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安全科学   6篇
综合类   2篇
基础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防人因失误工具是核电行业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出的有效的安全管理手段,是防止因人员失误导致事故的"安全护栏"。"失误"从我们出生就一直陪伴着我们,走路摔了跟头、电话拨错了人、开车吃了罚单……这些"失误"有时因未产生严重后果被我们所遗忘,但在一些重大生产安全事故中,罪魁祸首也正是这些"失误"。世界核电营运者协会曾经在对核电行业发生的事件进行统计后发现,约80%的事件均与人的失误有关。  相似文献   
2.
为了调查新疆于田县的水质和水资源特色,2010 年和2012 年在新疆于田县及于田县邻区采集水样,并对其元素含量进行分析测定。结果在新疆于田县新发现一个优质天然富锂富锶饮用矿泉水水源,水化学类型为Na·Mg-HCO3·Cl,锂含量1 765.5 μg/L,锶含量1.1 mg/L,分别为国家饮用矿泉水锂(Li≥200 μg/L)和锶(Sr≥0.2 mg/L)最低界限指标的8.8 倍和5.5 倍。于田县城饮用矿泉水含水层厚度大,岩性为卵砾石,透水性好,水量较丰富。于田县优质矿泉水与国内外主要矿泉水相比,具有富锂、富锶等有益元素,且富锂矿泉水是中国稀缺的矿泉水资源,因此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高龄老年人居家安全情况,开展北京市100户高龄老年人居家安全风险认知和居家环境评估调查研究。对老年人安全风险认知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建立评分标准和风险矩阵全面评估老年人居家安全水平。结果表明:老年人在防灾意识、跌倒预防和消防安全方面的得分较低;基于老年人风险认知水平和居家环境评估结果,建立居家安全风险矩阵,可得到需重点干预的老年人名单和干预方向。  相似文献   
4.
安全社区中居民安全感测量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完善现有安全社区评审工具,使之更具可操作性,对安全社区中居民安全感测量方法进行研究。通过选取安全社区评审中的"居民安全满意度"指标,界定居民安全感概念,运用查阅文献、专家访谈、头脑风暴、问卷调查、数据包络分析、方差分析、贡献率分析、区组因子分析、公式编写等方法与手段,建立以调查问卷及运算规则为基础的居民安全感指数评价模型。通过对安全社区建设不同阶段的3类社区样本均值及样本标准差的假设检验分析,验证以居民安全感程度为考察对象的安全社区评审工具在安全社区评定中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我国城市社区安全风险管理水平,依据《GB/T 24353-2009风险管理原则和实施指南》,对社区安全风险管理的作用、必要性、工作目标和着力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阐述了社区安全风险管理的3个主要步骤及其采用的方法,提出了社区安全风险评估的定性评价方法和针对性的风险应对策略,对社区安全风险评估中的颗粒度问题、局限性问题及其与专业安全风险评估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不断加强社区安全风险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水平,能够有效推动社区安全水平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6.
“安全、健康、环保”——现代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星 《安全》2000,21(4):41-45
  相似文献   
7.
流域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是景观格局优化的现实依据,景观格局优化是流域生态环境修复和维护的有效途径之一。以白洋淀流域为研究区,从自然、人类活动和景观因素3个方面选取11个指标,采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法对流域景观生态风险进行评价,识别出面积大于0.001 km2的水体和面积大于0.005 km2的林地作为生态源地,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和网络结构评价法对流域景观格局进行优化。结果表明:(1)植被覆盖度、径流量等自然因素对白洋淀流域景观生态风险的影响最强烈,景观因素对生态风险的影响最小。(2)白洋淀流域景观生态风险较大,高风险区域位于研究区东南部和西北部,低风险区域零星分布在西部林地中。提取的生态源地总面积为11 319.85 km2,占流域总面积的35%。(3)构建了由39条生态廊道和21个生态节点组成的生态网络格局,形成道路型廊道、河流型廊道、绿带型廊道,优化后景观格局网络闭合度、节点连接率、网络连接度较高,景观格局连通度得到明显提升。基于景观生态风险评价的景观格局优化研究,可为全面推进白洋淀流域生态环境维护和修复提供决策...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典型超低排放除尘技术组合下的尘排放特性,梳理了目前超低排放除尘技术改造的主流技术路线,归纳出典型的7种改造技术路线。依据典型的改造技术路线,选择了27台在2015—2017年完成改造的燃煤发电机组,并对其烟尘排放进行长期的连续监测,根据机组长期运行的排放表现对典型超低排放除尘技术路线的实际减排效果进行量化对比分析。结果表明,7种除尘改造技术路线均可达到控制烟尘排放浓度在10 mg·m~(-3)以下的超低排放标准,其中路线6改造后尘浓度控制在2 mg·m~(-3)以下。对减排效率的研究表明,各技术路线改造后的减排效率均可达到99.97%以上,计算得到机组的平均排放因子为0.025 7 kg·t~(-1)(95%置信区间0.025 4~0.026 1 kg·t~(-1)),其中路线6的排放因子最低,为0.008 6 kg·t~(-1)(95%置信区间0.008 4~0.008 8 kg·t~(-1))。  相似文献   
9.
高星  李平  吴锦华 《环境工程学报》2014,8(6):2376-2380
采用"混凝-电解氧化-完全混合式活性污泥法(CSTR)"组合工艺深度处理垃圾渗滤液生物处理出水。探索了工艺的组合及各种工艺操作条件对垃圾渗滤液深度处理效果的影响,并对其影响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以PAC为混凝剂时,在pH和药剂(有效成分)投加量分别为6.0和600 mg/L条件下,渗滤液COD去除率达到50%,有效降低了难溶惰性COD含量,缩短了后续电化学处置时间。混凝工艺后,采用电化学工艺处理,在最优工艺条件下:pH为6.0、电流I为1.2 A(电流密度为18.18 mA/cm2)、Cl-投加量为1 000 mg/L、极板距离为2 cm,电解30 min渗滤液COD去除率达到36%,同时,难降解有毒物含量明显降低,渗滤液可生化性TbOD/COD由10%提升至最大值64%。最后采用CSTR处理渗滤液电解出水,系统出水COD、氨氮和色度分别为100~150 mg/L、7~13 mg/L和25倍,为反渗透(RO)工序提供了良好的水质条件。  相似文献   
10.
采用“物化+生物处理+深度处理”组合工艺处理垃圾焚烧厂渗滤液,探索组合工艺对渗滤液的实际去除效果,考察渗滤液中溶解性有机物(DOM)的组成及其结构特性随组合工艺的变化规律,并对其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当进水COD和氨氮的平均值分别为17825,1946mg/L时,组合工艺对渗滤液中COD和氨氮去除率均达到99%左右,出水COD、氨氮、色度分别为57mg/L、5mg/L、15倍.组合工艺对渗滤液DOM中腐殖酸(HA)、富里酸(FA)和亲水性有机物(HyI)的去除率均达到99%左右,对HA、FA、HyI削减显著的工艺单元分别为混凝2、厌氧和颗粒活性炭(GAC),削减率分别达到86%、77%和84%.出水HA、FA和HyI的COD浓度分别为10,23,6mg/L,其中分子量较小的FA为出水主要组分.随着组合工艺处理过程的进行,渗滤液中DOM的紫外区吸光度值显著下降,DOM的E254、E253/E203分别由1.55、0.64下降至0.012和0.024,说明DOM的芳香性和复杂程度显著降低,脂肪链芳香化合物逐渐增加;此外,E300/E400和E465/E665分别由2.65和2.17增加至9.78和8.03,表明渗滤液中溶解性有机物腐殖化程度不断降低,芳香构化程度不断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