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0篇
  免费   203篇
  国内免费   776篇
安全科学   149篇
废物处理   126篇
环保管理   149篇
综合类   1627篇
基础理论   204篇
污染及防治   559篇
评价与监测   50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99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100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119篇
  2014年   183篇
  2013年   156篇
  2012年   155篇
  2011年   142篇
  2010年   137篇
  2009年   171篇
  2008年   141篇
  2007年   198篇
  2006年   148篇
  2005年   140篇
  2004年   99篇
  2003年   102篇
  2002年   84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分别设置了6个N、P浓度梯度,研究海膜对单因子营养盐的吸收作用;采用均匀设计方法,研究N、P营养盐浓度及其交互作用对海膜N、P吸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适宜的范围内,海膜对N、P营养盐的吸收均随着营养盐浓度的升高而增加;NO×NH交互作用影响海膜对TN、NO3-N、NH4-N的吸收;NO×P交互作用影响海膜对NO3-N的吸收;NH×P影响海膜对NH4-N和PO4-P的吸收。  相似文献   
22.
首先对国内外关于金属双极板的材料选择进行了概述,然后对已有的各种精密成形工艺的选材、生产原理和特点进行了详细介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塑性成形作为一种生产效率高、零件机械力学性能好的生产工艺是金属双极板成形技术将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3.
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logical Reactor,MBR)是将膜分离技术与生物处理技术相结合形成的一种新型、高效的污水处理技术。通过论述膜生物反应器的种类、构造和特点等方面内容,以及国内外对膜生物反应器在污水处理技术方面和应用方面的现状及研究方向,重点解决工艺中存在的能耗高、膜的价格高、通量低、污染较快等缺点,膜生物处理技术在污水处理中必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24.
温度对膜生物反应器(MBR)污染物去除效果和膜污染速率都有很大的影响。采用两套相同的MBR蓑置在冬季运行,其中一套维持20℃的恒温,另一套水温与周围环境相同。对两套装置处理效果及膜污染速率进行对比,并通过反应器中溶解性微生物产物(SMF)、胞外聚合物(EPS)含量、污泥粒径分布扣膜面污染物的比较,分析温度对MBR运行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膜对污染物的截留能有效补偿低温时微生物作用的不足,因此低温对出水水质并没有显著的影响。此外,低温时虽然SMP和EPS的释放增加,但并没有引起膜污来的加剧。相反地,低温时污泥粒径较高温时小,而粒径较大的颗粒更易沉积于膜表面,因此低温时膜面固体物质含量较低,膜污染速率反而比高温时低。  相似文献   
25.
浸没式双轴旋转厌氧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啤酒废水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白玲  刘超  胡侃  王身相 《环境科学学报》2009,29(9):1813-1819
研究了新型浸没式双轴旋转厌氧膜生物反应器(SDRAnMBR)处理模拟啤酒废水的运行性能.研究结果表明,SDRAnMBR对啤酒废水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处理过程负荷提高快,有机物去除率高,系统耐冲击负荷的能力强,而且运行非常稳定.正常运行期间,进水COD在2900~5200mg·L-1,容积负荷为4.97~12.48kg·m-·3d-1(以COD计)时,COD的平均去除率为95.15%.膜截留和三相旋转流的共同作用,加强了在高污泥浓度(MLSS)和高负荷条件下运行时的混合和传质,从而强化了SDRAnMBR在高MLSS和高容积负荷下运行的稳定性和出水水质.  相似文献   
26.
中国膜产业的现状与未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膜产业总产值从1993年2亿元人民币上升到2008年200亿元.本文从科研、政策、市场三方面对中国膜产业环境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国家不断重视膜技术的相关研究,几大重点研究计划都将其作为研究的重要内容,科研经费投入也日益增大;国家对海水淡化和污水资源化的日益重视,为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策支持;海水淡化、中水回用、饮用水和工业节水等都是膜产业发展的重要市场,膜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27.
采用具有自由端的梳状中空纤维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水,考察了其膜污染控制性能.结果发现,如果将膜污染定义为恒压操作下的膜通量下降,膜组件b比膜组件a易获得更大的膜通量,具有更优异的抗污染效果.含膜组件b的MBR在温度为22~26℃,污泥浓度为7 500~10 500  mg/L,曝气量为200 L/h,抽停时间比为9 min/1 min,压力为0.02 MPa的条件下连续运行47 d,膜通量维持在4.0~8.0  L·(m2·h)-1,其间不需要任何水力或化学清洗.由于这种膜组件易充分发挥曝气的作用,不易污染,因而所需曝气量较小,并且当抽停时间比从12 min/1 min变化到6 min/1 min,膜通量差别不大.对膜的清洗试验表明,水力清洗+化学清洗+乙醇浸泡是最有效的清洗方法.水力清洗+化学清洗后,较之水力清洗,中空纤维膜表面上的胶团数目和面积大大减少,膜孔变得更加清晰.  相似文献   
28.
低温时污泥膨胀对MBR中膜污染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任南琪  刘娇  王秀蘅 《环境科学》2009,30(1):155-159
通过一体式膜生物反应装置考察了在低温条件下发生污泥膨胀过程中反应器的运行效果和膜污染的情况,并从微生物角度分析了引起膜污染的因素.结果表明,低温时COD上清液和出水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5%和92%,发生丝状菌污泥膨胀后去除率变化不大.MBR中丝状菌污泥膨胀形成的过程中,污泥沉降性变差,丝状菌丰度(FI)由2增加到5,丝状菌伸出絮体形成网状结构.低温时膜操作压力随时间呈直线变化,膜组件的水力清洗周期为15 d.在丝状菌大量繁殖时缩短到7 d,膜污染严重.通过测定活性污泥的特性,发现膨胀污泥的胞外聚合物(EPS)总量是正常污泥的3倍,污泥絮体相对疏水性(RH)随FI的提高而增大.EPS和RH增大后会引起更多物质沉积到膜表面,使膜污染速率提高,膜的运行周期变短.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混合液粘度、Zeta电位、污泥絮体形态也是影响膜污染的因素.  相似文献   
29.
泥水预分离MBR膜污染缓减效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宏杰  董文艺  白微  李伟光  杨跃 《环境科学》2009,30(7):1978-1982
通过长期运行实验,进行了泥水预分离膜生物反应器(sludge/water pre-separation membrane bioreactor, S/W-MBR)与传统淹没式膜生物反应器(submerged membrane bioreactor, SMBR)对比研究,考察了污泥浓度、胞外聚合物含量(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EPS)及过膜阻力(trans-membrane pressure, TMP)随运行时间的变化规律及其对膜污染的缓减作用.结果表明,S/W-MBR与SMBR生物区的污泥浓度基本一致,而S/W-MBR膜区的污泥浓度较SMBR有显著降低.两者生物区的EPS含量均随运行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而S/W-MBR膜区的单位质量污泥的EPS含量始终保持在15 mg/g左右的较低水平.S/W-MBR比SMBR具有更好的缓减膜污染能力,在近90d的连续运行过程中,前者的膜组件仅需清洗2次,后者的膜组件清洗了5次.  相似文献   
30.
利用玉米浸泡液产电的微生物燃料电池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以玉米淀粉生产过程中的浸泡液(玉米浸泡液)作为接种液和基质,利用“三合一”膜电极的单室空气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进行试验,采用在线监测电压和废水分析方法对产电功率和化学需氧量(COD)、氨氮进行测定,探讨高COD、高氨氮有机废水产电及废水处理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经过94 d(1个周期)的连续运行(固定外电阻为1 000 Ω),17 d时输出电压达到最大(525.0 mV),稳定期最大输出功率可达169.6 mW/m2,此时电池相应的电流密度为440.2 mA/m2,内阻约为350 Ω,开路电压619.5 mV;但燃料电池电子利用效率较低(库仑效率为1.6%);1个周期结束时浸泡液的COD去除率达到51.6%,氨氮去除率25.8%.本试验利用玉米浸泡液成功获得电能,同时对浸泡液有效地进行了处理,为其资源化利用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