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1篇
  免费   92篇
  国内免费   167篇
安全科学   121篇
废物处理   15篇
环保管理   214篇
综合类   535篇
基础理论   411篇
污染及防治   39篇
评价与监测   53篇
社会与环境   65篇
灾害及防治   3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85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81篇
  2006年   85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71.
作为上海境内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泊以及黄浦江上游重要的水源保护地,淀山湖的水质状况对上海市饮用水水源安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运用生物治理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手段,在淀山湖大朱厍港实施了净化人湖水质的生态工程试验。研究表明工程示范区域存在风浪大、水位较深、水流较急等特点,是水生植被尤其是沉水植物恢复的重要限制因素。通过选择...  相似文献   
72.
乌梁素海湿地鸟类栖息地生态服务功能评估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收集近30年鸟类种类及种群数据变化的资料,分析乌粱素海不同鸟类栖息环境的栖息地服务功能,从而评估鸟梁素海湿地鸟类栖息地的综合生态服务功能。评估结果表明:乌梁素海湿地鸟类栖息地综合生态服务功能为不好。  相似文献   
73.
土地利用方式对缙云山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的影响   总被引:33,自引:6,他引:27  
李鉴霖  江长胜  郝庆菊 《环境科学》2014,35(12):4695-4704
土壤团聚体对土壤肥力、质量和土壤的可持续利用等有很大的影响,是水、肥保蓄与释供功能的物质基础.通过湿筛法,将缙云山林地、撂荒地、果园和坡耕地这4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进行粒径分组,得到大团聚体(>2 mm)、中间团聚体(0.25~2 mm)、微团聚体(53μm~0.25 mm)以及粉+黏团聚体(<53μm)的质量分数,测定各粒径团聚体中的有机碳含量,并计算0~60 cm土壤深度内各粒径土壤团聚体的有机碳储量.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具有重要影响.林地的开垦行为会导致大团聚体的破碎化,果园及坡耕地>0.25 mm的大团聚体含量分别为44.62%和32.28%,分别比林地降低38.58%(P<0.05)和91.52%(P<0.05),土壤结构趋于恶化;而坡耕地闲置为撂荒地后,则会促使粉+黏团聚体向粒径大的微团聚体及中间团聚体转化,使土壤结构趋于改善.在0~60 cm土层内,果园及坡耕地土壤颗粒的MWD(平均质量直径)和GMD(几何平均直径)值均显著低于林地(P<0.05),而坡耕地撂荒后,MWD和GMD值均显著升高(P<0.05),表明林地开垦为果园和坡耕地导致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降低,容易被水分散,而坡耕地弃耕撂荒会增强团聚体的稳定性,提高土壤抵抗外力破坏的能力.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各粒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在0~60 cm的土壤深度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各粒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储量表现为:大团聚体有机碳储量为林地(14.98Mg·hm-2)>撂荒地(8.71 Mg·hm-2)>果园(5.82 Mg·hm-2)>坡耕地(2.13 Mg·hm-2),中间团聚体有机碳储量为撂荒地(35.61 Mg·hm-2)>林地(20.38 Mg·hm-2)>果园(13.83 Mg·hm-2)>坡耕地(6.77 Mg·hm-2),微团聚体有机碳储量为撂荒地(22.44 Mg·hm-2)>林地(10.20 Mg·hm-2)>果园(6.80 Mg·hm-2)>坡耕地(5.60 Mg·hm-2);粉+黏团聚体有机碳储量为撂荒地(22.21 Mg·hm-2)>林地(17.01 Mg·hm-2)>果园(16.70 Mg·hm-2)>坡耕地(9.85 Mg·hm-2).各粒径土壤团聚体内有机碳储量均为林地和撂荒地高于果园和坡耕地,表明将林地开垦为果园和坡耕地后,将导致各团聚体组分内有机碳的损失,而坡耕地撂荒则有助于土壤有机碳的恢复和截存;林地和撂荒地土壤有机碳主要蓄积在中间团聚体内,而果园和坡耕地则主要蓄积在粉+黏团聚体内,表明在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中,粒径较大的团聚体有机碳不稳定,更容易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74.
2014年北京市城区臭氧超标日浓度特征及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程念亮  李云婷  张大伟  陈添  王欣  郇宁  陈晨  孟凡 《环境科学》2016,37(6):2041-2051
根据2014年1~12月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监测的O3浓度数据,综合探讨了北京市O3的时空分布及与其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2014年北京市全年O3小时平均浓度约为56.18 μg·m-3,O3超标日小时平均浓度约为148.05 μg·m-3且超标日主要集中在5~9月;超标日O3日变化呈现单峰型分布,06:00或07:00为低谷,15:00、16:00左右达到峰值;超标日O3浓度在09:00~23:00明显高于夏季同时间段浓度平均;空间分布上中心城区站点O3浓度相对较低,而城区西部植物园站点浓度最高;统计的2014年北京市O3超标日地面形势场3种类型高压类、低压类、均压类各占16%、36%、48%;超标日O3浓度与气压、湿度、能见度呈负相关关系,与风速、温度呈正相关关系; 2014年5月29日~6月1日北京市发生的一次O3重污染过程是由本地光化学污染及区域输送造成的,区域输送对北京市O3浓度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5.
新疆奎屯原生高砷地下水的分布、类型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生高砷地下水在全球分布广、危害大,严重威胁着全世界数亿人口的身体健康.为科学指导高砷地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中国大陆第一个砷中毒病区新疆奎屯为研究区域,分析了奎屯地区高砷地下水的分布规律、类型及成因.结果表明,奎屯地区有88.7%的地下水中砷浓度超出10μg·L~(-1),多为高砷地下水.高砷地下水多分布在深层承压含水层,砷浓度从南向北逐渐升高,与采样点海拔高度呈显著负相关.奎屯地区地下水整体呈弱碱性、碱性环境,氧化还原电位(Eh)均为负值,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属于还原性-弱碱性高砷地下水(I-2型).奎屯南面的天山与北面的河流沉积平原环境相结合,为该区地下水形成高砷提供了有利的地质环境.奎屯地区沉积层深厚,地下径流更替缓慢,相对封闭的水文地质条件使地下水中的砷富集而不易流失,强烈的蒸发可以使地下水中的砷进一步浓缩.同时,地下水的还原条件有利于含水层中砷的释放,砷浓度不仅受铁锰氧化物矿物还原的影响,而且受SO2-4还原和硫化物矿物沉淀的控制,吸附态砷的解吸附也是该地区地下水的富砷过程.  相似文献   
76.
油页岩发电项目2×210MW机组除尘器选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粤电油页岩发电项目2×210MW机组CFB锅炉燃用茂名本地油页岩,除尘设备在可研和初步设计时均选用双室5电场高效静电除尘器,在烟气脱硫工程招标文件审查时发现脱硫装置入口烟尘浓度偏高,不能满足烟气脱硫装置要求,故重新对除尘器进行了调研、分析、选型。  相似文献   
77.
Abstract: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goals are often defined by historical baseline conditions that occurred prior to a particular period of human disturbance, such as European settlement in North America. Nevertheless, if ecosystems were heavily influenced by native peoples prior to European settlement, conservation efforts may require active management rather than simple removal of or reductions in recent forms of disturbance. We used pre‐European settlement land survey records (1859–1874) and contemporary vegetation surveys to assess changes over the past 150 years in tree species and habitat composition, forest density, and tree size structure on southern Vancouver Island and Saltspring Island,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Several lines of evidence support the hypothesis that frequent historical burning by native peoples, and subsequent fire suppression, have played dominant roles in shaping this landscape. First, the relative frequency of fire‐sensitive species (e.g., cedar [Thuja plicata]) has increased, whereas fire‐tolerant species (e.g., Douglas‐fir [Pseudotsuga menziesii]) have decreased. Tree density has increased 2‐fold, and the proportion of the landscape in forest has greatly increased at the expense of open habitats (plains, savannas), which today contain most of the region's threatened species. Finally, th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tree size has shifted from unimodal to monotonically decreasing, which suggests removal of an important barrier to tree recruitment. In addition, although most of the open habitats are associated with Garry oak (Quercus garryana) at present, most of the open habitats prior to European settlement were associated with Douglas‐fir, which suggests that the current focus on Garry oak as a flagship for the many rare species in savannas may be misguided. Overall,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maintenance and restoration of open habitats will require active management and that historical records can provide critical guidance to such efforts.  相似文献   
78.
气候变化问题、气候变化及其不利影响所导致的现实或潜在的大量气候移民已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是现阶段人类社会普遍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通过对社会发展进程中各种主客观因素叠加作用导致的渐变缓发性气候风险、极端突变灾害性气候风险等诸种气候变化现象所导致的气候移民问题的剖析,结合已有的研究文献对历史、现实条件下气候变化导致的气候移民产生的机理与逻辑展开分析,以把握其演变发展趋势。从而对气候移民进行概念上的辨析、梳理和界定,以揭示气候移民的实体内涵、本质特点与根本属性;并依据移民的迁移意愿、迁移时限长短、迁移的空间区域和距离远近、导致气候移民的不同致因对其进行类型上的划分与归类,以期加深我们对气候移民问题的深入理解与认知,更好把握气候移民问题产生的本质与演变发展规律。从而为有效破解各种气候变化现象导致的气候移民难题,化解气候移民面临的各种社会风险,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做出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79.
如何合理确定村镇供水管网敷设方案,关系到整个供水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通过生成树变化法,将环状管网转化成树状管网,确定供水管网中最短供水路线,再计算最短供水路线下的最低综合费用、供水系统的经济管径,以确定最优管道敷设方案。根据该方法对四川省某镇供水系统进行了设计。  相似文献   
80.
以TiO2为载体,选取过渡金属元素Mn为活性组分,稀土金属元素Ce为活性助剂,采用分步共混法制备了Mn-Ce/TiO2催化剂(活性组分负载量16%),系统研究了TiO2载体的晶型和晶粒尺寸对催化剂脱硝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分别以锐钛矿型和金红石型TiO2为载体制备的催化剂,其低温脱硝活性相差不大,活性组分均以无定型态高度分散于载体中,以金红石型TiO2为载体制备的催化剂中部分TiO2转变为锐钛矿型;以不同晶粒尺寸TiO2载体制备的催化剂的低温脱硝活性相差较大,比表面积较大、晶粒尺寸较小的TiO2载体制备的催化剂,其脱硝活性低于晶粒尺寸较大的TiO2载体制备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