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37篇
  免费   271篇
  国内免费   727篇
安全科学   384篇
废物处理   40篇
环保管理   189篇
综合类   1662篇
基础理论   326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168篇
评价与监测   185篇
社会与环境   177篇
灾害及防治   103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70篇
  2022年   118篇
  2021年   137篇
  2020年   164篇
  2019年   105篇
  2018年   134篇
  2017年   140篇
  2016年   144篇
  2015年   138篇
  2014年   138篇
  2013年   186篇
  2012年   207篇
  2011年   209篇
  2010年   169篇
  2009年   162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147篇
  2006年   140篇
  2005年   103篇
  2004年   84篇
  2003年   91篇
  2002年   70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1年   1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选矿拜耳法生产氧化铝是典型的冶金化工过程,涉及到了多种危险有害因素.本文通过对国内现役选矿拜耳法氧化铝生产装置进行调研,同时结合国内外其他涉及氧化铝生产厂家的情况,分析并指出了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而提出了相应对策措施,可为企业消除事故隐患实现安全生产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02.
对西北地区冰雹影响因子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郭江勇  张强  杨民 《灾害学》2005,20(1):40-44
利用1971~2000年西北185站3~9月逐月和年冰雹次数,分析了其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演变规律.西北年冰雹次数有三个中心,一个在青海的曲麻莱为19.6次,另一个在新疆西部的昭苏为17.6次,第三个在青海的刚察为12.7次.冰雹主要出现在6~8月,总站次的月变化呈单峰型,最大值出现在6月为20.5次,其次是7月为17.8次,再是8月为14.4次.总站次的历年变化呈现下降趋势,这与该地区平均气温的历年变化呈现出相反的趋势.冰雹次数与拔海高度呈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高达0.783 9;年冰雹次数与年平均气温呈显著的负相关,相关系数高达-0.701 6;年降水量与年冰雹次数呈正相关,降水量大,年冰雹次数也多.  相似文献   
103.
哈尔滨冬季大气污染及逆温对污染物扩散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利用实际监测资料研究分析了哈尔滨市2000-2003年大气污染物的变化状况,和冬季重度污染发生的气候条件,特别指出了逆温持续性、强度、和层厚对大气污染扩散影响的正比关系,即逆温日数越多,超标污染日越多,逆温强度越大,污染越重的规律.  相似文献   
104.
中国是洪水灾害发生频繁的国家之一,研究水灾脆弱性对中国的灾害风险管理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合理评估脆弱性尤其是社会脆弱性却面临着极大的挑战.论文对评估社会脆弱性指数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传统评估方法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改进Hoovering评估模式.选择湘江流域的长沙地区为研究区,应用改进模型对研究区进行了社会脆弱性指数的评估.结果表明,长沙地区社会脆弱性从1980年至2000年基本处于下降趋势,但是在2002年和2003年增长迅速.2003年,长沙5区4县中社会脆弱性指数最大的是开福区,其次是长沙县,而宁乡县的社会脆弱性指数最低.  相似文献   
105.
目前,处理高分子材料的一些传统方法,如焚烧法、掩埋法、熔融共混挤出法、回收利用等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和局限性,给环境保护带来严重的困难。因此,开发环境可接受的降解性高分子材料是解决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生物降解高分子是指通过自然界或添加的微生物的化学作用,将高分子物质分解成小分子化合物,再进入自然的循环过程。论述了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的研究现状,并对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的降解机理、影响因素及其在医学、农业、包装业和其他领域的潜在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6.
Summary The balance of evidence suggests a perceptible human influence on global ecosystems. Human activities are affecting the global ecosystem, some directly and some indirectly. If researchers could clarify the extent to which specific human activities affect global ecosystems, they would be in a much better position to suggest strategies for mitigating against the worst disturbances. Sophisticated statistical analysis can help in interpreting the influence of specific human activities on global ecosystems more carefully. This study aims at identifying significant or influential human activities (i.e. factors) on CO2 emissions using statistical analyses.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for two cases: (i)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ii)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developed countries, this study identified three influential human activities for CO2 emissions: (i) combustion of fossil fuels, (ii) population pressure on natural and terrestrial ecosystems, and (iii) land use chang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significant human activities causing an upsurge of CO2 emissions are: (i) combustion of fossil fuels, (ii) terrestrial ecosystem strength and (iii) land use change. Among these factors, combustion of fossil fuels is the most influential human activity for CO2 emissions both in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Regression analysis based on the factor scores indicated that combustion of fossil fuels has significant positive influence on CO2 emissions in both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Terrestrial ecosystem strength h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influence on CO2 emissions. Land use change and CO2 emissions are positively related, although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influence of land use change on CO2 emissions was still insignificant. It is anticipated, from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that CO2 emissions can be reduced by reducing fossil-fuel consumption and switching to alternative energy sources, preserving exiting forests, planting trees on abandoned and degraded forest lands, or by planting trees by social/agroforestry on agricultural lands.  相似文献   
107.
汪建国 《安全》2019,40(6):16-18
矿山企业生产系统复杂、生产环节多、地质条件复杂多变、生产条件较为恶劣,要求其不断提高自身的应急管理水平和应急响应能力。本文首先对矿山生产事故的特性进行了分析,划分了人的不安全行为的类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矿井事故致因模型,对事故情况下人员的行为特点、矿工的行为与井下应急场所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最后,从安全管理和矿山救护队伍建设两个方面提出了控制矿山事故风险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8.
This paper outlines a complete review on modifications made on the absorber plate of solar air heater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urbulence and heat transfer rate, thereby efficiency. Corrugated sheets, fins, extended surfaces, wire mesh, porous medium, etc., are a few of the modifications used. Most of such alterations in the absorber plate resulted with an increase in efficiency but associated with drawback of increased pumping power due to raising friction factor. Pumping power is considered here as a predominant comparison parameters of various solar air heaters with different absorber plate in terms of effective efficiency.  相似文献   
109.
通过对临沂市全区表层土壤每36 km2进行样品收集,测试分析了DDTs、Org C、N等指标,主要研究了区域表层土壤DDTs的残留现状、组成和来源、影响因素、空间分布和环境质量特征.结果表明,调查区表层土壤中DDTs检出率为71.75%,平均含量为0.035μg·g-1;检出样品中p,p'-DDT和p,p'-DDE为主要残留物,平均残留分别为0.033μg·g-1和0.010μg·g-1,分别占检出样的60.99%和34.62%.DDTs降解率指示区域58%表层土壤为新近输入区,新近输入区在调查区中南部分布尤为明显;而p,p'-DDD/p,p'-DDE指示区域DDTs降解以氧化环境为主,o,p'-DDT/p,p'-DDT指示71.37%区域土壤DDTs输入可能与工业级DDTs有关.相关分析表明,影响土壤DDTs分布的外在因素包括土壤Org C、N、C和p H等指标,且DDTs中p,p'-DDT组分占比越高,影响越明显.DDTs的空间分布具明显点源特征,市县周围均出现明显浓集中心,中南部部分区域浓度明显较高.全区DDTs土壤环境质量污染程度较低,主要以一二类土壤为主,分别占78.95%和21.05%.  相似文献   
110.
以我国南方某生活垃圾焚烧厂掺烧10%市政污泥的生活垃圾为研究对象,对前/后口废气、飞灰、炉渣及用于掺烧的污泥中17种二(口恶)英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分析了其指纹分布特征.结合焚烧工况及处理设施,从生成机理角度探讨了二(口恶)英的排放特征、毒性当量浓度主成分特征及主要单体的排放因子线性关系.结果表明:掺烧10%的市政污泥后,废气中二(口恶)英的去除率为99.4%,低于国家排放标准;固体废物中二(口恶)英含量为飞灰 > 炉渣 > 污泥.这说明采用高温焚烧和"活性炭喷射+布袋除尘"装置不会影响掺烧10%污泥的达标排放.指纹分布特征表明,前口废气以1,2,3,4,6,7,8-HpCDF和OCDD为主,后口废气以OCDD和OCDF为主;飞灰、炉渣及污泥中的主要单体为OCDD、1,2,3,4,6,7,8-HpCDD、OCDF、1,2,3,4,6,7,8-HpCDF.主成分分析显示,前口废气和飞灰中的二(口恶)英毒性分布特征相似;炉渣和污泥的毒性分布特征相似;后口废气有自身的特征.这说明在相同工况条件下,经同一设施处理的废物中二(口恶)英排放特征相似.排放因子分析表明,2,3,4,7,8-PeCDF和1,2,3,6,7,8-HxCDF、1,2,3,6,7,8-HxCDD和1,2,3,7,8,9-HxCDD与总毒性排放因子具有较强的线性关系,且呋喃类(PCDFs)强于二(口恶)英类(PCD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