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8篇
  免费   160篇
  国内免费   255篇
安全科学   696篇
废物处理   53篇
环保管理   101篇
综合类   790篇
基础理论   121篇
污染及防治   87篇
评价与监测   62篇
社会与环境   52篇
灾害及防治   71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68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95篇
  2020年   80篇
  2019年   73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184篇
  2013年   110篇
  2012年   121篇
  2011年   137篇
  2010年   86篇
  2009年   106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95篇
  2006年   83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0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水淹和水窜是油田在水驱开发时常见的安全问题,储层非均质性是引起水淹和水窜的主要原因之一。为研究储层非均质性对于水淹水窜的作用,通过层次聚类分析法建立储层非均质综合指数关系式,并将其转化为水淹水窜风险概率,把水淹水窜风险概率进行分级,以此判断非均质性对于水淹水窜的作用。以BD油田阜二段第三砂层组为例进行水淹水窜风险评估,结果表明:研究区非均质性严重,水淹水窜风险概率均大于80%,储层非均性极容易导致油田在注水开发时发生水淹水窜。该区在注水开发时需要重视工艺设计与防护措施,以降低水淹水窜风险。  相似文献   
992.
非木质林产品生产的投入要素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南方集体林区,非木质林产品资源成为农户增收的主要来源之一,但在农户非木质林产品经营中需要考虑投入要素的有效性以及生产资源如何合理配置问题。论文以临安市山核桃产业和仙居县杨梅产业为例,分别选取两个县(市)共167户林农2009年横截面数据为样本,在农户微观层面运用C-D生产函数,实证分析了投入要素及影响因素在非木质林产品生产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农药化肥投入、地域因素都对两个地区非木质林产品生产有显著影响,而劳动力投入和林业劳动力人均种植面积因素则只对山核桃生产有显著影响。笔者认为需要通过积极推广农户从事非木质林产品的经营,重视农药化肥生产资料投入以及促使劳动力季节性回流等措施促进非木质林产品经营。  相似文献   
993.
应用XAD-2大孔树脂对长江、汉江(武汉)水源水及其自来水水样中的有机物进行吸附和富集,经洗脱、浓缩、干燥,提取其非挥发性有机物(NVOCs),通过致突变试验(Ames test)和重组酵母雌激素测评试验(YES)分别检测其致突变性与类雌激素效应.结果显示,2008年平水期,水中NVOCs除了长江出厂水对TA98(+S9)的致突变性检测结果为阴性外,其他水样均为阳性;丰水期除长江水源水外,其他水样对TA98的致突变性为阳性;枯水期在不加S9的条件下,仅长江出厂水、管网末梢水对TA98的致突变性为阳性,其余水样均为阴性.各水样的NVOCs对TA100(±S9)的结果均为阴性.平水期长江、汉江水源水和枯水期长江水源水中的NVOCs均可检出类雌激素效应,丰水期水源水以及各水文期自来水中的NVOCs未显类雌激素效应.2007~2009年不同水文期长江和汉江自来水中NVOCs的致突变比活性均高于水源水;长江、汉江各水样中具有致突变作用的有机物主要为移码型直接致突变物.长江水源水NVOCs的类雌激素效应高于汉江,经自来水厂处理后的出厂水以及管网末梢水中的NVOCs未检出类雌激素效应.  相似文献   
994.
通过对1989~2010年广东沿岸15个采样点牡蛎体内Pb含量的监测和有关历史资料,分析了粤东、珠江口和粤西沿岸海域牡蛎体内Pb的时空分布特征,并采用单因子指数和非致癌性风险指数法(NCHI)评价了Pb的食用风险.结果表明,广东沿海牡蛎体内Pb的浓度范围为N.D.~3.65mg/kg,总体平均值为0.41mg/kg,从总体看其出现频数呈偏正态分布.牡蛎体内Pb的年际变化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从2001年后波动趋于平缓并有微弱的上升;其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珠江口>粤西3粤东的变化规律,具体表现为粤东和粤西牡蛎体内Pb浓度随时间延长均表现为明显的下降趋势,珠江口牡蛎体内Pb浓度从2006~2010年开始有明显的下降.单因子指数和非致癌性风险指数评价结果均表明,广东沿岸牡蛎体内Pb的浓度未产生明显污染,对人体不具有非致癌性风险.  相似文献   
995.
戊吡虫胍是一种从烟碱类和缩胺脲类杀虫剂活性结构拼接而成的系列化合物中筛选出来的新型杀虫剂,目前戊吡虫胍对非靶标生物的毒性研究报道较少。为探究戊吡虫胍的环境安全性,采用生物毒性试验方法测定了其对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大型溞(Daphnia magna)、家蚕(Bombyx mori)、斑马鱼(Brachydanio rerio)、赤子爱胜蚯蚓(Eisenia fetide)、非洲爪蟾(Xenopus laevis)、赤眼蜂(Trichogramma nubilale)、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日本鹌鹑(Coturnix coturnix japonica)共9种非靶标生物的急性毒性。结果显示戊吡虫胍对斜生栅藻和大型溞的半数有效浓度(EC50)分别为8.79 mg·L~(-1)和10.97 mg·L~(-1),对家蚕、斑马鱼、赤子爱胜蚯蚓和非洲爪蟾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2.32 mg·L~(-1)、13.74 mg·L~(-1)、100 mg·kg~(-1)和19.30mg·L~(-1),对赤眼蜂的安全系数为0.16~0.031,对蜜蜂急性触杀和急性摄入毒性分别为51.82μg·bee~(-1)和10.8×10~3mg·L~(-1),对鹌鹑的急性经口和急性饲喂毒性LC50分别为1 000 mg·kg~(-1)和2×103mg·kg~(-1)。按照最新国标(GB/T31270—2014)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准则的毒性等级划分,戊吡虫胍除了对家蚕和赤眼蜂为高毒和极高风险外,对其余非靶生物均为低毒。  相似文献   
996.
世界众多江河洪水序列形成的环境背景“一致性”已不复存在,传统极值流量分析的“极值理论”需修正。东江流域变化环境后,龙川和河源站年最大日流量序列M-K检验通过0.01 显著水平,呈下降趋势。采用时间变化矩模型对年最大日流量序列作非一致性处理,选择5 种分布线型、8 种趋势模型共40 种模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龙川站对数正态分布搭配CP趋势(均值和标准差相关且具有抛物线趋势)模型、河源站Gumbel分布搭配CP趋势模型拟合效果最优。水文情势变化后,传统洪水重现期概念应该被修正。基于传统频率分析方法得到的100 a 一遇洪水设计值,均表现出其重现期由水利工程建设前小于100 a 一遇变化到2000 年后的大于400 a 一遇,而非100 a 一遇。若仍采用传统方法计算,两站均会高估设计洪水量级。非一致性背景下,推荐考虑现状时间基点下的洪水设计值。  相似文献   
997.
选取4种不同性质的NAPLs(非水相流体)污染物,分别应用分形维数方法和毛细压力函数方法对NAPLs迁移过程中有效界面张力和指进过程中指间距离的大小进行预测,同时建立二维可视化砂箱模型,模拟污染物在多孔介质中的非稳态指进迁移过程,获得指进迁移形态影像75幅. 结果表明,与试验观测值比较,对于相同迁移过程中的指间距离,毛细压力函数方法预测误差绝对值介于1%~93%,分形维数方法预测误差绝对值介于2%~25%,分形维数方法的预测误差小于毛细压力函数方法. 毛细压力函数方法对指间距离的预测随着NAPLs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对DNAPLs(重非水相流体)的预测误差明显增加,更适用于预测密度与水的密度相差不大的物质;分形维数方法的预测值与观测值呈显著线性相关(R2=0.957),相比于传统毛细压力函数方法,分形维数方法对指间距离的预测更准确,更适合用来预测不同密度NAPLs污染物的指进距离参数.   相似文献   
998.
根据对北京地区6个典型采样点土壤样品的试验分析结果,探讨了含氧非烃化合物的含量、组成及其在采样点剖面上的分布特征,并对其污染源进行了讨论. 结果表明,检测到的含氧非烃化合物主要包括C6~C28正构烷酸类、C12~C28正构烷醇类、正构烷酸甲酯类、酞酸酯类、甾醇类和脱氢松香酸等. 含氧非烃化合物总质量分数及各类化合物的质量分数均有随深度增大而降低的趋势,其中0~40cm含氧非烃化合物总质量分数(4.539~60.689μg/g)较高且变化明显,深度大于40cm的土壤中降至<9.000 μg/g且均趋于稳定. 各采样点含氧非烃化合物的总质量分数纵向变化特征与w(TOC)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表明w(TOC)是控制土壤中含氧非烃化合物分布的重要因素. 不同采样点正构烷酸类化合物都以C16为主峰碳,次主峰碳为C18,除个别采样点表层土壤中高碳数正构烷酸存在较明显奇偶优势外,中低碳数正构烷酸偶碳优势不明显,推测其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或原土中的有机质,部分高分子量正构烷酸来源于生物质;正构烷醇类以C22为主峰碳,并具有明显的偶碳优势,主要来源于植物或者微生物源等天然源;酞酸酯中DBP(邻苯二甲酸二丁基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和DIBP(邻苯二甲酸二异丁基酯)质量分数较高,其来源与这些化合物的人为使用有关;甾醇类以β-谷甾醇占优势,并且大部分集中在表层,主要为生物源.   相似文献   
999.
北京城区2007~2012年细颗粒物数浓度时空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反映近年来北京城区细颗粒物数浓度时空演化过程,利用MODEL 3886GEO-α手持式激光粒子计数仪连续采集了2007~2012年北京城区93个采样点 6月上旬~7月上旬(非采暖期)和12月上旬~次年的1月上旬(采暖期)细粒径颗粒物PM (0.3、0.3~0.5、0.5~1.0) 的粒子数浓度数据,然后在地统计和空间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探究了北京城区细颗粒物数浓度的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PM0.3在采暖期的数值均高于其在非采暖期的浓度值,而PM0.3~0.5和PM0.5~1.0在两个不同的采样期浓度值有高有低;采暖期不同下垫面细颗粒浓度差异较明显,而非采暖期下垫面类型对细颗粒浓度的影响相对较弱;非采暖期,北京城区南部的丰台区和东部的朝阳区细颗粒物污染最严重,市中心次之,而北部的海淀区和西部的石景山区污染相对较轻;采暖期,北京城区细颗粒物污染主要集中在朝阳区的东部和东南部,以及市中心及其周边区域.  相似文献   
1000.
铅芯橡胶隔震支座在平扭耦联地震作用下处于双向受剪及受扭的三向受力状态,与单向受剪或受扭表现出完全不相同的本构关系和耗能情况。作者设计一种平扭耦联装置,对ф100的铅芯橡胶隔震支座进行两种工况的平扭耦联力学性能试验,得到橡胶隔震支座水平Y向的滞回曲线和扭矩与转角的关系。平扭耦联橡胶隔震支座与轴向剪压的试验结果表明,铅芯橡胶隔震支座在平扭力作用下水平刚度、扭转刚度和阻尼比都有所减少,本文所设计的平扭耦联加力装置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