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2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259篇
安全科学   6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33篇
综合类   494篇
基础理论   95篇
污染及防治   28篇
评价与监测   79篇
社会与环境   52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76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赤潮浮游植物种类和数量分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简要介绍了浮游植物种类和数量分析的8种方法的研究进展、应用现状,比较了各种方法的特点。基于浮游植物的外观形态特征而进行分析的方法除了传统的显微镜方法外,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图像法使分析速度得以提高。基于浮游植物的色素组成而进行分析的有吸光光度法、荧光分光光度法和高压液相色谱法,可分至门类,同时定量,其中光度法可以直接测量海水,高压液相色谱法需萃取色素。流式细胞仪法的特点是可同时测量每个细胞的多个参数,运用神经网络分析可鉴别种类,应用时主要受限于仪器的操作和价格;化学发光流动注射法目前仅限于特定赤潮浮游植物的检测;分子探针法基于浮游植物的DNA特征,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  相似文献   
112.
洋河水库蓝藻水华爆发预测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预测洋河水库富营养化变化趋势和蓝藻水华爆发的风险,对洋河水库水体进行采样,分析其环境质量.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洋河水库叶绿素a含量处于高位,氮、磷含量不断上升,特别是总氮质量浓度在5 mg/L左右,主要以硝态氮的形式存在,富营养化程度不断加剧,具有大规模爆发蓝藻水华的风险.对洋河水库藻华爆发的环境条件进行分析,提出...  相似文献   
113.
库里泡是黑龙江省大庆市重要的排污、泄洪湖库之一。近年来,由于大庆市生活及工业污水排放总量逐年增加,库里泡水体质量有所下降。为掌握库里泡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水环境状况,于2019年春、夏、秋3季在库里泡共设置了13个采样点,对浮游植物群落及其与水环境变量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利用群落相似性分析(ANOSIM)检验浮游植物群落的组间及组内差异;采用相似性百分比(SIMPER)分析辨别对群落时空格局有显著影响的物种;通过冗余分析(RDA)确认环境变量及浮游植物优势种的生态分布特征,并对主要影响因子进行辨别。结果显示:研究期间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06种,隶属于6门8纲13目23科49属。库里泡的浮游植物群落组成为绿藻-硅藻型,而蓝藻、隐藻、甲藻、裸藻种类相对较少,占比仅为25%。其中,优势种有15种,主要为狭形纤维藻(Ankistrodesmus angustus)、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和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等。ANOSIM和SIMPER分析结果表明,季节差异和生境差异对库里泡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构建具有一定的驱动作用。RDA结果表明,影响库里泡浮游植物群落时空格局的主要环境变量为水温、总磷和总氮。营养状态指数评价结果显示,库里泡水质为中度富营养。经与近10年间的库里泡相关研究对比发现,库里泡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较为稳定,浮游植物优势类群略有改变。  相似文献   
114.
太湖水华的遥感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随着太湖流域的经济迅速发展,太湖湖体的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特别是在20世纪的后期,水华频繁爆发。国家环保总局常规的水质监测是基于21个点位对全湖进行评价,完成一次采样耗时近1月,其对大面积水华现象的监测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文章利用遥感技术快速、大尺度、动态监测的特点,基于多个时相的TM影像对太湖的水温、悬浮物、叶绿素等水质参数的浓度和分布进行了遥感反演,进而对太湖水华的成因、发展程度、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对太湖水华发生的特点,太湖的水质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15.
为揭示两种"湖泛"因素对水质影响及细菌群落演替差异,对泸沽湖草海底泥和衰亡植物营养释放过程进行对比研究,并通过冗余分析阐明影响细菌群落不同阶段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表明,前期是衰亡植物与底泥营养释放及细菌演替差异显著的主要阶段.植物腐解过程中,细菌前期厌氧发酵更剧烈,水体迅速处于低pH、低DO和低ORP(Oxidat...  相似文献   
116.
粤西海域浮游植物种类的动态变化及多样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1998~1999年4个航次粤西海域浮游植物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季节变化和平面分布特征,并对浮游植物的多样性水平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显示,调查期间共鉴定浮游植物267种,其种类组成以细弱海链藻(Thalassiosira subtilis)的数量最多,占总数量的29.5%,其次为短角弯角藻(Eucampia zoodiacus),占21.8%。不同季节浮游植物的优势种即有交叉又有演替。根据多样性阈值的评价,粤西海域绝大部分沿岸水域的浮游植物均处于多样性差或一般水平,而离岸水域基本处于多样性丰富或非常丰富水平。  相似文献   
117.
为了探讨春季藻类快速生长的机制,研究较低温度下氨氮对淡水浮游藻类生长及群落结构变化的影响,对南开大学新开湖水体藻类进行了室内生态模拟试验研究.在10℃、125μmol·m·s-1光强条件下,培养液中氨氮最终浓度设置为1.0、1.5、2.0、2.5、3.0mg·L-1和对照组(不添加氨氮),每隔1~2天加入氨氮至初始设定值,培养时间为26d.结果表明,浮游藻类在1.0mg·L-1组生长最好,最大生长密度为1.53×105cells·L-1,高于对照组;浮游藻类在高于2.0mg·L-1处理组中生长明显受到抑制,抑制作用随着氨氮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其中3.0mg·L-1处理组的最大生物量仅为5.4×104cells·L-1.随着培养时间的进行硅藻逐渐取代绿藻而成为绝对优势藻,随着藻类的生长,粗刺四刺藻(Treubaria crassispina)在所有处理组中由优势种而逐渐消失,近缘针杆藻(Saffinis affinis)和新月藻(Closterium lunula)在培养后期逐渐成为优势种,但在不同氨氮浓度下表现出不同生长密度.除1.0mg·L-1处理组外,其它处理组中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氨氮影响浮游藻类的生长,影响优势种的变化,并且对浮游藻类的群落结构变化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8.
温带季节性分层水库浮游植物功能类群的时空演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我国北方温带季节性分层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时空演替特性,于2014年7月~2015年6月对山东枣庄市水源水库周村水库进行每月2次的分层采样分析,采用Renolyds和Padisák等提出的功能类群划分方法对水库浮游植物群落进行分类,并结合水库水文、水质,分析优势功能类群时空演替规律及其主要环境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周村水库共检出浮游植物112种,隶属于7门63属,可划分为18个功能群类.周村水库浮游植物功能类群演替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分布特性:其中夏秋季热分层期主要以鞘丝藻(Lyngbya sp.)、螺旋藻属(Spirulina sp.)等丝状蓝藻为代表的S1功能类群占优势,而冬季混合期以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针杆藻(Synedra sp.)等能适应低温、弱光的C+D功能类群为优势群落;浮游植物功能类群分布在垂向上并无较大差异.冗余分析(RDA)显示:热分层、降雨量和水温是影响浮游植物功能类群时空演替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19.
为研究不同营养状态下水体中浮游植物群落对生态浮床系统的响应关系及其影响因素,设不同营养水平试验组〔A组ρ(CODCr)、ρ(NH4+-N)、ρ(TP)分别为10.0、2.00、0.200 mg/L,B组分别为100.0、20.00、2.000 mg/L〕,每组设对照、框式浮床2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 自2012年8月5日—10月5日,定期对水体营养盐质量浓度、浮游生物群落特征、浮床植物的生长状况进行检测. 结果显示:①2个试验组浮床植物长势良好,其中B组浮床植物茎叶部分干物质量增加7.9倍,浮床系统对水体N、P的净去除率均在60%以上;②浮床系统能明显抑制浮游植物的大量生长(P<0.05),对浮游植物密度和总生物量在峰值处的最大抑制率可达75.9%(A组)和83.6%(B组);③框式浮床处理中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比对照处理复杂,A组中浮游植物优势种为隐藻门的卵形隐藻(Cryptomonas ovata)、尖尾蓝隐藻(Chroomonas acuta)和绿藻门的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小空星藻(Coelastrum microporum),B组为隐藻门的尖尾蓝隐藻和裸藻门的梭形裸藻(Euglena acus);④B组试验中,框式浮床处理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对照处理,生态浮床对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更多体现在提升浮游植物的生物多样性上. 研究表明,浮床系统能高效去除水体N、P,抑制浮游植物的增殖,改变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并且这些作用受到水体营养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0.
太湖中颗粒有机碳对水体固有光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11年5期太湖现场测量数据和室内分析数据,通过建立ρ(POC)(POC为颗粒有机碳)与ap(λ)(颗粒物吸收系数)、bbp(510)(总颗粒物的后向散射系数)的相关关系,评价了POC对水体固有光学特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太湖水体ρ(POC)时空变化显著,各期样品平均值在1 558.06~5 281.09 mg/m3之间变化. ρ(POC)与ap(λ)具有较好的相关关系,特别是在浮游植物色素强烈吸收的波段(605~700 nm),各期数据的相关系数均在0.9以上;但ρ(POC)与bbp(510)的相关性较差(R2=0.04, P=0.02). 进一步分析ρ(POC)对颗粒物的色素部分和非色素部分的影响发现,ρ(POC)与色素颗粒物吸收系数〔aph(665)〕的相关性很好(R2=0.82),而与非色素颗粒物吸收系数相关性较差. ρ(NPOC)(NPOC为非有机碳颗粒物)与bbp(510)的相关性较好(R2>0.60),说明太湖水体POC对浮游植物色素的吸光特性有重要影响,而NPOC影响了水体的后向散射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