著降低其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技术进步路径对中国制造业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的作用效果受到制造业在GVC中的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并表现出明显的门槛特征,即只有中国制造业在GVC中的分工地位越过门槛值后,技术进步路径才能显著降低中国制造业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此外,将制造业分为知识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三类,发现不同技术进步路径对中国制造业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还存在着显著的行业差异。因此,中国制造业应充分发挥中间品进口、自主研发、模仿创新在降低中国制造业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中的作用,在引进FDI和国外技术的过程中,优先考虑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低碳制造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同时,中国制造业还应积极培育自身竞争优势,构建自我主导的国内价值链和区域价值链体系,主动嵌入全球创新链,提升中国制造业在GVC中的国际分工地位。此外,政府应根据技术创新和引进政策在不同制造业行业中的执行效果,有所侧重地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78.
能源强度收敛: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检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能源强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单位产值所消耗的能源量,它反映了经济系统对能源的依赖程度和能源的使用效率。许多国家的能源强度曲线在直观上表现出收敛的显著特征。为了对这一现象进行严格的证明和检验,该文依据时间序列协整概念,首先提出了能源强度收敛的定义,然后从一个包含能源投入的内生增长模型出发,从理论上证实了能源强度收敛的存在性。为了对能源强度收敛进行实证检验,选取24个国家,并划分组合为5组样本,分别对能源强度收敛进行了σ收敛检验和协整检验,结果表明:高收入国家、高中收入国家、中低收入国家、发展中国家和样本中所有国家都存在能源强度收敛现象;σ收敛检验还揭示出各组样本中能源强度收敛的时间段以及收敛程度的大小排序。  相似文献   
79.
基于ARIMA和BP神经网络组合模型的我国碳排放强度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预测我国碳排放强度的长期变动趋势, 对国家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和节能减排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运用深入分析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和神经网络的特性,并在此基础上建立ARIMA模型和BP神经网络组合模型,将碳排放强度的时间序列的数据结构分解为线性和非线性残差部分,对我国碳排放强度的变化趋势进行了综合分析与预测。结果显示:今后10 a我国碳排放强度总体是逐步下降的,但到2020年我国碳排放强度仅比2005年下降34%,比我国政府提出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要在2020年实现我国碳排放强度目标,必须要调整宏观经济政策,采取各种政策措施以实现目标  相似文献   
80.
Improvement of the activity of anaerobic sludge by low-intensity ultrasound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paper aims to study the enhancement effect of low-intensity ultrasound on anaerobic sludge activity and the efficiency of anaerobic wastewater treatment. Dehydrogenate activity (DHA) and the content of coenzyme F(420) were detected to indicate the change of activity of anaerobic sludge induced by ultrasound at 35 kHz. Single-factor and multiple-factor optimization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the optimal ultrasonic intensity and irradiation period were 0.2 W/cm(2) and 10 min, respectively, and the biological activity was enhanced dramatically under the optimal condition. The 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 removal efficiency was increased by ultrasonic treatment and the COD in the effluent was 30%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without exposure). The hypothetical mechanism of biological activity enhancement by ultrasound was also discusse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