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81篇
  免费   1268篇
  国内免费   4145篇
安全科学   763篇
废物处理   292篇
环保管理   706篇
综合类   9426篇
基础理论   1670篇
污染及防治   1627篇
评价与监测   398篇
社会与环境   320篇
灾害及防治   92篇
  2024年   175篇
  2023年   550篇
  2022年   669篇
  2021年   813篇
  2020年   565篇
  2019年   638篇
  2018年   432篇
  2017年   457篇
  2016年   504篇
  2015年   620篇
  2014年   1011篇
  2013年   715篇
  2012年   766篇
  2011年   793篇
  2010年   669篇
  2009年   673篇
  2008年   692篇
  2007年   694篇
  2006年   574篇
  2005年   493篇
  2004年   456篇
  2003年   415篇
  2002年   303篇
  2001年   241篇
  2000年   217篇
  1999年   177篇
  1998年   164篇
  1997年   164篇
  1996年   136篇
  1995年   109篇
  1994年   90篇
  1993年   77篇
  1992年   57篇
  1991年   58篇
  1990年   58篇
  1989年   5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2012年2-9月间在德州市城区及郊区布置6个采样点位,分别采集了采暖季(2012年2月28日-3月4日)、风沙季(2012年5月3日-8日)、非采暖季(2012年9月20日-9月25日)共216个PM2.5样品膜,采用美国Sunset Laboratory Inc热光反射法碳谱分析仪测定了PM2.5样品中OC、EC的浓度值,应用OC/EC比值法对SOC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德州市PM2.5污染较严重,年平均浓度为159.68μg/m3,各点位浓度的空间分布无明显差异,季节变化趋势为:采暖季>风沙季>非采暖季。PM2.5中OC和EC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6.80μg/m3、3.65μg/m3;OC和EC的日均浓度分别占PM2.5的9.61%和2.10%,OC是PM2.5的重要组成部分;OC、EC浓度的季节变化趋势与PM2.5浓度特征相同。年平均浓度为3.91μg/m3;SOC在OC和PM2.5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2.30%和2.54%,SOC对OC具有较大的贡献;SOC在OC中所占的比值季节变化趋势为风沙季>非采暖季>采暖季。  相似文献   
102.
2009年7月和2010年1月在上海市华东理工大学采样点采集PM2.5样品,应用热/光碳分析仪对样品中的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进行了测定,并计算得到了二次有机碳(SOC)、char-EC和soot-EC的质量浓度。结果显示:采样期间PM2.5、OC、EC、SOC、char-EC、soot-EC夏季平均浓度分别为(58.87±20.04)、(11.37±4.12)、(3.68±1.27)、(4.37±2.86)、(3.00±1.24)和(0.68±0.30)μg/m3;冬季平均浓度分别为(142.31±45.47)、(16.01±4.43)、(5.53±2.36)、(5.67±2.92)、(5.11±2.35)和(0.42±0.17)μg/m3,除soot-EC外,均呈现夏季低、冬季高的特点。在不同空气质量下,OC、EC和char-EC的质量浓度具有明显差异,且三者均与能见度、平均风速呈显著负相关。夏冬两季soot-EC、char-EC、SOC和POC占TC的百分含量相差不大,其中POC/TC值最高,soot-EC/TC值最低。夏季SOC/TC的比值高于冬季,可能由于气温高有利于发生光化学反应。对8个碳组分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燃煤、生物质燃烧、汽油和柴油车排放对PM2.5中碳组分的贡献显著,并且可能受燃煤和汽油车排放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03.
采用铁碳微电解法对聚氯乙烯(PVC)离心母液废水进行预处理。分别考察反应时间、铁粉投加量、Fe/C(质量比)、pH值及曝气速率对母液废水中的COD和聚乙烯醇(PVA)去除率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废水COD的最佳处理条件。结果表明,最佳处理条件为:反应时间为4 h、铁粉投加量为30 g/L、Fe/C为1:2、pH值为2、曝气速率为0.8 L/min。在该条件下,废水中COD、PVA和TOC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7%±2)%、(98%±1)%和(55%±3)%,废水的BOD/COD值从0.3提高到0.5,可生化性得到了显著提高。同时,废水中的NH3-N、浊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去除,出水中总铁含量也很低。  相似文献   
104.
根据对环钦州湾区域的入海河流、直排海污染源及养殖废水无机氮入海通量的估算,2011年钦州湾无机氮入海通量约为7 655 t,其中入海河流无机氮入海通量占总量的96.4%,直排海污染源次之。入海无机氮占钦州湾无机氮总量的比重为36.7%,说明钦州湾已属中等强度人为影响海域。根据对钦州湾富营养化症状——叶绿素a含量的分析,钦州湾富营养化症状不明显,钦州湾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较低。因而仅以营养盐含量评价目标海域的富营养化程度,易失之偏颇,宜结合富营养化症状来判断目标海域的富营养化程度。  相似文献   
105.
从实验室保藏菌种中筛选到1株具有高絮凝活性的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菌株,利用其发酵液进行絮凝实验,结果表明:该絮凝剂对4 g/L、pH为7的高岭土悬浊液有很好的絮凝效果;该菌株产絮凝剂的最佳培养条件: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蛋白胨,培养温度为30℃,初始pH值为5.5,液体震荡培养96 h后絮凝率最高可达92.6%。  相似文献   
106.
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高效低排生物质炉推广项目为例,利用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方法学AMS.II.G估算了该项目的温室气体(GHG)减排量,并对其效益进行分析。凉山州农户安装使用了37 992台高效低排生物质炉。项目基准线调查结果表明,基准线情景下农户薪柴年使用量Bold值为5.6 t,主要用于炊事与取暖;非可再生生物质比例fNRB,y值为86%。37 992台生物质炉的年减排量为165 966 t CO2e,每年的减排收益为952.6万元。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彝族农户生活质量,减少室内空气污染物排放;每年可节约157 494 t薪柴,占凉山州各类林地年薪柴供应量的3.3%,有利于森林资源的保护。  相似文献   
107.
放射性核素铀可能会对周围环境造成长期污染,因此,放射性废物中铀的处理受到了普遍关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放射性核素污染微生物处理法与无机材料处理法同等重要。微生物与铀的相互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物吸附,细胞内的聚积、沉淀和氧化还原转换。目前正在开展的研究旨在阐明从放射性物质贮存相关的各种极端环境中分离获得的菌株与铀之间相互作用的关键过程。对这些能与铀相互作用的细菌有了基本的了解,将有助于放射性废物处理、修复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环境放射性污染防治中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8.
挥发性氯代烃(volatile chlorinated hydrocarbons,VCHs)是地下水中一类重要的有机污染物,维生素B12是催化VCHs还原脱氯的高效催化剂。该文选取VCHs中典型的污染物三氯乙烯(TCE)作为研究对象,以Ti(Ⅲ)为电子供体,探索不同pH条件下,维生素B12催化TCE还原脱氯过程中碳、氯同位素分馏机理。反应溶液初始pH为7.5~9.0时,其表观一级动力学反应速率系数k值为0.06~0.15 h-1;碳同位素富集系数εC为-1.8‰~-2.4‰,氯同位素富集系数εCl均值为-1.5‰。这说明,pH增大,Ti(Ⅲ)还原势能增大,反应的速率提高;还原脱氯不同反应途径所占份额改变,碳、氯同位素分馏程度变化。碳、氯的单体同位素分析(CSIA)技术可以用来评价地下水氯代烃污染降解程度和效率,结合分析2种元素能够提高污染物修复评价的准确性,同位素富集系数的稳定性研究可为其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精确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9.
通过优化阴极材料,构建新型单室无膜壁式空气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开展了污泥浓度、阳极面积、导线材料和NaCl离子浓度等影响因素及其优化试验研究。结果显示:在恒温30℃和外接电阻1 000Ω的条件下,以铜线为导线,污泥浓度为21 000 mg/L,阳极面积为31.4 cm2,Na+浓度为200 mmol/L时,其产电性能最佳,最大电压为597 mV,最大输出功率密度为301 mW/m2,内阻为92.5Ω。此外,还分析了污泥运行过程中的变化。与目前其他以未经过预处理的剩余污泥作为底物的微生物燃料电池相比,该新型单室无膜壁式空气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功率密度较高,内阻较低。  相似文献   
110.
选取天然羽毛压缩物和复合聚酯纤维两种吸油毡,取4种油(2种原油和2种燃料油)进行短期风化,测量2种吸油毡对不同风化程度油的吸附量。分析结果发现,随着油风化程度的增强,天然羽毛对其中3种油的吸附量稍有增加,而对其中较轻原油的吸附量减小明显;复合聚酯纤维吸油毡对4种油的吸附量都增加,且增加幅度大于天然羽毛。原因是天然羽毛孔隙大材质厚,主要靠孔隙吸油,而聚酯纤维孔隙小且薄,表面粘附油的比重较大。对高密度油而言,风化程度越大,吸油毡越难靠孔隙对其渗透吸收,而表面粘附油占总吸附量的比重增加。可见,在应对不同风化程度油时,选取吸油毡须有针对性,才能最大限度地清除油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