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7篇
  免费   100篇
  国内免费   201篇
安全科学   92篇
废物处理   15篇
环保管理   71篇
综合类   496篇
基础理论   54篇
污染及防治   35篇
评价与监测   109篇
社会与环境   16篇
灾害及防治   11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1 毫秒
991.
近年来中国民用航空迅速发展,产生了大量的排放物,需要准确的排放清单来评估民航行业对环境的影响.针对现有的研究在估算精度与覆盖范围上存在的不足,本文利用了飞机QAR数据构建了估算单次飞行燃油消耗量与包括HCCONOxPMSO2以及CO2在内的排放物生成量的方法,并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对2018年1月—2021年11月在中国国内民航活动产生的排放物进行了统计.在估算时考虑了机型、起飞机场和降落机场对飞行各阶段持续时间的影响.从排放模式来看,不同机场的飞行在LTO阶段的平均排放量存在差异,总的来说,机场规模越大,单次飞行排放量越多,大多数排放物在CCD阶段排放且该阶段的排放量与飞行时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2018年和2019年的排放量保持了上升,CO2排放量分别为73.17 ×106 t和76.85 ×106 t,但自从2019年12月受到新冠疫情影响后,排放量与航班量随疫情控制情况波动,2020年和2021年1月—11月CO2排放量分别为61.51 ×106 t和60.08 ×106 t.为了探究新冠疫情对排放物的影响,采用差分整合移动平均自回归模型对无疫情时2019年12月之后的排放量进行了估计,结果表明新冠疫情爆发后,到2021年11月为止各种排放物的排放量减少了20%左右.  相似文献   
992.
不同气团来源对广州细颗粒物理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6年7月广州细颗粒物质量浓度、数谱分布与化学组成的观测数据与气团后向轨迹聚类分析结果,系统分析了不同气团来源对广州细颗粒物理化特性的影响。观测期间,广州气团来源可分成来自远海、近海、西面陆地和北面陆地4种类型。细颗粒物总数浓度水平在4种类型中基本相当。当气团来自远海时,二次转化影响较小,PM2.5质量浓度较低,颗粒物数浓度从大到小依次为老化爱根核模态新鲜爱根核模态度积聚模态;受到海洋气团的影响,Cl-在PM2.5中比例为4种类型中最大。气团来自近海时,颗粒物二次生成与老化现象突出,数谱峰值出现在积聚模态,而其他类型出现在爱根核模态;SO2-4、OC与NO-3之和在PM2.5中的比例大于50%,为4种类型中最高。气团来自西面陆地和北面陆地时,细颗粒物受陆地传输老化气团和本地来源影响均较明显。来自北面陆地时,250 nm以上颗粒物数浓度明显升高,是PM2.5平均浓度远高于其他类型的直接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93.
针对机动车排放已成为深圳市环境空气中氮氧化物 ( NOx)的主要来源、氮氧化物 ( NOx)已成为深圳市环境空气主要污染物的现状 ,为防止光化学烟雾事件的发生 ,对深圳市未来环境空气质量和氮氧化物 ( NOx)污染水平进行了预测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改善深圳市环境空气质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994.
我国4个大城市空气PM_(2.5)、PM_(10)污染及其化学组成   总被引:52,自引:3,他引:49  
报告了 1 995~ 1 996年在中国的广州、武汉、兰州、重庆 4大城市 8个采样点 PM2 .5 、PM2 .5~ 1 0 和 PM1 0 的监测结果。结果表明 ,1 995年 PM2 .5 年均值浓度为 57~ 1 60 μg/m3,比美国 1 997年颁布的标准值 (1 5μg/m3)高 2 .8~ 9.7倍。PM1 0 年日均值为 95~ 2 73μg/m3。除武汉市 1个对照点外 ,其余 7个监测点的 PM1 0 均超过我国空气质量二极标准 (1 0 0μg/m3)2 8%~ 1 73 % ,比美国标准 (50μg/m3)超过更多 ,说明污染是相当严重的。用 XRF分析了 PM2 .5 、PM2 .5~ 1 0 中 4 2种化学元素 ,结果表明 ,燃煤、燃油和其它工业污染的元素 As、Pb、Se、Zn、Cu、Cl、Br、S在这些颗粒物中有明显富集 ,特别是在PM2 .5 中的富集倍数达数十倍至数万倍 ,对人体健康有很大危害  相似文献   
995.
对广东省空气质量等级预报准确性评估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不区分污染等级的情况下,2016年夏季广东各市的预报准确性差异较大,中山预报准确性达92%,是全省唯一一个准确性超过90%的城市,云浮最低,为53%。在区分污染等级时,实测为轻度及以上污染级别的情况下,各市的准确性普遍较低,仅佛山、东莞与广州的准确性达50%以上,而有11个城市的准确性为0。综合考虑不同污染级别的准确性得分后,佛山市排名第1,较不区分污染等级时的排名提前9名。指出,采用区分污染等级的预报效果评估办法更加适合广东空气污染较轻的区域。在首要污染物为臭氧的情况下,广东省平均的等级预报准确性低于首要污染物为其他物种的情况。  相似文献   
996.
2021年对济南市大气PM2.5中17种2,3,7,8氯取代二(口恶)英(PCDD/Fs)污染现状进行监测。对其异构体分布、指示性单体、季节变化规律等特征及其与常规污染物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气PM2.5中PCDD/Fs浓度范围和年平均值分别为0.157~1.595 pg/m3和0.785 pg/m3,而毒性当量(以I-TEQ计)范围和年平均值分别为0.009~0.116 pg TEQ/m3和0.052 pg TEQ/m3。PCDD/Fs浓度与毒性当量季节变化特征显著,均呈现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的情况,可能由季节性排放源和气象条件不同导致。不同季节PCDD/Fs异构体分布模式一致,主要由高氯代(1,2,3,4,6,7,8-HpCDF、OCDD、OCDF和1,2,3,4,6,7,8-HpCDD)单体组成;而对毒性当量贡献最大的单体是2,3,4,7,8-PeCDF,其与总毒性当量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同时,PCDD/Fs浓度与SO2、NO2、PM2.5等大气常规污染物呈显著正相关。这表明,大气PM2.5中PCDD/Fs与常规污染物的生成和排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97.
WR F模式是新一代中尺度预报模式和同化系统,通过 WR F 模式构建田湾核电站区域气象预报系统,可为江苏省建设先进的核应急决策支持系统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介绍了田湾核电站区域 WR F 模式风场预报系统的构建和对比试验情况,通过数值模拟风场与实测结果的对比检验,WR F模式精细化的三维风场预测具有非常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98.
Birnessite (δ-Mn(IV)O2) is a great manganese (Mn) adsorbent for dissolved divalent metals.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e coprecipitation mechanism of δ-MnO2 in the presence of Zn(II) and an oxidizing agent (sodium hypochlorite) under two neutral pH values (6.0 and 7.5). The minera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Zn–Mn mixed products were compared with simple surface complexation by adsorption modeling and structural analysis. Batch coprecipitation experiments at different Zn/Mn molar ratios showed a Langmuir-type isotherm at pH 6.0, which was similar to the result of adsorption experiments at pH 6.0 and 7.5. X-ray diffraction and X-ray absorption fine structure analysis revealed triple-corner-sharing inner-sphere complexation on the vacant sites was the dominant Zn sorption mechanism on δ-MnO2 under these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A coprecipitation experiment at pH 6.0 produced some hetaerolite (ZnMn(III)2O4) and manganite (γ-Mn(III)OOH), but only at low Zn/Mn molar ratios (< 1). These secondary precipitates disappeared because of crystal dissolution at higher Zn/Mn molar ratios because they were thermodynamically unstable. Woodruffite (ZnMn(IV)3O7•2H2O) was produced in the coprecipitation experiment at pH 7.5 with a high Zn/Mn molar ratio of 5. This resulted in a Brunauer–Emmett–Teller (BET)-type sorption isotherm, in which formation was explained by transformation of the crystalline structure of δ-MnO2 to a tunnel structure. Our experiments demonstrate that abiotic coprecipitation reactions can induce Zn–Mn compound formation on the δ-MnO2 surface, and that the pH is an important controlling factor for the crystalline structures and thermodynamic stabili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