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5篇
  免费   179篇
  国内免费   352篇
安全科学   553篇
废物处理   74篇
环保管理   105篇
综合类   885篇
基础理论   108篇
污染及防治   128篇
评价与监测   110篇
社会与环境   15篇
灾害及防治   2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73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89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102篇
  2012年   114篇
  2011年   114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99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112篇
  2006年   98篇
  2005年   105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93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67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01.
为了解决燃煤锅炉烟气中超细颗粒难以脱除的问题,基于流体动力学原理设计了一种超细颗粒聚并器,并在300 MW燃煤锅炉机组电除尘器的前置烟道中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聚并器内部存在超细颗粒之间以及超细颗粒与大颗粒之间的相互聚集行为,从而使超细颗粒数量显著减少。例如,对于粒径在2.65和10.48μm以下的颗粒,其体积比例在聚并器出口分别减少了56.7%和62.3%,在电除尘器出口的粉尘浓度减少了26.34 mg/Nm3,这表明,基于流体动力学原理的聚并器对超细颗粒的聚并作用明显,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2.
为了对比径向外喷和轴向喷雾下的低阻文丘里振弦栅耦合除尘效果,以除尘效率和系统阻力为参照,选定喉管气速、振弦栅数、纤维丝间隙和喉管液气比进行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2种喷雾方式的除尘效率和系统阻力的变化趋势相同。利用SPSS软件进行4因素3水平正交实验设计,在特定参数条件下,2种喷雾方式的因素影响排序相同,除尘效率为纤维栅数>纤维丝间隙>喉管气速>喷雾量;系统阻力为喉管气速>纤维栅数>纤维丝间隙>喷雾量;径向外喷最佳配置为喉管气速24 m/s、喷雾量2.3 L/min、2块间隙为0.8 mm纤维栅板;轴向喷雾为喉管气速28 m/s、喷雾量2.4 L/min、2块间隙为0.8 mm纤维栅板;在最优配置下的除尘性能为径向外喷>轴向喷雾。  相似文献   
203.
以2014年为基准年,以常州市行政边界为研究区域,利用卫星遥感解译的土地利用类型和裸土面积信息,并通过国土、气象等部门提供的土壤类型、气象因子等相关资料获取本地化因子和参数,估算常州市行政区域内裸露地面土壤扬尘中颗粒物的年排放量。结果表明:常州市裸露地面主要分布在金坛市、溧阳市和武进区,市中心区域最少,裸露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农田、滩涂、裸露山体、荒地及未硬化或未绿化的空地等;2014年常州市行政区域内裸露地面风蚀扬尘中TSP、PM 10、PM 2.5的年排放量分别为62.66 t、5.63 t、0.24 t,其中,金坛市土壤起尘量最大,其次为武进区,再次为新北区、溧阳市,市中心区域土壤扬尘最少。  相似文献   
204.
刘露奇 《环境与发展》2020,(1):120-120,122
目前国内能源结构仍以煤炭为主,大气污染非常的严重,尤其是酸雨和粉尘危害相对较大。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当加强锅炉脱硫以及除尘技术创新与改造,对燃煤烟尘以及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排放进行严格控制。本文先对锅炉烟气脱硫除尘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电厂锅炉如何进行烟气脱硫与除尘提出了一些观点与认识,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5.
为了研究不同密度的可燃爆粉尘在内置多孔环形喷嘴的20 L爆炸特性测试装置中的分散特征,基于负载粒子流方法、耦合DPM动量平衡方程和时间平均 Navier Stokes控制方程组,实现3种不同密度的煤粉、铝粉和锆粉在20 L爆炸测试装置中粉尘分散全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多孔环形喷嘴的分散较为均匀,但是约束管道末端存在局部粉尘残留区,致使爆炸仓内真实粉尘浓度远低于形式浓度;爆炸仓中心位置的最大湍动能随着粉尘密度的增加而减小,只有显著地变化粉尘密度才能展示区分度较高的浓度峰值和抵达浓度峰值的时间。  相似文献   
206.
Explosion indices and explosion behaviour of Al dust/H2/air mixtures were studied using standard 20 l sphere. The study was motivated by an explosion hazard occurring at some accidental scenarios considered now in ITER design (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 During Loss-of-Vacuum or Loss-of-Coolant Accidents (LOCA/LOVA) it is possible to form inside the ITER vacuum vessel an explosible atmosphere containing fine Be or W dusts and hydrogen. To approach the Be/H2 explosion problem, Be dust is substituted in this study by aluminium, because of high toxicity of Be dusts. The tested dust concentrations were 100, 200, 400, 800, and 1200 g/m3; hydrogen concentrations varied from 8 to 20 vol. % with 2% step. The mixtures were ignited by a weak electric spark. Pressure evolutions were recorded during the mixture explosions. In addition, the gaseous compositions of the combustion products were measured by a quadruple mass-spectrometer. The dust was involved in the explosion process at all hydrogen and dust concentrations even at the combination ‘8%/100 g/m3’. In all the other tests the explosion overpressures and the pressure rise rates were noticeably higher than those relevant to pure H2/air mixtures and pure Al dust/air mixtures. At lower hybrid fuel concentrations the mixture exploded in two steps: first hydrogen explosion followed by a clearly separated Al dust explosion. With rising concentrations, the two-phase explosion regime transits to a single-phase regime where the two fuel components exploded together as a single fuel. In this regime both the hybrid explosion pressures and pressure rise rates are higher than either H2 or Al ones. The two fuels compete for the oxygen; the higher the dust concentration, the more part of O2 it consumes (and the more H2 remains in the combustion products). The test results are used to support DUST3D CFD code developed at KIT to model LOCA or LOVA scenarios in ITER.  相似文献   
207.
通过对浙江省工业烟粉尘排放总量和排放源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工业烟粉尘减排治理对策,对工业烟粉尘4个重点行业(水泥制造行业、火力发电行业、钢铁行业(包括炼钢、钢压延加工和黑色金属铸造行业)、纺织染整行业(包括棉印染精加工、化纤织物染整精加工和棉织造加工行业)排放源的烟粉尘减排途径和潜力进行分析测算,研究提出工业烟粉尘总量控制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8.
为改善金属抛光操作人员的工作环境、降低抛光金属粉尘的爆炸风险,设计一种金属粉尘湿法处理系统,并通过建立多相流动数值模型,探究其内部流场特征与金属粉尘运动规律,分析金属粉尘湿法处理系统的除尘效率。研究结果表明:大粒径的金属粉尘直接重力沉降至水槽中;小粒径(PM10)的金属粉尘易随气流进入风道,进而通过水雾脱除;采用洁净进气源,可以有效降低工人操作环境的粉尘浓度;增加细水雾,可以有效提高金属粉尘湿法处理系统的除尘效率,对PM10的除尘效率从30%提升至82%。  相似文献   
209.
针对微小粒径粉尘具有危害大且难润湿的问题,基于润湿剂与磁场对水滴颗粒的耦合改性机理,研究不同磁场强度下各抑尘剂对煤粉润湿性影响,采用座滴法测定磁化试剂的煤粉表面接触角,通过粉尘润湿机理进行分析,煤尘沉降Walker实验进行佐证,得到抑尘剂种类、浓度与磁化强度对煤粉的润湿性规律。结果表明:未经磁化的高于临界胶束浓度值溶液对煤尘的润湿能力变化不大,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溶液对煤样的润湿能力强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溶液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溶液;磁化强度为500 mT的磁化溶液对煤尘润湿能力达到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210.
为了研究旋风除尘器内气固流动特性,采用CFD-DEM耦合算法研究不同入口气体速度下旋风除尘器内颗粒流态、静压、径向速度及轴向速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煤屑颗粒在离心力和径向曳力的作用下以螺旋颗粒条带靠近除尘器的壁面稳定向下移动,随着入口风速的增加煤屑颗粒条带变宽,条带与除尘器的第1次接触的拐点上移,螺距减小;除尘器内部压力轴向变化较小,径向变化较大,随着入口气体速度增加,除尘器壁面附近高压区范围和压力也随之增加,除尘器上方和下方的负压区变宽并朝轴向方向延伸;随入口气体速度增加,除尘器内径向速度和轴向速度逐渐增加,煤屑颗粒在除尘器中部聚集较多,煤屑停留时间变长,入口气体速度为15 m/s时,煤屑颗粒在除尘器内停留时间最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