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62篇
  免费   232篇
  国内免费   947篇
安全科学   102篇
废物处理   14篇
环保管理   370篇
综合类   2443篇
基础理论   843篇
污染及防治   206篇
评价与监测   105篇
社会与环境   140篇
灾害及防治   18篇
  2024年   46篇
  2023年   136篇
  2022年   147篇
  2021年   201篇
  2020年   186篇
  2019年   130篇
  2018年   87篇
  2017年   87篇
  2016年   107篇
  2015年   143篇
  2014年   238篇
  2013年   183篇
  2012年   236篇
  2011年   252篇
  2010年   213篇
  2009年   191篇
  2008年   196篇
  2007年   204篇
  2006年   155篇
  2005年   134篇
  2004年   154篇
  2003年   132篇
  2002年   90篇
  2001年   71篇
  2000年   79篇
  1999年   85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61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元宝山两类森林群落的乔木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对元宝山保存的广西最古老、最原始、最完整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针阔混交林进行了乔木层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1)两类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特征和群落各物种的重要值变化以及群落优势度反映出来的特征相一致;2)物种重要值和个体数作为测度指标所得结果相近;3)随着面积由500~3000m^2的变化,物种多样性指数差异不大,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均较小,在不受面积大小影响,正确反映群落多样性方面,Shannon—Wiener指数优于Simpson指数;4)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针阔混交林的多样性指数均较高,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为5.3507和4.5395,与北热带季节性热带雨林、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和中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比较,未表现出明显的纬度梯度特征.图4表4参20  相似文献   
992.
Cu(Ⅱ)离子在Micrococcus luteus细菌上的吸附机理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采用红外光谱分析法、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量散射光谱和离子交换实验探讨了Cu(Ⅱ)离子与Micrococcus luteus细菌可能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Cu(Ⅱ)离子与细菌中常见离子如K^ ,Na^ ,Mg^2 和Ca^2 之间存在着离子交换作用,但并不是唯一的,同时还存在着Cu(Ⅱ)离子与带负电荷细菌表面的静电吸引作用,当溶液pH值较高时,Cu(Ⅱ)离子又可能形成氢氧化物微沉淀沉积在细胞表面。  相似文献   
993.
三株溶藻细菌溶藻活性代谢产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已知3株溶藻细菌L7、L8和L18的活性代谢产物具有明显的溶藻效果。为获得较高活性和浓度的目标产物,研究了培养基、碳源、氮源对溶藻效果的影响;为考察溶藻活性代谢产物保存和应用的环境条件,研究了其热、酸稳定性。在牛肉膏蛋白胨、淀粉、查氏和高氏1号4种培养基里,淀粉培养基最适宜用于获得溶藻活性代谢产物。以淀粉培养基为基础,碳、氮源组合依次为淀粉 (NH4)2SO4、淀粉 (NH4)2SO4,葡萄糖 KNO3时,3株溶藻细菌的溶藻活性代谢产物溶藻活性最高。这一结果为目标产物的分离奠定了物质背景。3株溶藻细菌溶藻活性代谢产物均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经热处理后,对叶绿素a的去除率仍高于73%。L7的无菌滤液调至pH值4.0或2.5,2h后丧失溶藻活性;L8和L18的无菌滤液调至pH值4.0,2h后未丧失溶藻活性,调至pH值2.5,2h后丧失溶藻活性。上述结果为溶藻活性代谢产物的分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4.
山西高原天然油松群体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意龙  李毳  柴宝峰 《生态环境》2007,16(2):530-532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山西高原5个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天然种群的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进行了分析。从140份供试材料的带型计算出油松种群多态位点百分数为95%,等位基因平均数为1.95,期望杂合度为0.357,遗传分化系数为0.036。表明山西高原天然油松种群间产生一定程度的分化,在同工酶水平上呈现出遗传多态性,且大部分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内。  相似文献   
995.
共有种反映毗邻生境节肢动物群落的相互作用程度及其潜在互作途径的多样性.通过对施用林丹烟剂后毛竹林冠层与林下层节肢动物的系统定位调查,分析和比较了林丹烟剂干扰下两个林层的节肢动物共有种及其多样性.结果表明,以未防治和白僵菌防治为对照,施用林丹烟剂显著减少了林冠和林下层的共有种及其个体数,降低了两个林层中共有种的多样性;在物种方面主要表现为蜘蛛目、膜翅目、鞘翅目、双翅目和鳞翅目共有种减少;在个体方面,林下层主要表现为蜘蛛目、膜翅目、鞘翅目和双翅目共有种个体减少,林冠层主要表现为蜘蛛目、鞘翅目和双翅目共有种个体减少.但无论在物种还是个体方面,林丹烟剂对捕食性共有种的影响均最大.进一步的灰色关联分析表明,引起共有种多样性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共有物种的减少.因此认为,林丹烟剂干扰削弱了林下和林冠层节肢动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利于林下生境促进林冠层生物多样性和增强群落对叶部害虫自然控制作用等生态功能的发挥.图1表6参22  相似文献   
996.
郭健  胡春  兰永清  王爱民  李凯 《环境化学》2007,26(2):210-212
采用共沉淀水热合成和离子交换的方法,制备钛与银离子共掺杂的羟基磷灰石(HAP)薄膜(HAPTiAg),对其结构进行XRD的表征.电子自旋共振(ESR)测定表明,HAPTiAg在暗反应和光照下都能产生超氧活性物种.以革蓝氏阴性菌大肠杆菌为目标物,研究了HAPTi,HAPTiAg和 P25 TiO2负载的多孔镍网薄膜在暗反应与弱紫外光下的杀菌活性.  相似文献   
997.
活性污泥系统原生动物多样性动态及其与运转效能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保定鲁岗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系统原生动物多样性动态及其与理化参数的关系.结果表明,为附着型纤毛虫的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最高,平均为2.25.自由游泳型纤毛虫的多样性指数最低,平均为0.27.各类群原生动物多样性指数与理化参数间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匍匐型纤毛虫多样性指数对出水BOD5的指示效果最好,附着型纤毛虫多样性指数高则表明出水P浓度高,肉食型纤毛虫多样性值对出水氨氮及SVI具有较强的指示作用,有壳肉足虫多样性值对SVI的指示效果较好,裸肉足虫多样性值对出水氨氮浓度具有较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998.
对生物通风体系进行土壤环境研究及微生物分析.采用土柱法测得现场土壤的空气有效渗透率为ki=4.8446×10-12m2,通过气液两相流动试验得到气-液相对渗透率曲线;试验期间土壤平均含水量为0.2689g,pH值在7.0-8.5之间;微生物含量在注入污染物及营养盐后先下降后回升,驯化后期细菌密度达107(个·g-1干土)数量级.试验结果表明,该土壤环境适合使用生物通风法进行油污染修复.  相似文献   
999.
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东部最年轻的陆地,保存着中国暖温带地区最广阔、最完整、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鉴于已有的研究工作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生物多样性通过黄河与周边地区的联系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以现有研究工作为基础,以黄河的廊道作用为主线,并结合2003年9月和2004年10月两次实地地面植被调查,主要对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的植物区系组成状况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黄河三角洲地区生物多样性状况、植物区系组成的特点及其与周边地区的相互关系。黄河三角洲地区生物多样性主要表现出如下特点:植被结构简单、覆盖度低、生态系统年轻性特点和湿地生态系统特点明显;植物种类少、常具有抗盐、抗旱特性;旱生、中旱生植物以及与内蒙古共有植物种类多,充分体现了黄河的生物廊道作用;主要保护动物种类多,生物多样性保护意义重大。这些特征既反映了黄河三角洲新生陆地的盐化生境特点,同时也深刻揭示了河流通道对区域生物多样性形成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00.
Calvin循环是化能自养细菌同化CO2的主要途径.该循环大多数酶由cbb基因编码.除保守的内在基因排列次序外,不同化能自养细菌cbb基因簇在基因大小和操纵子结构上存在差异.兼性化能自养菌cbb操纵子比专性化能自养菌受到更严格的调控,其调控作用主要由位于cbb操纵子上游编码LysR家族转录激活蛋白的cbbR基因执行.最近的研究表明,另外一些蛋白因子也可能参与cbb基因调控.尽管操纵子调控元件接收到的代谢信号仍是未知的,但一般认为细胞的氧化还原状态起着关键作用.推测cbb操纵子的表达调控整合于一个调控网络中.图2参5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