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80篇
  免费   122篇
  国内免费   235篇
安全科学   348篇
废物处理   14篇
环保管理   558篇
综合类   1626篇
基础理论   223篇
污染及防治   48篇
评价与监测   92篇
社会与环境   332篇
灾害及防治   196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84篇
  2022年   90篇
  2021年   107篇
  2020年   98篇
  2019年   71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69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88篇
  2014年   225篇
  2013年   207篇
  2012年   185篇
  2011年   190篇
  2010年   166篇
  2009年   163篇
  2008年   232篇
  2007年   202篇
  2006年   148篇
  2005年   115篇
  2004年   95篇
  2003年   124篇
  2002年   122篇
  2001年   80篇
  2000年   81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57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云贵地区生态环境空间管控方法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贵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生态安全屏障,具有重要的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基于区域生态系统敏感性、生态功能重要性和重点产业发展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性,考虑矿产资源开发、林业开发、农业生产、特色旅游等产业的生态环境风险,综合运用RS和GIS技术,形成生态控制分区方案,提出基于生态控制分区的管理对策,为区域重点产业的合理布局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92.
CMAQ-DDM-3D在细微颗粒物(PM2.5)来源计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M M5 (Fifth-Generation NCAR/Penn State Mesoscale Model)-Models-3/CMAQ(Community Multi-Scale Air Quality)空气质量模拟系统对京津冀地区进行了模拟,分别采用Brute Force方法和DDM-3D(Decoupled Direct Method in 3 Dimensions)技术对两个代表性城市石家庄、北京的PM2.5来源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具有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在0.950~0.989之间;其次,在某一地区浓度贡献较低的情况下,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非常接近,但随着浓度贡献的增加,Brute Force方法的计算结果逐渐高于DDM-3D方法,直线拟合的斜率在1.14 ~2.05之间.以石家庄为例,Brute Force和DDM-3D方法估算的河北南部地区排放的浓度贡献分别为54.7%和64.4%,相差10%左右.浓度贡献空间分布的对比表明,Brute Force方法计算出的浓度影响范围更大,出现某些离散的负值点,或某些负值点与很大的正值点相邻,反映了数值计算带来的计算误差;相比之下,DDM-3D方法的计算结果则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993.
喀斯特地区的地下水环境相对脆弱,实际工作中通过详细的水文地质调查合理地选择建设项目位置是促进该地区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以贵州中部地区某燃煤电厂灰场选址为例,根据拟选场址地区的地层岩性分布特征,并结合水文地质钻探、野外饱和土壤入渗试验和抽水试验等试验结果,对喀斯特地区拟选灰场场址水文地质条件的适宜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三叠系关岭组三段(T2g3)地层分布区的岩溶不发育,属于相对弱含水层或弱透水层,可作为建设项目选址优先考虑的地段;相反,三叠系关岭组二段(T2g2)地层分布区的岩溶发育程度较高,地下水极易遭受污染,因此建设项目选址应该避开该地层分布区。  相似文献   
994.
长江口近岸地区抗生素抗性基因与微生物群落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抗生素的大量使用,环境中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抗性不断增加,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问题越来越严重,严重威胁生态安全和人类健康.为研究长江口近岸地区水体和底泥沉积物中的ARGs和微生物群落的分布特征,通过野外调查采集了8个站点的水样和沉积物样本,对2种磺胺类抗性基因(sul1、sul2)、6种四环素类抗性基因(tetM、tetC、tetX、tetA、tetO、tetQ)、1种整合子基因intI1、16S rRNA基因和微生物群落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长江口近岸地区10种抗性基因的检出率为100%.其中,整合子基因intI1和水样中多种ARGs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ota)是长江口近岸地区水环境中的优势菌门;Chloroplast为水体中的主要菌属,Chloroplast和Nitrospira为沉积物中的主要菌属.在水体中,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ota)是4种四环素类抗性基因(tetX、tetA、tetO和tetQ)共同的潜在宿主;在沉积物中,Sva0485是sul1和intI1的共同潜在宿主.微生物群落的分布...  相似文献   
995.
近年来,我国臭氧(O3)浓度呈升高趋势,成为仅次于PM2.5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为掌握长三角地区蓝天保卫战实施期间O3时空变化特征和人群健康影响,采用莫兰指数和冷热点空间统计方法分析了长三角地区2017~2020年210个监测站点O3浓度时空特征,并利用健康风险和环境价值评价法评估了长三角区域人群O3暴露水平变化的健康收益.结果表明,2017~2020年,长三角地区O3年均值和暖季均值的四分位数范围(IQR)呈现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位移的趋势.暖季和冷季O3浓度均值均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态势.暖季O3浓度均值在长三角北部和中部腹地城市出现高浓度O3集聚的特征.区域O3年均暴露浓度超过160μg·m-3及以上的人口比例由2017年的72.3%降低至2020年的34.8%.三省一市人口加权年均O3暴露浓度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但长三...  相似文献   
996.
以贵州为中心的西南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所面临的根本性地域环境问题之一,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是一种与脆弱生态背景和人类活动相关联的土地退化过程,而土壤退化是土地退化的核心部分。本研究采集了贵州喀斯特地区的砂岩黄壤剖面和石灰土剖面的土壤样品,测定了剖面样品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碳酸盐含量和土壤碳酸盐δ~(13)C。结果表明,砂岩黄壤和石灰土碳酸盐含量在剖面上的分布存在差异,黑色石灰土碳酸盐含量在剖面上的总体变化均表现出从上到下逐渐减小的趋势,土壤碳酸盐含量主要集中在表层土壤,而黄色石灰土和砂岩黄壤碳酸盐含量在剖面上的变化不大。而且在砂岩黄壤和石灰土中,土壤碳酸盐δ~(13)C值在剖面深度上的变化情况不同,表明了土壤有机碳向无机碳转化的程度,不同的成土过程及程度和成土环境的差异可能是砂岩黄壤和石灰土中土壤碳酸盐δ~(13)C值组成差异的主要原因。本研究提高了对区域碳库特征的认识,为喀斯特生态系统土壤有机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97.
为研究2017年12月—2018年2月冬季不同来源区域对豫南地区ρ(PM2.5)的贡献影响及污染特征,利用HYSPLIT-4后向轨迹模式模拟了豫南地区冬季24 h的气团后向轨迹,结合ρ(PM2.5)在线监测数据进行了聚类分析,研究了以豫南地区为受点的各月份PM2.5不同轨迹的输送特征,并使用潜在源贡献(PSCF)分析法和浓度权重轨迹(CWT)分析法识别了豫南地区冬季PM2.5的潜在贡献源区及贡献大小.结果表明:①信阳市空气质量最好,其次为驻马店市,南阳市空气质量最差;南阳市、信阳市和驻马店市ρ(PM2.5)分别超过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限值(75 μg/m3)的1.5、1.2和1.2倍,ρ(PM2.5)日变化均呈双峰特征.②后向轨迹聚类分析表明,豫南地区主要受到来自西北和东北方向长距离传输和正南方向较短距离输送的影响.③潜在源区分析表明,除豫南地区及周边市县本地污染贡献外,冀鲁豫交界区域、陕鄂交界区域、陕西省中西部、湖北省东北部和西部、河南省中北部、山东省南部是影响豫南地区ρ(PM2.5)的主要潜在源区.研究显示,豫南地区PM2.5污染过程除了与地形条件、本地污染源排放有关外,来自东北、西北传输通道城市的远距离输送和南部的近距离传输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998.
为解决岩溶地区地下水非均质性所带来的获取各项参数难度较大的问题,围绕综合性指标"含水性",选取岩性、裂隙、岩溶发育程度3项评价指标,采用将模糊数学评判法与模糊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岩溶地区地层含水性进行综合评价,并通过在三峡地区岩溶山区选取寒武系地层进行了方法论证。结果表明:三峡地区岩溶山区寒武系地层的含水性表现为娄山关组>水井沱组二段>覃家庙组;对于不同的地貌类型,三峡地区岩溶山区寒武系覃家庙组地层的含水性强于盆山交界区覃家庙组地层的含水性。该评价结果与实际调查情况相符,证明该评价方法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实用性,可为后续岩溶含水系统划分提供依据,进一步服务于水资源评价。  相似文献   
999.
以鲜水河地热带道孚地区为研究区,分析了研究区出露的8个地热水露头的水化学和氢氧同位素特征,计算了地热水的热储温度,探明了地热水的补给来源和补给高程。结果表明:研究区地热水的水化学类型以Na-Ca-HCO_3型和Ca-Na-HCO_3型为主,地热水中主要阴阳离子来源于硅酸盐矿物的溶解以及深部CO_2组分的加入;由于地热水为不饱和水,利用石英地热温标得出浅部地热水的热储温度为100~130℃,利用硅焓方程和硅焓图解得出初始地热水的热储温度为135~240℃和117~161℃(最大蒸汽损失),浅部冷水混合比例和蒸汽损失质量百分比分别为70%~85%和5%~12%;氢氧同位素证据显示,研究区地热水的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补给高程为4 159~5 325 m。  相似文献   
1000.
湖南地区是长江中游新石器时期文化发源地之一,为了更有效地了解新石器时期的人地关系,以高程、坡度、坡向、水体、地貌、土壤和植被类型这7个指标构建新石器时期聚落遗址人居环境模糊指数综合评价体系,运用地理探测器的因子探测法确定各要素的权重,在ArcGIS中将各因子的权重值进行加权叠加和综合等级类型分类,最终得到湖南新石器时期聚落遗址人居环境适宜度评价结果:宜居度中等以上的区域面积最大,总面积为18.59万km2,占湖南省总面积的87.77%;水体权重值占比最高;古人偏爱聚水而居,且集中分布在洞庭湖区域,湘、资、沅、澧周边沿干流分布或在河流的交汇区域分布;适宜度等级较高的遗址类型偏向于丘陵型、台地型和平原型;宜居度中等及以上的遗址多分布在地形较低、朝南、微斜坡、地貌、土壤和植被类型最为丰富的区域.本文可为今后史前聚落遗址分布与自然环境分析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