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8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18篇
综合类   67篇
基础理论   22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社会与环境   3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旅游生态效率是一种以"最小资源投入和环境破坏,最大经济社会产出"为核心目标,衡量旅游永续发展的重要指标。综合运用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和面板Tobit回归模型探索长江经济带2007~2016年旅游生态效率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高效率省区主要分布于东部地区,较低效率省区分布广泛,其数量先减少后增加;而低效率省区数量较少,其分布范围总体从长江经济带东部向西部迁移。(2)长江经济带旅游生态效率区域差异性和集聚性均不断缩小,东部、中部和西部3地区内部差异是长江经济带区域差异的主要贡献者。(3)旅游经济规模、旅游产业结构、科技发展水平、城镇化发展水平和政府规制力度对各省区旅游生态效率影响的空间异质性较强。  相似文献   
42.
基于物质流分析的江苏省区域生态效率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物质流分析被认为是适用于生态效率评价的重要工具和方法之一,但应用于区域生态效率评价的研究尚较少。根据生态效率理论、物质流分析理论与方法,建立了基于物质流账户的3个层面的区域生态效率评价指标:区域直接生态效率、区域总生态效率、整体生态效率。以江苏省为例,全面评价了 1995~2005年江苏省不同层面的生态效率,结果表明:(1)江苏省区域直接生态效率远高于我国同期水平。区域总生态效率和整体生态效率相对较低,分别仅为区域直接生态效率 15%~22%和 7%~8%左右;(2)1995~2005年,区域直接生态效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原因在于物质生产率未有显著提高以及近年来重工业在产业结构中比重的增加;(3)整体生态效率的变化趋势与区域直接生态效率类似,原因主要是近年江苏省对区外物质和资源的进口量显著增加;(4)区域总生态效率则表现为先快速上升后缓慢上升的趋势。在对研究结果及成因进行分析和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区域生态效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43.
利用DEA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方法对中国30个省区的生态效率及其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平均综合效率一般,各省区之间差异较为明显,只有少数省区达到了效率最优,东中部地区生态效率高于西部地区,呈现出与我国区域经济格局相似的特征。Malmquist指数分析结果表明,2006—2012年间生产率变化呈现出弱衰退的趋势。从影响因素来看,技术变化指数对生产率变化起着促进作用,而生产率的下降主要是受技术效率衰退的影响,技术效率下降主要是受纯技术效率下降所影响,规模效率变化对生产率变化和技术效率变化的影响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44.
绿色经济的本质是提高生态效率生态效率在最经济目标和最优秀环境目标之间建立—种最佳的链接。从我国国情来看,发展经济永远是主体,但保护环境,提高健康水平是人类永恒的追求。经济目标与环境目标应当是一致的,有许多案例说明环境与经济的融合应当是经济与环境决策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45.
针对2004—2016年中国地级市工业生态效率与PM2.5的时空关联特征和影响作用关系的研究表明:(1)工业生态效率与PM2.5呈时空交错分布特征,PM2.5高污染区连片分布于华北平原及长江中下游城市,工业生态效率高等级区集中分布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区等沿海地市及中西部城市群内部分中心地市;(2)工业生态效率对PM2.5的冲击表现出“U型”变化的负向累积效应,PM2.5对工业生态效率的冲击则表现为“倒U型”变化的正向累积效应;(3)工业生态效率与PM2.5呈稳定时空关联演化特征,高高关联类型区集中分布于京津冀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内大部分城市,低低关联类型区多分布于鄱阳湖城市群、关中城市群及西部地市;(4)工业生态效率对PM2.5总体上具有显著且稳健的正向影响,但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工业集聚水平、科技创新及城市绿化率起到显著负向影响,而城市规模、环保监督及产业结构系数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46.
试论企业环境业绩与财务业绩指标的结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环境业绩和财务业绩指标结合后的环境业绩指标,可以预测环境问题和对未来财务业绩的影响,帮助投资者做出更好的投资决策。  相似文献   
47.
农业生态效率是衡量农业可持续性的重要指标,是影响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选取2008~2019年长江经济带9省2市的相关数据,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两阶段Super-NSBM模型测算长江经济带的农业生态效率与分阶段效率,并借助核密度分析方法和Tobit模型考察区域农业生态效率的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长江经济带农业生态效率均值小于1,未达到DEA有效。上、中、下游农业生态效率均值分别为0.932、0.845、1.177,呈现下游>上游>中游的趋势,各省市间存在显著差异。(2)从地区来看,仅江苏省在两阶段实现了DEA有效;江西、贵州、上海、四川为DEA弱有效省份。(3)农业生态效率及其分阶段效率受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正向影响,受农业受灾率的负向影响。农业市场化程度、财政支农水平在农业生态治理阶段有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48.
宋家鹏  陈松林 《自然资源学报》2021,36(11):2865-2877
基于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EBM模型,测算2005—2016年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中国三大城市群土地利用生态效率,采用核密度函数对其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运用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和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从产业和人口两个角度分析经济集聚对城市群土地利用生态效率的非线性影响和直接冲击。结果表明:(1)2005—2016年间中国三大城市群土地利用生态效率总体呈现先收敛后分化的演化特征,不同城市群之间的土地利用生态效率时空演变具有显著差异;(2)第三产业集聚水平和人口集聚水平对城市群土地利用生态效率表现出单门槛效应,表明适度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对城市群土地利用生态效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反之则会导致促进作用下降甚至出现负向影响;(3)第三产业集聚水平和土地利用生态效率自身对土地利用生态效率的直接冲击都是从开始就达到顶峰而后收敛为0,而第二产业集聚水平和人口集聚水平则是先负向冲击后持续正向冲击。城市群在制定经济发展政策和土地利用政策时,既要充分发挥经济集聚的正面环境效应,也要重视不同经济集聚的适度性和动态性。  相似文献   
49.
经济、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是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论文引入经济生态效率理论,运用因子分析法对2007年中国经济、资源与环境的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变量计算比较,得出中国区域经济生态效率差异的节能减排、基础经济、水资源利用三个特征因子得分及综合得分,并按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带比较分析,旨在为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50.
总结了都市型经济开发区的类型和特点,重点分析了都市化经济开发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制约性因素,提出了从产业生态化建设、土地利用生态化建设、信息现代化建设以及区域环境健康保障体系四个角度分析了生态化建设的路径体系和具体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