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1篇
安全科学   16篇
废物处理   10篇
环保管理   8篇
综合类   75篇
基础理论   7篇
污染及防治   10篇
评价与监测   11篇
社会与环境   7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三氯乙烯是场地及地下水中广泛存在的典型有机污染物,生物炭基零价铁材料可用于去除地下水中三氯乙烯,然而其也会影响含水层土壤的微生物群落,进而改变三氯乙烯的归趋.通过限氧控温热解,NaOH和HNO3改性处理,并采用球磨法合成了改性生物炭负载零价铁复合材料,研究了不同改性生物炭负载零价铁对模拟含水层土壤中三氯乙烯的去除及微生物群落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NaOH改性显著提高了复合材料的比表面积.NaOH改性和Fe/BC为1∶10的复合材料(BC_2处理组)对三氯乙烯的去除率最高,为90.01%.除BC_1处理组外,不同处理组均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改变了微生物群落结构,其中芽孢杆菌属(Bacillus)、硫杆菌属(Thiobacillus)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可能是三氯乙烯的降解菌属.BC_2处理组增加了土壤中硫杆菌属和假单胞菌属的相对丰度,有利于三氯乙烯的降解.类诺卡氏菌属(Nocardioideas)、Thermincola、溶杆菌属(Lysobacter)、Gemmatimonas、Microvirga和假单胞菌属维持了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稳定.微...  相似文献   
42.
以上海市区的丽娃河、苏州河以及银锄湖三种水体为研究对象,研究藻类干扰对生物发光法检测水体中细菌总数的影响。分别测定了三种水体中的藻类数量,并对其中的藻类鉴定到了种的水平。对采自三种水体的水样分别采用2μm混合纤维素酯微孔滤膜过滤。结果表明,过滤是提高生物发光法测定水体中细菌总数灵敏度的一种必要而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43.
新型装备配发部队后,其质量控制和保障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为了解决此问题,采用PDCA模式对其质量进行管理。在分析部队控制和保障新型装备质量存在问题及问题存在原因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PDCA模式在控制和保障服役新型装备质量全过程的应用。通过PDCA模式管理,部队可形成一套完整的质量管理制度,使装备质量管理条理清楚,具有可追溯性。PDCA模式同样适用于服役新装备的质量管理,该管理方式的引入可促进新型装备质量管理水平的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44.
为应对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土壤修复开挖过程中的异味污染问题,建立异味风险预测模型,评估其潜在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构建异味暴露概念模型,综合考虑土壤气扩散、土壤VOCs挥发、地下水溶质挥发等过程以估算污染源强释放速率,并结合高斯扩散模型模拟污染源向周边区域扩散过程,再以臭气强度作为异味表征手段,预测得到周边环境中的VOCs大气浓度及其对人体的嗅觉感官效应. 某修复地块土壤开挖面积为2 800 m2,深度3 m,涉及苯、甲苯、乙苯等9种异味物质,对其开挖过程中的异味扩散风险进行预测. 结果表明:在开挖速率为150 m3/h的情况下,VOCs快速释放并扩散至周边20 m处某居民点形成的混合气体中以氯苯、苯、乙苯、甲苯这4个组分为主,浓度分别为6.86、2.35、1.56、0.85 mg/m3. 进一步采用异味活度值(OAV)及ln(OAV)对VOCs的异味特征进行分析,识别得到乙苯为混合体系中的关键致嗅物质,故以该组分来表征VOCs的气味特性. 由此得到,居民点呼吸区VOCs对应的臭气强度为3.09,开挖过程中周边居民将明显感到臭味. 基于模型敏感性分析识别了影响异味风险的关键参数,主要为敏感目标距离(xair)、土壤污染浓度(Cs)、土壤开挖速率(Q)、土壤空气体积比(θair)及大气风速(Uair)等. 从降低公众受异味影响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包括优化土壤修复工艺、控制区域土壤状况以及关注气象影响等控制对策,以期有效控制土壤中异味扩散引起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45.
在理解JJF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的基础上,对按照国家标准GB5468-1991《锅炉烟尘测试方法》和GB/T16157-1996《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规定的测定方法,监测热电厂锅炉排放烟尘的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进行了评定.通过对影响测量结果的系统效应、随机效应产生的不确定度分量的分析和量化评估,计算得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为10%,扩展不确定度U为6.4 mg/m3(k=2).  相似文献   
46.
不同电子废弃物拆解场重金属经口暴露的健康风险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以浙江台州电子废弃物拆解区为研究区域,采用现场调查和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拆解场(焚烧场、手工拆解场、酸洗场)各环境介质中Cu、Pb、Cd等共7种重金属的污染状况进行调查,运用美国环保局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不同场地的人群经口暴露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估,并通过调查问卷、实测等方式优化了暴露参数.研究结果表明:3个拆解场经口暴露的风险度均超过国际组织推荐的可接受风险水平,其中:手工拆解场的致癌风险度最大,焚烧厂的非致癌风险水平最高.从暴露途径角度分析,食物摄入的致癌风险水平最高,地下水经口摄入的非致癌风险水平最高;从元素角度分析,As的致癌风险水平最高,Cr的非致癌风险度最大.敏感性分析表明:实测参数体重(BW)对健康风险具有负敏感性,约为14%~15%,污染物浓度(C)、摄入率(IRw、IRF、IRs)具有正敏感性,分别为15%~16%和15%.  相似文献   
47.
工业园区环境风险管理水平是其环境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对工业园区环境风险的大小有着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工业园区环境风险管理的各个因素,建立了工业园区的环境风险管理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工业园区环境风险的特点利用模糊数学理论建立其评价模型,并以泰兴化工园区为例对这一模型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48.
大气环境质量属性识别理论评价模型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依据属性识别理论中有关属性集、属性测度、有序分割类等基本概念和置信度准则,建立了大气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属性识别模型.结合大气环境监测实例探讨了属性识别理论在大气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中的应用,并将实例研究结果与模糊综合评判法、灰色系统理论方法、物元分析等6种不同评价方法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实例分析表明将中国学者独创的属性识别理论应用于大气环境质量评价是可行的.此外,还可用于区域内不同环境监测点或者不同的区域环境之间大气环境质量的优劣评价比较.  相似文献   
49.
作为一种性质优异的吸附材料,石墨烯类材料对有机物和重金属等多种水污染物均有出色的吸附能力,因此其在水处理和地下水修复工作中的应用前景在近几年备受关注.当前的研究总体上尚停留在实验室模拟阶段,在提高材料饱和吸附量的同时,研制出低成本、稳定性强、易于再生利用且环境友好的石墨烯类材料是今后的发展趋势.本文对石墨烯类材料的种类及制备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对他们在水处理和地下水修复中的应用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对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对未来的研究和应用前景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50.
植被恢复对侵蚀型红壤碳吸存及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托江西水土保持生态科技园,研究了侵蚀型红壤退化裸地恢复为百喜草地、柑橘果园和湿地松林后,0~100 cm深度范围内不同土层(0~10、>10~20、>20~40、>40~70和>70~100 cm)中w(TOC)(TOC为总有机碳)以及表层(0~40 cm)土壤中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的变化. 结果表明:①退化裸地土壤中w(TOC)和有机碳库储量分别仅为4.73 g/kg和48.41 t/hm2,均处于较低水平,w(TOC)的垂直分布特征也不明显;恢复为百喜草地和柑橘园后,w(TOC)分别增至7.08和7.69 g/kg,有机碳库储量分别增至55.09和70.78 t/hm2,并且植被恢复对表层土壤中w(TOC)影响显著,而对深层(>40 cm)土壤影响有限. ②以退化裸地为对照,百喜草地和柑橘果园土壤碳吸存量分别为6.68和22.36 t/hm2,平均碳吸存速率分别为0.51和1.72 t/(hm2·a);以保存较好的湿地松林为参照,退化裸地、百喜草地和柑橘果园土壤碳吸存潜力分别为23.71、17.03和1.34 t/hm2,说明严重侵蚀地的碳吸存潜力巨大. ③侵蚀型红壤退化裸地的植被恢复可积极促进表层土壤中DOC(水溶性有机碳)、MBC(微生物生物量碳)和POC(颗粒有机碳)的积累,同时该影响存在表聚效应,即植被恢复后土壤表层中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在w(TOC)中所占比例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