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5篇
  免费   174篇
  国内免费   271篇
安全科学   55篇
废物处理   84篇
环保管理   86篇
综合类   606篇
基础理论   75篇
污染及防治   112篇
评价与监测   9篇
社会与环境   7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3篇
  1971年   2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目的 分析一种雷达吸波隐身涂层在海洋大气自然环境下性能的变化规律。方法 对12个月不同阶段涂层的常规物理性能和电性能进行检测,其中常规物理性能包括宏观形貌、金相形貌、微观性能、附着力、抗冲击强度和红外光谱。结果 从宏观形貌看,涂层明度和色差值呈上升趋势,12个月明度增加1.22,色差值增加2.91,颜色向绿色和蓝色发展,失光率先增大、后减小,最大失光率为9个月时的34%。涂层附着力和试验时间呈现非线性关系,6个月时,附着力降低了18%,12个月时增大了24%。涂层在2~18GHz的频率范围内,吸波曲线大体呈“U”形,最低反射率随时间向低频方向偏移。涂层金相形貌、微观性能、抗冲击强度和红外光谱特征总体变化不明显。结论 在1a内,自然海洋大气环境对雷达吸波隐身涂层常规物理性能和电性能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在试验时间相对较短情况下,海洋大气环境对涂层老化的影响作用尚未充分显示,需要结合更长周期的试验数据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112.
以氧化石墨烯(GO)与纳米二氧化钛(TiO_2)为改性剂,采用界面聚合法与抽滤吸附结合,对聚偏氟乙烯中空纤维超滤膜(简称原膜)进行表面改性,得到新型纳米改性膜(简称GO-TiO_2改性膜).研究改性膜的制备工艺条件及其对腐殖酸(HA)的吸附截留性能与抗污染特性.结果表明:(1)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钛酸丁酯2 m L、GO 1 mg、间苯二胺1%(质量分数)、间苯二胺浸泡时间8 min、均苯三甲酰氯0.2%(质量分数)、均苯三甲酰氯浸泡时间10 min;(2)亲水性提高显著,亲水性表面为GO-聚酰胺-TiO_2复合结构,改性膜接触角由80.6°±1.8°下降到38.6°±1.2°;(3)抗污染性能提高明显.改性膜通量总衰减率由改性前的51.2%下降到35.6%,过滤周期约为原膜的2.5倍;反冲洗后膜通量恢复率由69%提高到96%.  相似文献   
113.
利用锆和氯化十六烷基三甲铵共同改性活性炭,制备一种新型去除污水中硝酸盐和磷酸盐的水处理吸附剂,并考察吸附剂加量、反应温度、pH值、共存阴离子等影响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锆-氯化十六烷基三甲铵改性活性炭(Zr-CTAC-AC)吸附剂适用于硝酸盐和磷酸盐浓度在100mg/L以下的污水,随着Zr-CTAC-AC加量的增加,硝酸盐、磷酸盐去除率逐渐增加,单位吸附量逐渐下降,Zr-CTAC-AC加量为8g/L时,硝酸盐去除率为79%,Zr-CTAC-AC加量为4.0g/L时,磷酸盐去除率可达91%,但应在较低的pH值范围内使用;反应温度对Zr-CTAC-AC的吸附效果影响不大;共存Cl-、HCO3-和SO42-可使硝酸盐的吸附率降低,但对磷酸盐吸附率影响较小;1mol/L NaCl溶液可使吸附到Zr-CTAC-AC表面的硝酸盐90.9%左右被解吸出来,1mol/L NaOH溶液可使吸附到Zr-CTAC-AC表面的磷酸盐78.4%左右被解吸出来。Zr-CTAC-AC能够有效去除污水中硝酸盐和磷酸盐,制备方法简单,且可循环利用,处理成本低。  相似文献   
114.
Membrane modific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feasible and effective solutions to membrane fouling problem which tenaciously hampers the further augmentation of membrane separation technology. Blending modification with nanoparticles (NPs), owing to the convenience of being incorporated in established membrane production lines, possesses an advantageous viability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s. However, the existing blending strategy suffers from a low utilization efficiency due to NP encasement by membrane matrix. The current study proposed an improved blending modification approach with amphiphilic NPs (aNPs), which were prepared through silanization using 3-(Trimethoxysilyl)propyl methacrylate (TMSPMA) as coupling agents and ZnO or SiO2 as pristine NPs (pNPs), respectively. The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and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analyses revealed the presence of appropriate organic components in both the ZnO and SiO2 aNPs, which verified the success of the silanization process. As compared with the pristine and conventional pNP-blended membranes, both the ZnO aNP-blended and SiO2 aNP-blended membranes with proper silanization (100% and 200%w/w) achieved a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lending efficiency with more NPs scattering on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membrane surfaces under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observation. This improvement contributed to the increase of membrane hydrophilicity. Nevertheless, an extra dosage of the TMSPMA led to an encasement of NPs, thereby adversely affecting the properties of the resultant membranes. On the basis of all the tests, 100% (w/w) was selected as the optimum TMSPMA dosage for blending modification for both the ZnO and SiO2 types.
  相似文献   
115.
黄健  舒增年  张四海 《中国环境科学》2014,34(11):2831-2837
为改善聚醚砜(PES)超滤膜的抗污染性能和提高对腐殖酸(HA)的截留率,以介孔二氧化硅(MS)为添加剂,采用相转化法制备了亲水性PES/MS复合超滤膜,并对膜表面进行荷电改性.研究了MS对膜的断面结构、表面化学性质和过滤性能的影响,考察了荷电改性PES/MS超滤膜对水中HA的分离性能以及溶液pH值、离子强度和钙离子浓度等因素对荷电膜超滤过程的影响.SEM表征结果显示,MS颗粒在PES/MS复合膜的表面分散均匀,膜孔的连通性改善.亲水荷电改性后,膜表面接触角由68°降至57°,zeta电位由-6.31mV降至-11.45mV,膜对HA的去除率由72%提高到95%,通量衰减率由29.8%减小到4.9%.结果表明,对PES超滤膜进行亲水荷电改性可有效提高对HA的截留率,同时减轻膜污染;另外,溶液的pH值、离子强度和钙离子浓度对荷电超滤膜的过滤性能有较大影响,调节合适的溶液环境可在提高截留率的同时,减轻膜污染.  相似文献   
116.
以自然资源"水冬瓜果油"为包膜材料,利用盆栽试验,共设5个处理,研究在有菊花吸收养分的情况下,水冬瓜(Idesia polycarpa maxim.var.vestita dies)油包膜材料在土壤中的降解性能及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冬瓜油包膜材料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降解速率加快。种植菊花的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活性也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土壤含水量为30%时,包膜材料半衰期只有62 d;在处理3(果油85%+调理剂15%)中,土壤过氧化氢酶、土壤蔗糖酶和脲酶数量增加最多。因此,水冬瓜果油85%+调理剂15%和土壤含水量30%,有利于土壤酶活性的提高,从而加快包膜材料的降解速度。  相似文献   
117.
表面酸碱2步改性对活性炭吸附Cr(Ⅵ)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研究了酸碱2步改性对活性炭吸附水相中Cr(Ⅵ)的影响.将活性炭(AC0)在HNO3溶液中氧化(AC1),然后在NaOH和NaCl的混合液中处理(AC2).分别采用平衡和连续吸附试验,测试Cr(Ⅵ)的吸附特征.以Boemh滴定法定量检测活性炭表面酸性官能团数量,结合元素分析结果定量表征活性炭的表面含氧官能团变化;以低温液氮(N2/77K)吸附法分析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和孔径结构.结果表明:活性炭经2步改性后,其Cr(Ⅵ)的吸附容量和吸附速度均显著改变.吸附容量和吸附速度大小依次为AC2>AC1>AC0.改性活性炭表面积下降,表面含氧酸性官能团数量增加.HNO3液相氧化处理可使活性炭表面生成带正电含氧酸性官能团,第2步改性后活性炭表面酸性官能团H+部分被Na+取代,使活性炭表面酸性降低.表面较多的含氧酸性官能团(与AC0相比)、适宜的表面pH(与AC1相比)是AC2所表现出较高Cr(Ⅵ)吸附容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8.
以水稻秸秆为原料,经炭化、KMnO4预氧化和FeSO4溶液改性后,制备得到低成本的改性炭化水稻秸秆(modified carbonized rice straw,MCRS).采用Zeta电位分析仪、扫描电镜、能谱仪、比表面积分析仪、红外光谱分析仪和X射线衍射分析仪多种手段,分析了炭化水稻秸秆和MCRS的理化性能.通过静态吸附试验研究了吸附剂投加量、pH值和温度对MCRS除磷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MCRS对磷的吸附是一个吸热过程,其吸附等温线可用Langmuir方程进行拟合.当投加量为4g·L^-1、pH值为7时,MCRS对水溶液中磷的去除率最高可达96%;依据Langmuir方程计算得到,30℃条件下,MCRS对磷的最大吸附量为5.49 mg·g^-1.  相似文献   
119.
钛改性锰矿的除砷效果及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然锰矿是一种廉价、易得的除砷矿物材料,为了进一步提高天然锰矿的除砷效果和吸附容量,采用TiCl4对广西桂林天然锰矿进行改性,并对其改性的条件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最佳的改性条件为:TiCl4浓度为10 mg/L,浸泡时间为18 h,pH=3.05,振荡吸附时间为1 h。与天然锰矿的去除效率(82.95%和77.93%)相比,改性锰矿对As(Ⅲ)和As(Ⅴ)去除率分别可达94.87%和99.31%,相应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3.48 mg/g和3.27 mg/g,较天然锰矿各自提高了1.25 mg/g和1.21 mg/g。改性锰矿对As(Ⅲ)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对As(Ⅴ)的吸附更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  相似文献   
120.
Fenton氧化法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Fenton氧化法(Fe2+/H2O2)因反应速度过快、需要定期补充Fe2+、控制pH值≤3等方面的限制而影响到石油烃类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本文综述了近年来Fenton反应中氧化剂、催化剂的改进及其对土壤中石油污染物的去除效率,揭示了土壤性质、反应条件、污染物结构及非均相催化剂比表面积等因素对去除效率的影响,介绍了超声波前置处理后,Fenton试剂与土壤上解吸的石油污染物接触几率的增加及石油烃类可生物降解性的提高,促进了微生物的后续处理效果,并对该领域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