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9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7篇
安全科学   86篇
废物处理   13篇
环保管理   89篇
综合类   159篇
基础理论   7篇
污染及防治   13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5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1.
提起镇海炼化公用工程部乙烯电站区域高级主管李斌红,认识他的人都会说,他的CFB(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炉火纯青。他负责管理的CFB锅炉多次打破长周期运行世界纪录,他因此先后获得全国"讲理想、比贡献"竞赛活动先进个人、浙江省经济技术创新能手、中国石化优秀青年知识分子、中国石化劳动模范、浙江省劳动模范等称  相似文献   
12.
以专利为衡量技术创新水平指标,对围内外企业环境技术创新水平的差异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86~2005年期间,国内外企业环境技术创新水平逐年增强,不过我国企业的环境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仍未建立;同国外企业相比,我国企业的原始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山于国内仓业技术创新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节约资源和清洁能源类环境技术比污染控制技术较多一些。存环境技术创新领域,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规模大、国际知名度高的企业占据了重要地位。基于我国企业仍未具备很强的环境技术创新能力。建议曰家在构建环境技术创新体系时,应增加企业环境技术创新的经济、人力投入,尤其需要加强对大型企业环境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发挥其规模效应。  相似文献   
13.
经济=绿色经济 “我们不再说环境与经济,直接就叫绿色经济。绿色经济是我们现在与未来发展的方向。做好企业,对股东负责,这其中都需要贯彻环保的要求。我们现在要探讨的是,安大略省能为新技术创新、环境保护做些什么,我们希望通过国际贸易、技术合作与交流,让海外的朋友了解我们对保护环境所做的努力。应对经济发展带来环境恶化的挑战对于我们的社区发展以及子孙后代来说都是很关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推进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是实现农业增长模式转型、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本文首先从理论角度分析了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与传统农业技术创新的区别,认为二者本质相同但在创新驱动要素、知识供给源等方面存在差异,在此基础上理清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其次,引入环境友好农业技术推广程度为过渡指标,运用VAR模型从实证角度分析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动态关系。结果表明:在整体上,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每增加1%,引起农业经济增长增加0.375%,而环境友好技术推广程度每增加1%,则引起农业经济增长增加0.542%;在短期内,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在滞后2期与滞后3期才缓慢地显现出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具有滞后性;在长期内,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推广程度对经济增长的推进作用是缓慢且长期有效的,而农业经济增长是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持续的动力,对技术创新的推广起到先强后弱的促进作用。最后建议从促进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完善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政策机制、改革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资金投入制度等方面进行政策调整,使得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更有效地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考虑反馈性出口隐含碳的MRIO模型,测算了2000—2011年中国14个制造业行业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在此基础上,基于全球价值链(GVC)分工地位的视角,理论分析并实证检验了不同技术进步路径对中国制造业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中间品进口、自主研发、模仿创新显著降低了中国制造业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而国外技术引进和外商直接投资(FDI)对中国制造业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不显著;提升中国制造业在GVC中的国际分工地位能够显著降低其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技术进步路径对中国制造业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的作用效果受到制造业在GVC中的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并表现出明显的门槛特征,即只有中国制造业在GVC中的分工地位越过门槛值后,技术进步路径才能显著降低中国制造业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此外,将制造业分为知识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三类,发现不同技术进步路径对中国制造业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还存在着显著的行业差异。因此,中国制造业应充分发挥中间品进口、自主研发、模仿创新在降低中国制造业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中的作用,在引进FDI和国外技术的过程中,优先考虑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低碳制造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同时,中国制造业还应积极培育自身竞争优势,构建自我主导的国内价值链和区域价值链体系,主动嵌入全球创新链,提升中国制造业在GVC中的国际分工地位。此外,政府应根据技术创新和引进政策在不同制造业行业中的执行效果,有所侧重地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16.
作为新一轮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产业智能化是“双控”目标下实现节能降碳减排的重要路径。运用2011—2021年275个城市面板数据,检验产业智能化对能源消费、碳排放、工业污染排放总量和强度的影响及机制。理论分析表明,产业智能化应用产生规模扩张效应、技术创新效应和产业结构升级效应,三种效应的相互作用将决定产业智能化对能源消费、碳排放、工业污染排放总量和强度的影响方向和程度。该研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基准回归,并运用工具变量、GMM动态面板、外生冲击检验和替换解释变量等方法,确保基准结果的稳健性。研究表明:(1)产业智能化不仅能够减少能源消费和工业污染排放总量,而且可以降低能源消费、碳排放和工业污染排放强度,实现节能降碳减排。(2)经验证据显示,产业智能化对能源消费、碳排放和工业污染排放的总量影响小于对其强度的影响。产业智能化主要作用于“能耗双控”,对“工业污染排放双控”作用较小,但未能实现“碳排放双控”。(3)机制检验得出,目前产业智能化所推动的绿色技术创新水平较低是产业智能化未能实现“碳排放双控”的根本原因,采用智能化技术提升绿色技术创新水平是由“能耗双控”向“排放双控”转型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两阶段创新价值链下工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过程,构建了中国区域工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评价体系,同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这些指标数据进行降维处理,分别计算出两个阶段的技术创新效率,再通过DEA法测算各区域工业企业整体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并进行因素分解。研究发现:1在绿色技术开发阶段,考虑环境因素比不考虑环境因素的效率要低,中、西部地区面临的环境问题更加严峻,三大区域绿色技术开发效率差距悬殊。2在绿色技术成果转化阶段,绿色技术创新效率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东、中和西部地区绿色技术创新效率从高到低依次排列。3中国工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整体效率偏低,而纯技术效率是导致整体效率低的主要原因。区域差距悬殊且存在继续扩大的风险,中、西部地区在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两个方面均有很大提升空间。4辽宁、河北、黑龙江、新疆、山西、内蒙古、云南、青海等区域要注重提高区域技术,安徽、吉林、江西、广西等区域则要注重减少资源冗余,宁夏、甘肃则既要注重提高区域技术还要注意较少资源冗余。未来,中国应该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将环境污染指标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体系,提升绿色技术创新效率。以供给侧改革为突破口,加快区域协同发展,发挥东部地区引领作用,缩小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差异。因地制宜,根据各省份绿色技术创新效率不高的根源,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加大绿色技术开发、清洁生产设备等方面的投入,控制污染物排放,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相似文献   
18.
俞宁 《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5):I0006-I0006
中国期刊业的数字革新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已经取得了令人欣喜的进展。数字化正在悄悄地改变着中国媒体的格局。目前.中国政府正在力推技术创新建设,增强企业研发能力,以推动出版传媒技术升级换代,争取研发成功数字出版核心技术,构建广泛、传输快捷的新闻系统。  相似文献   
19.
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提高国家技术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和保障税收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在目前银行贷款仍然是我国企业主要融资渠道的情况下,科技型中小企业所具有的轻资产、经营不稳定等特点导致企业很难获得银行信贷支持,而建立专门服务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担保机构则可以有效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  相似文献   
20.
科技创新能力是多种创新能力的综合,主要包括以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为主体的知识创新能力,以企业作为主体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以产学研三方作为合作主体的产业化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呈现出动态的、开放的、知识依赖性的特点,因此,科技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离不开人力、财力、制度等多方面的支持与协作,任何一方面的缺位都会影响科技创新能力的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