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0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54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经过13天马拉松式的艰难谈判,《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暨《京都议定书》第五次缔约方会议终于在丹麦时间2009年12月19日下午闭幕,初步达成了一份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尽管国际社会对该协议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气候变化作为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对于各国环境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已经或正在而且将来会继续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干旱等极端气候事件的强度和发生频率在全球许多地区呈上升趋势。目前中国西南地区发生的持续大旱,一方面佐证了气候变化这一客观事实,另一方面也使我们不得不审视水资源管理领域存在的不足。而把适应气候变化融入未来的水资源管理,将成为应对干旱等极端气候事件的重要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3.
4.
居民交通需求的增加与机动化水平提高已成为推动北京市交通部门能源消费快速上升的主因。通勤是北京市居民最基本的出行需求,其方式构成仍有进一步低碳化的潜力。北京市应通过优化调整城市功能布局、提高公共交通舒适性、有效提高私家车通勤成本等政策措施引导居民选择相对低碳的通勤方式。  相似文献   
5.
碳减排,还有哪些潜力可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9年11月26日,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前夕,中国政府高调宣布了温室气体中期减排目标,即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即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  相似文献   
6.
环境科技治理是将科技系统嵌入环境治理体系的环境治理创新模式,是我国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环境治理实践中探索和总结出的环境治理范式创新.本文系统梳理了环境治理范式变迁路径,界定了环境科技治理的概念内涵和主要特征,论证了环境科技治理的理论逻辑,以期为根本解决我国当前重点环境问题、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治理体系、丰富和引领全球环境治理范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气候变化对中澳两国均是面临的严峻挑战,适应气候变化已成为两国的迫切任务之一。本研究主要比较了中澳两国在适应气候变化领域的机制安排、政策与行动,并选择敏感脆弱的水资源领域为研究分析对象。基于对比研究,本文提出几点政策建议:一是加强国际合作,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二是推进适应气候变化综合管理决策能力建设,努力构建适应气候变化的创新管理机制;三是尽快建立适应气候变化的专项基金;四是推动地方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五是学习澳大利亚将气候变化风险和适应气候变化纳入与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管理相关的基础设施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践经验,开展相关研究和试点。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农村冬季取暖"煤改电"持续推进带来了显著的环境效益,不过仍面临诸多挑战。本文选取石家庄市无极县、北京市门头沟区进行调研分析和经验做法案例评估,以期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研究发现,通过健全改造运作机制、选用高效节能设备、创新设备推广方式、精细化财政补贴政策和提高售后保障服务,无极县与门头沟区有效降低了农户设备购置成本和取暖设施运行成本,大幅削减了散煤用量,系列做法获得了农村居民的支持。同时研究指出,工程改造复杂且难度大,要凝聚多方改造合力;不同改造设备的取暖效果差异较大,要加快相关经验借鉴推广和改造后评估;低收入群体对政府财政补贴依赖性大,要制定差异化补贴政策;改造设备购买、更换、维修机制不够健全,要积极推动采购方式创新,加强设备售后服务保障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9.
中国燃油经济性标准的经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概述了中国乘用车燃油耗限值标准及其经济学涵义,并进行了国际比较,然后讨论了标准涉 及的不同利益相关者,接着评价了第一阶段限值标准的政策影响,最后阐述了现阶段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主 要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2015—2018年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研究了黄河流域空气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量化分析了影响黄河流域空气质量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2015—2018年,黄河流域空气质量总体趋于改善,除O3-8h外,PM2.5、PM10等污染物浓度均不同程度下降;(2)空气质量不达标天数未有明显减少,以O3-8h为首要污染物的持续时间明显延长,并且污染天数与PM2.5的差距逐渐缩小;(3)PM2.5、PM10浓度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O3-8h污染区域逐渐扩大并呈持续连片分布,热点城市主要分布在流域下游,冷点城市主要分布在流域上游;(4)平均气温、平均风速、人口密度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影响PM2.5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地形起伏度、降水量、平均气压和人口密度是影响PM10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累积解释率为65.9%;平均气压、地形起伏度、日照时间和平均风速是影响O3-8h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