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9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69篇
安全科学   118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305篇
综合类   478篇
基础理论   136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39篇
评价与监测   134篇
社会与环境   132篇
灾害及防治   20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102篇
  2010年   93篇
  2009年   112篇
  2008年   90篇
  2007年   136篇
  2006年   108篇
  2005年   111篇
  2004年   84篇
  2003年   87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71.
基于格网的太湖生态环境质量空间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IS格网空间分析技术应用于太湖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实现了全湖范围内多因素的综合评价,揭示太湖生态环境状况的空间分布规律。首先将太湖分为800个格网单元,在2002~2003年实测样点的水体、底泥、水生生物特征数据基础上,通过空间插值获得全部单元模拟值,然后进行格网叠加计算,通过层次分析法得出各单元综合评价值,将太湖分为好、较好、中等、较差、差5个等级区,生成太湖生态环境空间综合评价图。结果显示,评价结果与太湖实际情况基本相符,太湖生态环境质量基本上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中等以下地区占全部湖区的一半以上,整体状况偏差。  相似文献   
72.
基于GIS与群落调查的北京市野生北柴胡资源量测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007年北京市地全区236个群落调查样方数据和典型区域300株野生北柴胡采样数据为基础,采用模型模拟、样方调查、GIS与数理统计等方法,对野生北柴胡分布与资源产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北京市野生北柴胡在植物群落中的种群密度介于0~6000株/hm2之间,产量密度范围介于0~683kg/km2之间,密度最大的生境为海拔1 800m左右的山顶杂草草甸;②不同生境下根生物量(Y)与植株地上形态特征株高(x1),叶片数(x2)和分枝数(x3)显著相关;③北京地区北柴胡资源分布面积为752 937hm2,资源总量约为410t;④北京市野生北柴胡资源的水平分布特征表现为,东部怀柔、密云和平谷等地产量密度低,西部和中部地区密度较高,从垂直变化规律看,北柴胡分布的主要区域集中在海拔100~2 000m的范围内,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产量密度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总体趋势。  相似文献   
73.
基于GIS的中国物质积累基础评价:从分县到分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一个地区的发展是众多因素发展的积累,这种积累离不开资源的利用与转化。地区发展的结果往往直接体现在物质财富的生产和积累上。因此可以从资源角度出发,在资源转化视角下,以区域物质财富为着眼点来反映区域发展进程。基于此,提出物质积累基础概念,从基础设施水平、交通通达度、经济发展水平3方面,构建物质积累指数模型;运用GIS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以2005年为例,定量计算中国分县物质积累指数,集成分省物质积累指数,从分县和分省两个尺度系统评价了中国物质积累水平。研究结果表明:①从分县尺度看,2005年中国县域物质积累水平高低两端差异悬殊,中等水平占主体,呈现明显的“纺锤形”结构,空间分布不均衡,东南半壁物质积累水平明显优于西北半壁;中国贫困地区物质积累水平相对滞后,城市地区相对超前,两类典型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最为显著;②从分省尺度看,中国分省物质积累水平差异显著,地域分布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不同等级水平间基础设施水平差距最大,是引起省域尺度上物质积累状况差距的显著因子。  相似文献   
74.
以天山北坡玛纳斯河流域为例,在遥感与GIS支持下揭示了流域1989-2002年间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状况,并进一步对流域生态安全进行了综合评价,最后分析了土地利用程度变化与生态安全的关系。结果表明:①玛纳斯河流域土地利用程度稳定上升,土地利用总体处于发展时期;②1989-2002年,流域生态安全状况整体有所好转,但局部生态环境出现恶化趋势;③流域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在18~100间的区域生态安全等级有所提高,由1989年主体属于中警状态提高到2002年的预警状态;④不同土地利用程度下流域在较安全和预警状态面积之和有以下顺序:Ⅴ>Ⅳ>Ⅰ>Ⅵ>Ⅲ>Ⅱ,表明Ⅴ级土地利用程度区即林草地是流域生态恢复和重建的首选和重要组成部分,而沙地则是生态环境治理的难题和关键。最后,提出了通过提高低利用程度区的土地利用程度来确保生态安全的观点。  相似文献   
75.
The spatial variation of heavy metals in the soils in Shuikoushan mining-smelting area, Hunan Province, China, was investigated using multivariate and geo-statistic analysis. A total of 106 composite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in an area of about 100 km2. Concentrations of total As, Cd, Pb, Zn, Cu and Cr were measured using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ICP-MS). Arsenic and Pb were found to have a common source, indicating the same sources and spreading processes, such as aerosols and airborne particulates from smelting chimneys. Airborne sources from smelting chimneys contributed greatly to Cd in the area, which demonstrated the same dispersion pattern as As and Pb. However, two hot spots of Cd around smelters were possibly enlarged by wastewaters, demonstrating another important source of Cd in Shuikouhsan. Geo-statistic interpolated mapping demonstrated that hotspots of Zn were only found proximal to the large smelters, suggesting that Zn primarily came from the chimneys of larger smelters. The major Cu hot-spots appeared closely to the tailing dam, indicating that weathering and leaching of tailings were the major sources of Cu contamination in Shuikoushan. Our findings indicated that airborne volatile particles and aerosols contributed the most to As, Cd, Pb, Zn and Cu contamination, while Cd and Cu may also derive from the discharge of wastewater from smelters and the leaching of tailings,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76.
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研究危险货物山东省内运输路线分布,通过在网络数据集上进行的旅行商分析。得到危险货物运输线路包含的弧段。统计每条弧段的危险货物运量,用聚类分析对弧段分类,从而研究危险货物路线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77.
基于GIS的太原市街道机动车污染物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研究太原市机动车污染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太原市机动车排放因子模型Mob ile6和污染物扩散模型OSPM的计算结果,在G IS平台上绘制了太原市冬夏两季道路机动车污染物排放强度分布图和道路交通污染物浓度分布图,并对可视化结果作了科学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太原市冬季街道污染总体上要高于夏季,这种趋势以CO的表现尤为明显;(2)街道NOX小时浓度超标率比CO小时浓度超标率更高,在研究的56条路段中,CO小时浓度都没有超过国家二级标准,NOX小时浓度超标率达38.9%(夏季);(3)NOX污染主要集中在中心区,而建成区周边道路某些路段污染也较严重。  相似文献   
78.
现代城市地震次生火灾发生概率大,扑救难度大,极易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以及财产损失。大量的统计数据表明,震后火灾的诱因、时空分布及消亡因素有着一定的规律性。本文在详细分析城市地震次生火灾发生的原因、火灾时空分布及危害特点的基础上,针对应急处置对策和长远处置对策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观点,可供消防部队处置此类灾害时参考。  相似文献   
79.
基于GIS和多目标的生活垃圾运输路线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建设和规模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系统的改进与提高势在必行。为了探索生活最优运输路径,研究以北京市海淀区生活垃圾转运设施(五路居转运站)和处理设施(六里屯填埋场)为例,基于Arcgis9.2软件平台,利用最短路径搜索法和GIS(地理信息系统)中网络分析工具以及AHP(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可视化多目标运输体系,并搜索出不同目标(路线最短、时间最短、环境最优和综合加权)下生活垃圾最佳运输路径。该研究结果为海淀区生活垃圾运输系统提供可选优化路径和研究方法,从而为城市生活垃圾转运系统提高收运效率、减少运输过程中环境污染以及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路线等问题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0.
滨海湿地是全球环境变化最为敏感的地区之一,了解其海堤演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可为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提供依据。利用1983年的1∶5万土地利用图和2001年的ETM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分析了1983年和2001年该区海堤的演化和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983年和2001年海岸带从南到北呈现由淤涨型向侵蚀型过渡的变化特征,海堤长度呈缩短状态;土地利用类型以光滩、耕地及盐田为主,变化趋势是盐田、芦苇地和耕地逐渐在增加,盐蒿滩、园林地逐渐在减少。通过分析,表明人类活动对滨海湿地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