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33篇
安全科学   17篇
废物处理   42篇
环保管理   7篇
综合类   65篇
基础理论   7篇
污染及防治   18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垃圾填埋场底部高密度聚乙烯(HDPE)土工膜会因氧化降解而使防渗性能降低,对环境带来二次污染风险,因此,HDPE膜的长期稳定性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但国内相关研究甚少。HDPE膜的降解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主要受自身性质、温度、接触介质和衬垫结构等因素的影响。文章重点综述了国外研究HDPE膜长期稳定性的试验方法,归纳了相关的数学模型,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室内试验一般采用老化试验,包括浸泡试验和模拟试验,二者均能加快HDPE膜的老化进程。前者一般将试样完全浸泡于研究介质中试验,试验值较为保守;后者将样品置于模拟的衬垫构造中试验,结果更接近实际。数学模型采用Arrhenius模型,精度和所需参数取决于老化试验,现阶段大部分计算结果较片面,完善试验是后续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52.
运用道化学公司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第7版)方法,针对管式法高压聚乙烯生产工艺的特点,计算分析安全措施补偿后的火灾爆炸指数,分析总结其火灾危险性,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防火防爆措施。  相似文献   
53.
污染物的被动采样材料-水分配系数(K_(PW))是衡量被动采样器性能和进行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由于实验方法难以逐个测定众多污染物的K_(PW)值,有必要发展其KP W预测方法。本研究选取聚乙烯(PE)、聚丙烯酸酯(PA)和硅橡胶(SR)3类常用的被动采样材料共7种,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构建可用于K_(PW)预测的定量构效关系(QSAR)模型。所构建的QSAR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优度(R2a dj介于0.806~0.989)、稳健性(Q2L O O和Q2B O O T分别介于0.786~0.988和0.773~0.801)和预测能力(R_(ext)~2和Q_(ext)~2分别介于0.769~0.989和0.757~0.982),可以用于预测烷烃、烯烃、芳香类、醇类、酮类、酯类、醚类等多种有机污染物的log KP W值。有机污染物的log KP W与分子Mc Gowan体积(Vx)、氯原子个数(n Cl)、环周长(Rperim)、多重键个数(n BM)、N,O极性贡献的拓扑极性表面积(TPSA(NO))、[-N(=)=]结构个数(Ndds N)和羟基个数(nROH)等参数有关。  相似文献   
54.
晶硅切割砂浆中含有聚乙二醇(PEG)和碳化硅,可回收资源。回收过程中产生的废水中仍然含有PEG和碳化硅,以致废水中悬浮物浓度较高、可生化性差。工程设计采用"预沉淀+混凝沉淀+气浮+催化氧化+A/O生化"处理工艺,经过5个月的调试运行,出水COD、SS可达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三级标准。  相似文献   
55.
食用油聚酯包装的生命周期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法研究了食用油聚酯(PET)包装的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并对不同处置方式的环境影响进行比较评价. 通过现场和资料调研的方式获得所有生命周期阶段的能量物质的输入、输出和环境外排数据. 结果表明:PET包装原料获取阶段的环境影响潜值在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潜值中所占比例极高,占处置前环境影响潜值的81.8%. PET包装的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类别主要集中在化石燃料、无机物对人体损害和气候变化3个方面;在致癌、生态毒性和酸化/富营养化等方面的影响较小. 3种主要处置方式的环境影响潜值为焚烧>填埋>再生,其中焚烧和填埋分别增加PET包装处置阶段前环境影响潜值的5.1%和3.6%,而再生可降低63.9%.   相似文献   
56.
聚乙烯聚丙烯树脂及废料的热解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聚乙烯聚丙烯树脂及废料的热解过程中,裂解温度对气相产物的收率及组成,液相产物的收率及汽油馏分、柴油馏分、重油馏分的分布,热解残碳收率的影响,将树脂与废料的热解产物及收率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同一热解温度下,树脂与废料热解的液相产物组成及收率基本相同;树脂在400℃~500℃热解,液相产物的收率在90%~94%之间,无显著区别。  相似文献   
57.
废聚酯醇解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废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醇解条件对产物的羟值及平均分子量的影响,表明在196~198℃时,m(乙二醇) m(PET)=2,催化剂醋酸锌用量为PET质量的1%,醇解3~3 5h,聚酯PET降解很彻底,产物羟值(以KOH计)可达368mg g以上,平均分子量在305以下,主要成分是对苯二甲酸二乙二醇酯(BHET)单体及其低聚物。DSC和IR验证了产物的组成。   相似文献   
58.
梁榕  何娇  孙飞虎  张瑞芳  王鑫鑫 《环境科学》2024,45(6):3679-3687
微塑料污染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威胁引起了广泛关注.为了明确聚乙烯微塑料对土壤性质的影响,通过为期4个月的土壤培养试验,探究不同质量分数(1 %、2.5 %、5 %)和粒径(30目、100目)聚乙烯微塑料对土壤化学性质、养分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①100目2.5 %和5 %微塑料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pH,不同质量分数和粒径聚乙烯微塑料添加对土壤电导率影响不显著.②相比于CK,添加微塑料会不同程度降低土壤速效钾、有效磷和硝态氮含量.添加100目微塑料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和铵态氮含量.③当微塑料粒径为100目时,相比于CK,不同质量分数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土壤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5 %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蔗糖酶活性.④土壤性质的变化受微塑料质量分数和粒径影响,质量分数越高、粒径越小,影响越显著.综上,聚乙烯微塑料对土壤性质的影响没有预期的明显,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不同影响所涉及的机制问题.  相似文献   
59.
本文针对20万t聚乙烯气相流化床工艺的装置,从生产工艺、设备、职业危害、检修等过程进行了全面危险性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相似文献   
60.
In this paper we review an interesting method of PET recycling, i.e. chemical recycling; it i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depolymerizing the condensation polymer through solvolytic chain cleavage into low molecular products which can be purified and reused as raw materials for the production of high-quality chemical products. In this work our attention is confined to the hydrolysis (neutral, acid and alkaline) and glycolysis processes of PET chemical recycling; operating conditions and mechanism of each method are reported and described. The neutral hydrolysis has an auto accelerating character; two kinetic models have been proposed: an half-order and a second order kinetic model. The acid hydrolysis could be explained by a modified shrinking core model under chemical reaction control and the alkaline hydrolysis by a first-order model with respect to hydroxide ion concentration. To describe glycolysis, two different kinetic models have been proposed where EG can act or not as internal catalyst. Further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s are required to shed light on the promising processes of PET chemical recycling reviewed in this wor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