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3篇
安全科学   11篇
废物处理   10篇
环保管理   8篇
综合类   62篇
基础理论   14篇
污染及防治   27篇
评价与监测   26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51.
降解氰化物细菌质粒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含KCN的分离筛选培养基上分离出的 2 0株菌株进行了质粒抽提 ,对质粒进行了限制性内切酶的酶切和琼脂糖凝胶电泳 ,发现了 1 1株细菌带有质粒 ,对其中几株带质粒菌和不带质粒菌进行了降氰力的测定 ,说明了质粒对降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并对 6株菌测定了质粒分子量 ,但未发现降氰力与分子量间的相关性。通过进行革兰氏染色发现 ,这 2 0株菌株都是革兰氏阴性杆菌 ,较好地说明了革兰氏阴性菌所普遍具有的降解能力。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52.
高炉煤气洗涤水脱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氯碱法处理高炉煤气洗涤水,运用正交实验设计方法设计实验,根据直观分析和方差分析方法整理实验数据,得出最佳反应条件,影响因素顺序,显著因素。  相似文献   
153.
丙烯腈生产废水的组成对膜吸收去除氰化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吉林某石化公司的实际丙烯腈生产废水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丙烯腈生产废水的组成对膜吸收去除氰化物的影响. 结果表明:丙烯腈生产废水中的氰化物基本为易释放的氰化物,共存的挥发性丙烯腈对膜吸收法去除氰化物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废水中的丙酮氰醇对膜吸收法去除氰化物的影响最大. 丙烯腈废水采用膜吸收除氨-除氰工艺,由于碱性环境以及适当的加热,促进了丙酮氰醇分解转化为HCN,氰化物的去除率可以从40%~70%提高到82%~90%,同时氨氮的去除率达到93.3%以上. 气态膜吸收法能够有效去除并回收丙烯腈废水中的氨氮和氰化物,有效降低后续处理负荷,并为后续生物处理提供可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4.
氰化钠溶液的电子束辐照降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利用电子束辐照降解氰化钠水溶液的效果.分别考察了CN-初始浓度、溶解氧浓度、辐照剂量率对 CN-降解效果的影响.采用总有机碳(TOC)分析仪、离子色谱仪(IC)、紫外分光光度计等分析了 CN-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辐照降解产物.实验结果表明,电子束能有效降解水溶液中的 CN-,较低的 CN-初始浓度,较高的辐照剂量,较高的溶解氧浓度以及较低的辐照剂量率能够提高CN-降解效率.CN-辐照后转化为 NH3、NO3-、NO2-、碳酸盐和有机物.  相似文献   
155.
利用大庆油田特殊的地质构造,将氰化物浓度0.05mg/L的含氰废水注入油田边水构造。通过储层砂体吸附和渗透率损害实验,证明储层对氰化物有吸附作用,不同平衡浓度下砂体的静态吸附量为4.88μg/g,动态吸附量为2.837μg/g,氰化物不堵塞地层,根据注入井与注入井、注入井与采油井之间距离的不同,共布设8种注入方案。设计注入井的注入量为210m/d,采油井的产液量为105m/d,以采油井采出氰化物浓度0.05mg/L为限定值,基于动态吸附实验结果和边水对氰化物的稀释作用,应用聚合物驱油模型计算最佳的注入方案,该方案为注入井之间的间距1.0km,注入井与采油井之间的间距为2.5km,注入年限为54年。研究结果表明,在大庆油田实施含氰废水的深井注入是可行的。既达到处理含氰废水的目的,又利用含氰废水驱替原油,具有实用价值和推广作用。  相似文献   
156.
应用全差示光度法测定水和废水中的微量氰化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pH80时,CN-与3甲基1苯基5吡唑啉酮、吡啶及氯胺T反应形成稳定的蓝色产物,最大吸收波长为617nm,表观摩尔吸收系数为12×105L/mol·cm。实验了采用全差示光度法测定微量氰化物的条件。通过蒸馏富集,建立了改进的吡唑啉酮法测定氰化物的分析方法,并对实际样品进行了测定。本方法的检出限为0001mgCN-/L,检测范围为0001~025mgCN-/L,可应用于水和废水中微量氰化物的测定。  相似文献   
157.
在TritonX-100存在下,利用Ag+与Cadion的灵敏显色反应,建立了痕量氰化物的间接光度测定方法。该方法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可用于废水中痕量氰化物的测定。测定范围为0—10μg/25ml,其相对标准偏差小于9.0%。  相似文献   
158.
采用脉冲电晕放电等离子体处理含氰高炉煤气洗涤水,设计了针-板式电极结构的等离子体反应器装置。研究了不通入、通入SO2,不放电、放电以及不同初始氰化物浓度条件下,处理含氰废水的效果。大量实验研究表明,无论放电与否,通入SO2均可提高氰化物的去除率;脉冲电晕放电可以提高氰化物的去除率,洗涤水在脉冲电晕区停留时间越长,氰化物去除效率越高;高炉煤气洗涤水中氰化物初始浓度越高,其净化效果越好,洗涤水在脉冲电晕区域停留时间约为2.1 s时,氰化物去除率最高可达99.9%,而初始浓度较低时,几乎没有净化效果。  相似文献   
159.
为追溯铁链厂生产废水总排口中检出氰化物的原因,从生产工艺、废水组成、废水处理工艺、所用物料以及分析方法等环节一一进行分析,最终发现氰化物是发黑工艺过程中物料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的,通过调整工艺路线,彻底解决了氰化物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