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5篇
安全科学   5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4篇
综合类   67篇
基础理论   11篇
污染及防治   10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究德州市采暖季环境空气中含氮/硫物质的污染特征、气-粒分配规律及影响因素,对2017年11月10日—2018年3月15日德州市市区环境空气监测站在线离子色谱分析仪监测的水溶性离子及气态前体物质量浓度的小时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德州市环境空气监测站ρ(NO3-)、ρ(SO42-)和ρ(NH4+)平均值分别为(18.36±18.55)(12.74±10.92)(9.60±8.75)μg/m3,在2018年1月三者均达到最高值;对比PM2.5及气态含氮/硫物质的质量浓度发现,ρ(PM2.5)和ρ(SO2)在2017年12月、2018年1月和2018年2月的月均值均较高,而ρ(SO2)与ρ(SO42-)、ρ(NH3)与ρ(NH4+)均在日间(08:00—17:00)出现波峰.②对颗粒态和气态含氮/硫物质质量浓度日均值进行双变量相关分析发现,ρ(SO42-)、ρ(NO3-)、ρ(NH4+)两两之间的相关系数均高于0.75,表明二次离子的形成机制相似;而ρ(NH3)、ρ(NO2)、ρ(NO)、ρ(SO2)两两之间均不存在显著相关,说明这些气态前体物来自不同的局部排放源.③过剩NH3指数(FN)平均值为0.49±0.16,说明采样时段大气处于富氨环境,过剩的NH3会与气态HNO3生成NH4NO3,因此NO3-气溶胶的形成主要受HNO3的影响或限制.④相对湿度是影响ρ(PM2.5)最重要的气象因素,高湿环境会促进二次离子的转化.研究显示,冬季采暖排放会增加环境空气中含氮/硫物质的质量浓度,气象因素(尤其是相对湿度)对含氮/硫物质的气-粒分配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
生物脱氮包括硝化与反硝化两个过程.硝化过程主要是在亚硝化细菌和硝化菌的作用下,将废水中的氨氮氧化成亚硝氮,再进一步氧化成硝氮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在好氧的条件下完成的,一般要求溶解氧在2.0mg/L以上,经过硝化的废水,在缺氧条件下,由反硝化细  相似文献   
3.
含氮杂环化合物吲哚的缺氧降解性能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好氧、厌氧作为对比,研究了含氮杂环化合物——吲哚的缺氧生物降解性能。主要研究在缺氧状态下吲哚的生物降解性能、适宜N/C比、氮源的变化情况以及吲哚的缺氧降解途径。结果表明,缺氧反硝化状态下吲哚具有较好的生物降解性能。  相似文献   
4.
生物陶粒流化床-污泥滤层脱氮工艺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物陶粒流化床-污泥滤层工艺对含氮有机废水处理进行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系统内可固着生长不受抑制的硝化菌种群,氨氮去除率可以达到93% ̄95%;三相分离区形成稳定的污泥滤层,可使总氮去除率得以显著提高;当HRT为1.5h,曝气量为0.25m3/h,BOD容积负荷为9.2~10.4BOD5/m3.d,总氮容积负荷0.65kgTN/m3.d条件下,可得到BOD5的去除率85%,总氮去除率74%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5.
由于生物质成分的复杂性,直接热解生物质很难获得其氮转化机理,利用含氮模型化合物热解成为近年来研究生物质NO_x生成机理的主要方式。首先总结了燃料氮在生物质中的赋存形态及其常用的模型化合物,综述了蛋白质、环二肽、氨基酸等模型化合物热解的一般机理,并对影响模型化合物热解路径的化学成分、热解温度、升温速率、含氧量等因素做了分析。目前,通过模型化合物热解研究,研究人员可以得到生物质中燃料氮的转化机理,但有些机理还存在一些争议,结合计算化学理论分析可能获得更清晰的NO_x生成机理。  相似文献   
6.
针对目前人们对好氧脱氮中气态产物认识不清的问题,采用SBR反应器,以人工配制的NO3--N废水为处理对象,对影响好氧脱氮的COD/N进行了深入研究,测定了三种主要含氮气态产物(NO、NO2、N2O),揭示了好氧状态下生物脱氮的途径和机理。通过对COD/N分别为9、12、15、18的系统氮元素的全程跟踪测定,得到系统内各含氮化合物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三种气体的产生同COD/N有着密切的关系,低C/N会导致NO、NO2和N2O的积累,最多达总脱氮量的9%。研究结果还表明当进水COD/N为15时,既保证了良好的脱氮效果且抑制了NO、NO2、N2O三种有害气体的大量产生。  相似文献   
7.
文章就马料河复合人工湿地的除氮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整个湿地系统的TN去除率约为55.9%,TN削减量为28.87 kg/d,其中表面流湿地最高,氧化塘湿地次之,潜流湿地最差。湿地系统的最佳水力负荷为0.1~0.4 m3/(m2·d),最佳污染负荷为:TN 1.0~10 mg/L,NH3-N 0.1~1.0 mg/L。4-10月份,人工湿地中植物处于生长旺盛期,氮净化效果处于最佳状态。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生物脱氮工艺对于低(超低)COD/NH4^ 条件下废水的脱氮效果很差,甚至没有脱氮效果,因为传统的生物脱氮工艺在反硝化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电子供体。亚硝酸型硝化和厌氧氨氧化有机结合构成新型的生物脱氮工艺,为低碳(超低碳)高浓度含氮废水提供他一种崭新的生物脱氮工艺。但其间的反应机理,控制条件等都需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王兵  夏韬  莫正平  鲜波 《环境工程》2012,(Z2):120-122
Fe(Ⅵ)具有较高的氧化还原电位,Fe(OH)3具有良好的絮凝效果,废水处理中高铁酸钾发挥同步氧化和絮凝作用。介绍高铁酸钾处理各种难降解废水的机理,同时分析高铁酸钾投加量、pH、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各种废水去除效果的影响。并提出基于高铁酸钾同步氧化絮凝技术处理污水的局限性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苯系物光氧化反应形成的二次有机气溶胶(SOA)是大气细粒子的重要组成部分.SOA羧酸和二元醛组分能与氨反应形成有机酸铵和咪唑类含氮有机物,它们能够吸收205 nm和270 nm的紫外辐射,是棕色碳的主要组分.氯化钙等无机种子气溶胶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可为气相羰基化合物和氨提供凝结与反应载体,从而影响含氮有机物的形成.基于此,本文利用烟雾腔研究氯化钙种子气溶胶存在时甲苯SOA与氨的反应,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量产物溶液在205 nm和270 nm处的吸光度,并定性研究不同浓度、湿度和酸度的氯化钙种子气溶胶对含氮有机物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氯化钙种子气溶胶能够促进甲苯SOA含氮有机物的形成;含氮有机物的生成浓度随着氯化钙种子气溶胶浓度和pH值的增加而逐渐增大.但当氯化钙种子气溶胶为碱性时,OH~-会与凝结的有机酸发生酸碱中和反应并抑制二元醛化合物水合形成四醇产物,从而不利于含氮有机物的生成;水分子的增加占据了氯化钙种子气溶胶表面的吸附活性位点,氨被吸附和凝结的量减少,从而导致含氮有机物的生成浓度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大而降低.本研究可为人为源SOA棕色碳的形成机制和化学组成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