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1篇
  免费   114篇
  国内免费   257篇
安全科学   61篇
废物处理   10篇
环保管理   59篇
综合类   889篇
基础理论   210篇
污染及防治   52篇
评价与监测   170篇
社会与环境   16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103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法在土壤样品多元素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Epsilon5偏振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测定土壤样品中27种元素。方法的准确度用GBW07323和GSS-32标准样品验证,结果均在标准值范围内。方法的精密度用GBW07401标准样品检验,除Ni、Mo、Se和Pr四种元素的RSD〉10%外,其余被测元素的RSD均〈6.3%。实验表明用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法测定土壤样品中多种元素,具有方法简便、灵敏、准确,检出限低等特点。  相似文献   
992.
本文通过对广东省某钨矿及其所在镇与市土壤背景值的对比,认为该区域是一个多元素、多成因,涉及到As、Cd、P、Bi、W、Au、Ag、Sb、Cu、Zn、Pb、Ni、Co、Ti、V、Si、Mo、B十八个元素,由成矿作用,地质背景,人为污染交互影响形成的复杂的综合异常区。对各异常元素对该区域表层土壤、深层土壤、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研究,认为该热液型钨矿已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了影响。  相似文献   
99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土壤铜锌锰镍铬钒全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土壤元素,并优化了测定条件。结果表明:该方法检出限低,准确度高,精密度好。  相似文献   
994.
青海湖流域表层土壤环境背景值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评价青海湖流域土壤的环境背景值,2008~2009 年分别采集流域表层土壤样品共 273 个,采用X 荧光光谱仪分析了29 种元素(Na、Mg、Al、Si、K、Ca、Fe、P、Ti、V、Cr、 Mn、Co、Ni、Cu、Zn、Ga、As、Rb、Sr、Y、Zr、Nb、Ba、Pb、La、Ce、Nd 和 Th)的含量, 根据ArcGis 地统计工具ESDA 模块,确定了表层土壤背景值及其范围。结果表明:总体上青海 湖流域表层土壤各元素含量偏低,但Ca 元素含量明显偏高,Zn 元素含量明显偏低;流域风化程 度是初等风化脱Ca、Na 阶段向中等风化脱K 阶段转变,风化环境处于冷干向暖湿转变,风化的 主控因素是母岩和温度;大多数元素含量的变化都与沉积物中粘土(<4 μm)含量的变化呈一致 性,而与砂(>63 μm)的含量变化呈反相关关系,这些元素多赋存在细颗粒物中,少部分元素容 易赋存于粗颗粒中;常量元素的活动性的顺序为:K2O > CaO > SiO2 > MgO > Na2O > Al2O3 > TiO2 > P2O5 > Fe2O3 > MnO;微量元素的活动性的顺序为:Ni > V > Pb > Ba > Sr > Zr > Ce > Rb > Co > Zn > La > Y > Nd > Cu > Th > Nb。  相似文献   
995.
渗滤液中DOM的表征及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提取和分离了填埋场和焚烧厂渗滤液中的溶解性有机质,采用官能团滴定、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红外光谱和元素分析对其进行了表征.官能团滴定实验表明,渗滤液中总酸度和羧基官能团含量分别为:HyI>FA>HA和FA>HA>HyI,填埋场中各组分含量均小于焚烧厂中的相应组分;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表明,填埋场渗滤液中各组分的芳香化程度均远大于焚烧厂中的相应组分,腐殖质的腐殖化程度依次为:C-HA>L-HA>I-HA和 L-FA>I-FA;红外光谱分析表明,相同来源垃圾渗滤液的腐殖质在官能团和分子结构组成方面较为相似,L-HA比L-FA含有更多芳环结构,L-FA中含有更多酸性基团;元素分析表明,渗滤液腐殖质中N元素含量远高于其它环境腐殖质,并发现填埋场渗滤液中腐殖质的芳香化程度大于焚烧厂.  相似文献   
996.
道路环境PGEs多介质累积规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玉燕  刘敏  程书波 《环境科学》2009,30(10):3050-3054
为了研究道路环境PGEs多介质累积规律,选择上海市5条道路,同步采集灰尘、土壤及植物样品,对其中铂族元素(PGEs)含量水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灰尘中Rh、Pd、Pt平均浓度分别为24.92、88.39、22.28 ng/g,土壤中Rh、Pd、Pt平均浓度分别为3.64、17.45、0.97 ng/g,植物中Rh、Pd、Pt平均浓度仅分别达到2.66、6.39、0.57 ng/g,灰尘PGEs浓度远高于土壤及植物,土壤与植物中Pt、Rh浓度水平较接近;道路环境PGEs分布呈现一定规律性,但与交通流量关系并不密切;路边植物对道路灰尘PGEs吸附能力表现为Pt>Pd>Rh,其中,对Pt、Pd吸附作用非常明显,对Rh几乎不存在吸附作用,路边植物对土壤PGEs的吸收能力为Pd>Rh>Pt,Pd的生物有效性最大;多介质PGEs比例值很接近或部分重合,且均在上海市道路灰尘PGEs比值范围内,反映出上海市道路环境PGEs来源相同且均来自汽车VECs.  相似文献   
997.
长江口水环境中纳米颗粒物初探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付佳露  杨毅  彭欢  周立旻  侯立军  刘敏 《环境科学》2011,32(7):1924-1931
利用抽滤及切向超滤(cross-flow ultrafiltration,CFUF)技术对长江口水环境中的纳米级颗粒物(NP)进行了有效地分离,对其理化性质进行表征,进而初步探讨了水环境因子对NP理化特性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长江口水环境中NP粒径变化范围为69.5~263.5 nm,平均值为157.3 nm;Zeta...  相似文献   
998.
道路灰尘PGEs时间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玉燕  刘敏  王玉杰 《环境科学》2011,32(9):2676-2680
为了研究道路灰尘铂族元素(PGEs)时间变化规律及其影响机制,以上海市为研究区,共采集季节样品24个、年际样品18个.用王水消解制样,ICP-MS测定.结果表明,灰尘PGEs春、夏、秋、冬含量分别为,Rh:10.40(6.06~17.28)ng/g、11.60(5.52~20.11)ng/g、32.91(18.53~6...  相似文献   
999.
高原深水湖泊程海中氮元素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GPS定位,在程海设置了3个断面9个采样站14个采样点,对氮元素及其赋存形态进行了为期1年的动态研究。结果表明:总氮(TN)浓度范围0.490~2.827 mg/L之间,平均0.773 mg/L,赋存形态及其组成为:溶解态总氮(DTN)占TN含量的64.3%;颗粒态总氮(PTN)占TN的35.7%;溶解态有机氮(DON)占TN的53.3%;溶解态无机氮(DIN)占TN的11.0%;氨态氮(NH3-N)占TN的6.9%;硝态氮(NO3--N)占TN的3.4%;亚硝态氮(NO2--N)占TN的0.8%,使湖泊具备富营养化易发条件。氮素形态转化及其年内时间分布特征与浮游植物生长、衰老、死亡、分解等生命活动的周期变化密切相关。空间分布格局受浮游生物活动、湖流风动、湖水补给和水化学特征等综合影响。文章为认识高原深水湖泊水中氮赋存形态、时空分布及其动态变化提供资料,为揭示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和蓝藻水华爆发的内在联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00.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元素循环影响越来越显著,不可持续的家庭消费已成为造成全球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食物元素消费的研究也成为可持续消费的重要研究内容。以厦门市为例,分析了1988-2010年居民食物C、N、P元素消费的变化趋势及特点,探讨与其变化相关的经济、社会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988-2010年全市食物消费总量不断增加,由49.33万t增长至106.36万t。但是人均食物消费量由321.28 kg/(人.a)降至301.32 kg/(人.a)。厦门市食物C、N、P消费总量均在上升,1988年食物C、N、P消费量分别为10.14、0.64、0.05万t,到2010年食物C、N、P消费量分别为17.29、1.21、0.11万t,分别增长了70.45%、88.91%、117.11%,与此同时人均食物C、N、P消费量却在降低,其变化趋势与人均食物消费量的变化趋势接近,但并不完全一致,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为人均食物C消费量,下降了24.92%,其次是人均食物N消费量下降了16.79%,下降幅度最小的为人均食物P消费量降低了4.37%。这主要是由于食物消费结构发生变化所致,粮食在食物C、N、P消费总量中所占比例持续下降,禽畜肉、瓜果、鲜蛋、奶制品等在食物C、N、P消费总量中所占比例分别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城市家庭食物消费模式由"以粮食为主"向"以粮食和肉类、蔬菜为主"转变。通过将相关经济、社会因子与居民食物C、N、P消费量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人均GDP、恩格尔系数、人均可支配收入、食物消费支出、食物价格指数、大学人口比重、平均家庭人口数,与食物C、N消费量均相关,与食物P消费量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