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9篇
安全科学   1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7篇
综合类   74篇
基础理论   21篇
污染及防治   21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71.
环境法的“污染者负担“原则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污染者负担”原则的接受和确认,在我国环境立法中是一个渐进深化过程。在环境法中确立“污染者负担”原则,首先涉及的是“污染者负担”的法律界定。我国环境立法先后规定了“准污染,谁治理”和“污染者治理”原则,但有其固有缺陷,亟须改造为“污染者负担”原则。  相似文献   
72.
2种组配改良剂修复镉砷复合污染稻田土壤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2种复合改良剂LI(碳酸钙+铁粉)和HI(羟基磷灰石+铁粉)施加于镉、砷复合污染稻田土壤,设置投加比例分别为1∶2、1∶1、2∶1,通过分析熟化后土壤的p H值、毒性浸出(TCLP提取态)镉、砷含量及交换态镉和砷含量,研究了复合改良剂同时固定这两种污染元素的效果.结果表明,施加LI使土壤p H值提高了0.60~1.21,降低了土壤TCLP提取态镉、交换态镉含量,以及TCLP提取态砷和交换态砷含量;与对照相比,配比为2∶1的LI使土壤TCLP提取态镉含量降低了60.97%,效果较好;配比为1∶2和1∶1的LI分别使TCLP提取态砷含量降低了29.81%、29.85%;配比为1∶2的LI使交换态砷含量降低了55.18%.施加HI同样提高了土壤的p H值(升高了0.51~0.73),同时降低了土壤中97.05%~98.09%的TCLP提取态镉含量,效果显著;施加HI略微提高了土壤TCLP提取态砷含量,但却略微降低了土壤交换态砷含量.在本实验条件下,综合考虑土壤中镉和砷的稳定化效果,LI的效果明显好于HI.其中,从TCLP提取态镉和砷含量来评价,2∶1的LI施用效果最佳;从交换态镉和砷含量来评价,1∶2的LI施用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73.
5种豆科植物对铜尾矿的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铜陵市铜尾矿废弃地的复垦,选用了5种豆科植物在5种不同的改良方式上进行盆栽试验研究.5种供试物种为:大豆(Glycine max)、赤豆(Phaseolus angularis)、赤小豆(P.calcaratus)、绿豆(P.radiatus)、山绿豆(P.mininus).研究结果发现,抑制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是尾矿基质极端贫瘠,重金属铜含量过高的缘故;5种豆科植物在5种改良方式上均可以萌发,但在基质上尾矿所占的比例越高,种子的萌发越晚;间苗后,供试物种大豆、赤豆和赤小豆植株全部成活,另外2种因不适应尾矿,有死亡现象.在同一改良方式中,第50天时,大豆及赤小豆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比其它3种高;第70天时,大豆及赤小豆的株高及生物量也高出另外3种供试物种.综合生长期内各方面生物学指标,5种豆科植物中,大豆和赤小豆比其它3种植物具有较强的耐性,TA75的改良方式比较合理,可用于尾矿的复垦.  相似文献   
74.
为研究三元复合调理剂(石灰石+硅藻土+硫酸铁,LDF)对稻田土壤Cd和As赋存形态及水稻糙米Cd和As累积的影响,开展水稻盆栽试验.LDF按质量比设置7个施用水平(0、0.5、1.0、2.0、4.0、8.0和16.0 g·kg-1),种植2种水稻(黄华占和T优272).结果表明:①施用LDF分别提高黄华占和T优272根际土壤pH 0.01~0.42和0.11~0.54单位,降低土壤交换态Cd含量11.1%~61.1%和26.5%~52.9%,同时降低土壤交换态As含量8.2%~60.0%和5.6%~49.9%;②施用LDF能促进Cd、As向难溶态的转变,尽管2种水稻根际变化趋势不一致,但都可降低土壤Cd的酸可提取态占比,而增大铁锰结合态、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占比,同时可降低As的交换态占比,而增大钙结合态占比;③LDF的施用能降低根表铁膜中Cd、As和Fe含量而增大Mn含量,Mn的最大增幅可达124.2%;④LDF施用下2种水稻糙米中Cd含量最大降低64.6%和65.9%,总As含量最大降低37.0%和42.5%,对无机As含量影响不显著.LDF施用量在2~16 g·kg-1水平时,T优272糙米中Cd和无机As含量同时低于0.2 mg·kg-1,而黄华占仅在16 g·kg-1水平时,糙米中Cd和无机As含量同时低于0.2 mg·kg-1.在实际农业生产过程中,可根据土壤Cd和As污染程度和水稻品种确定LDF施用量.  相似文献   
75.
探究4种改良剂施用对酸性紫色土土壤肥力及活性碳组分特征影响,为紫色土养分管理及稳固碳库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田间试验,设置不施肥(CK)、单施化肥(F)、石灰+化肥(SF)、有机肥+化肥(OM)、生物炭+化肥(BF)及酒糟灰渣+化肥(JZ)这6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土壤有机质、pH、速效养分、土壤综合肥力指数(IFI)、溶解性有机碳(DOC)、微生物量碳(MBC)、颗粒有机碳(POC)含量及各组分有效率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阐明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①施用改良剂显著提高了土壤pH及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P<0.05),有机肥+化肥(OM)和酒糟灰渣+化肥(JZ)处理土壤综合肥力指数提高最为显著(P<0.05),较对照分别提高了1.96和0.77,增幅分别为170.43%和66.96%.②酒糟灰渣+化肥(JZ)和有机肥+化肥(OM)处理土壤POC、MBC和DOC含量较对照处理分别提高了110.30%和84.81%、61.08%和46.56%、195.87%和141.67%;改良剂的施用均显著提高了土壤碳库指数(CPI)和碳库管理指数(CMPI)(P<0.05),其中以有机肥+化肥(OM)处理提高最为显著,土壤CPI值和CMPI值较对照分别增加了107.34%和90.75%.③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与土壤综合肥力指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冗余分析表明施用改良剂各处理间分异性显著,土壤IFI、pH和速效钾对有机碳及其组分的解释率均达到显著水平,解释率顺序分别为:IFI(74.6%)>pH(11.7%)>AK(6.5%).酸性紫色土施用酒糟灰渣和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和改良土壤质量效果最显著,同时有利于促进土壤碳组分的积累和活化.  相似文献   
76.
镧改性沸石对太湖底泥-水系统中磷的固定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考察了不同反应时间、pH值、硅酸根离子浓度、DO浓度、老化时间以及初始磷浓度等条件下一种新型底泥改良剂-镧改性沸石对太湖底泥-水系统中磷的固定作用.当水中磷浓度很低时,太湖底泥和镧改性沸石改良太湖底泥均释放出磷.镧改性沸石改良太湖底泥的释磷量少于太湖底泥.镧改性沸石改良太湖底泥中金属氧化物结合态磷(NaOH-P)和钙结合态磷(HCl-P)等较为稳定形态磷含量多于太湖底泥,而镧改性沸石改良太湖底泥中氧化还原敏感态磷(BD-P)这种不稳定形态磷含量少于太湖底泥.太湖底泥和镧改性沸石改良太湖底泥对水中较高浓度磷酸盐的吸附平衡数据均可以采用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加以描述.镧改性沸石改良太湖底泥对水中磷酸盐的吸附能力明显高于太湖底泥,且吸附能力随老化时间的增加而降低.被镧改性沸石所吸附的磷酸盐主要以NaOH-P和HCl-P等较为稳定形态磷存在,不容易被重新释放出来.上述结果表明,采用镧改性沸石对太湖底泥进行原位改良可以增强太湖底泥对磷的固定能力,减少太湖底泥磷的释放.  相似文献   
77.
土壤改良剂对沙生灌木生理生态因子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自制土壤改良剂施用于沙质土壤后对沙生灌木生理生态因子的影响效果,通过正交设计、盆栽试验比较了不同改良剂及不同施用量下3种沙生灌木杨柴(Hedysarum mongolicum Turez)、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 Kom.)和沙柳(Salixpsammophila)生理生态因子的变化特征,在分析改良剂作用机理基础上,筛选出适宜的改良剂及其使用量。研究结果表明,自制土壤改良剂能显著提高植株叶片光合速率、降低高温胁迫下的蒸腾速率,提高叶水势。通过方差分析,添加自制改良剂300 g(占土壤基质的质量分数为6%)对提高柠条的光合速率效果最佳;添加自制改良剂150 g(占土壤基质的质量分数3%)对降低沙柳的蒸腾速率效果最明显;添加自制改良剂300 g(占土壤基质的质量分数6%)对提高沙柳叶水势的效果最显著。另外,应用最小隶属度偏差法进行综合评价得出:添加自制改良剂300 g(占土壤基质的质量分数6%)在改良柠条植物生理特性方面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78.
沙化土壤作为土地荒漠化的重要过渡形式,实现其有效恢复对减缓土地荒漠化进程意义重大.本研究显示,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和生物炭已应用于沙化土壤改良过程,但二者联合对沙化土壤改良影响研究较少;此外,细菌和真菌群落在沙化土壤改良过程中的作用尚不清楚.采用温室盆栽试验的方法,分别设置对照处理(CK)、单独接种AM真菌处理(RI)、单独施加生物炭处理(BC)和二者联合改良处理(BC_RI),研究不同改良方式对小果白刺(Nitrariasi birica Pall.)菌根侵染率、生物量、矿质营养元素(N、P、K、Ca和Mg)含量及土壤有机碳、营养元素(全N、全P和全K)、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影响.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考察细菌和真菌群落在沙化土壤改良过程中的作用,结合多元分析手段,探究不同改良方式改良作用机制,旨在为合理有效改良沙化土壤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接种处理(RI和BC_RI)小果白刺根系均观察到明显的菌根侵染现象,但RI和BC_RI处理间菌根侵染率无显著性差异.与CK相比,RI处理显著增加了小果白刺地上部生物量和地上部N、K、Ca和Mg含量,BC和BC_RI处理显著增加了小果白刺地上部、根部生物量及N、P、K、Ca和Mg含量;BC_RI处理与RI和BC相比,根部生物量及P、K、Ca和Mg含量显著增加.与CK相比,BC和BC_RI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含量,RI处理使得土壤全N含量显著增加了152.54%,BC处理使得土壤全P和全K含量分别显著降低了12.5%和18.18%.各处理0.25~0.05 mm粒径土壤团聚体比例最高,BC_RI处理能够显著促进大粒径(>0.25 mm)土壤团聚体形成.与CK相比,RI和BC_RI处理显著降低细菌、真菌群落Sobs指数和Shannon指数;各处理细菌及真菌菌门组成及丰度存在显著差异性.RDA及网络分析结果显示,AM真菌、生物炭及二者联合改良方式对土壤基质环境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显著,不同改良方式下微生物分子生态网络关系发生显著变化,不同改良处理中核心物种组成具有差异性;BC和BC_RI较RI处理,网络连接密集程度更高且核心物种组成更丰富;生物炭与AM真菌联合,弱化了Rhizophagus intraradices的核心作用,并增强其他微生物(特别是细菌菌种)的核心地位.SEM结果显示,AM真菌和生物炭施用通过直接影响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进而实现对植物生长及土壤性质变化的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特别是微生物间的互作关系变化)是导致土壤改良效果差异的主要驱动力.综上所述,不同改良方式对沙化土壤改良效果影响具有差异性,微生物群落在土壤改良过程中具有关键影响作用,AM真菌和生物炭联合对加速沙化土壤生态恢复具有潜在优势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9.
大田条件下施加组配改良剂对蔬菜吸收重金属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向湘南某矿区周边重金属污染的农田施加不同添加量(0、2、4和8 g/kg)的组配改良剂HS(海泡石+石灰石),分析农田土壤理化性质变化和土壤重金属及其交换态含量的影响、空心菜和辣椒可食部位和根部位重金属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2~8 g/kg组配改良剂HS能使2种蔬菜土壤p H值和CEC含量显著增加,使交换态重金属含量大幅降低,且不同程度地降低了空心菜和辣椒可食部位及根部位的重金属含量。与对照相比,空心菜和辣椒可食部位重金属Pb、Cd、Cu、Zn的降幅分别为:21.1%~47.5%、6.5%~31.0%、57.7%~80.0%、65.3%~92.0%和27.3%~74.5%、29.8%~62.0%、55.4%~76%、37.8%~77.1%;根部位的重金属含量也有明显降低。当添加量为8 g/kg时,2种蔬菜可食部位和根部位重金属含量降低幅度最大。由此可知,组配改良剂HS的施用对2种蔬菜吸收土壤重金属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0.
In a sanitary landfill, the final cove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ducing the landfill gas emission to the atmosphere and in preventing the ingress of rainwater into the dumped waste. 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d the suitability of sugarcane bagasse biochar as an amendment to the cover soil to improve the required landfill liner properties. The amended cover soil sugarcane bagasse (SSB) was tested for its sta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in terms of both geotechnical properties and methane mitigation efficiency. The effects of amending 15%, 20%, and 25% of sugarcane bagasse biochar (passing through 300 micron Indian Standard sieve) on the geotechnical properties of the SSB indicated that the SSB with 25% biochar showed the required values as per the standard with maximum dry density of 1.57 grams per cubic centimeter (g/cm3), liquid limit, plasticity index, and percentage of fines 48.5%, 16.3%, and 74.7%, respectively, and permeability of 0.9 × 10?7. A column study that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methane emission from the cover soil showed a 65.8% reduction in the methane emission compared to that of a column without SSB cover, with a cumulative methane emission of 410 milliliters (mL) at the end of 200 hours (h). On the other hand, the volume of methane emitted after 310 h from the column without cover and with the SSB cover was 1850 mL and 692 mL, respectivel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se two values is found to be 22% of the total methane that the cover would have handled in its lifetime (5267 mL). Thus, there is an increase in the percentage of methane adsorption by soil cover from 15% to 22% when the soil was amended with 25% sugarcane bagasse biocha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