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20篇
  免费   860篇
  国内免费   2649篇
安全科学   335篇
废物处理   275篇
环保管理   908篇
综合类   7759篇
基础理论   1105篇
污染及防治   1286篇
评价与监测   625篇
社会与环境   107篇
灾害及防治   29篇
  2024年   103篇
  2023年   319篇
  2022年   311篇
  2021年   481篇
  2020年   358篇
  2019年   418篇
  2018年   268篇
  2017年   266篇
  2016年   374篇
  2015年   435篇
  2014年   791篇
  2013年   583篇
  2012年   611篇
  2011年   644篇
  2010年   468篇
  2009年   532篇
  2008年   539篇
  2007年   669篇
  2006年   457篇
  2005年   410篇
  2004年   569篇
  2003年   454篇
  2002年   331篇
  2001年   300篇
  2000年   242篇
  1999年   194篇
  1998年   220篇
  1997年   173篇
  1996年   172篇
  1995年   140篇
  1994年   138篇
  1993年   117篇
  1992年   83篇
  1991年   74篇
  1990年   85篇
  1989年   9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5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新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新《环境保护法》实施后,燃煤火电企业的依法治企自觉性不断提高,但由于不同的环保管理文件对超标处罚依据和处罚手段不同,造成政府对企业处罚的自由裁量权加大,对企业造成一定的压力与困惑。结合企业实际运行情况对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考核时间间隔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以活性污泥为种泥,通过序批式反应器(Sequencing Batch Reactor,SBR),在厌氧-缺氧-好氧交替的条件下驯化培养以硝酸盐为主要氮源的反硝化除磷细菌(Denitrifying Phosphorus-Accumulating Organisms,DPAO)。在330 d的培养时间内监测磷酸盐、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等常规指标,并研究驯化不同阶段的一个周期内各指标的变化及进行相应的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驯化的进行,厌氧阶段释磷速率逐渐增加,释磷量也相应增大,出水磷质量浓度最终维持在0.8mg/L,去除率达到91.8%,硝氮全部去除。通过对16S r RNA测序结果的比对,得到聚磷菌占总菌的76.93%,反硝化除磷菌占聚磷菌的一半以上。而聚糖菌仅占5.13%,聚磷菌成为优势菌种。此外,在整个驯化过程中,水质和环境条件的变化使出水中磷质量浓度出现波动,而出水硝氮的变化不大。研究表明,以硝酸盐作为主要氮源培养反硝化除磷细菌的方式是可行的,并有利于聚磷菌对聚糖菌的竞争,使聚磷菌成为优势菌种。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10—12月严寒地区45个居住建筑室内空气PM_(2.5)、甲醛、二氧化碳浓度进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室内污染物浓度超标,而新风系统运行必然会增加室内热(冷)负荷。为降低新风系统能耗,进行基于室内污染物浓度控制热回收型新风系统研究,经计算该装置及控制方法对有效降低新风系统能耗及改善室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实验室小型沉降炉上开展了氨、煤单独燃烧以及掺混燃烧实验,并结合数值模拟探究了氨煤掺烧的NO生成特性、中间反应过程及氨氮转化行为。结果表明,氨煤掺烧工况下的NO生成浓度远高于氨、煤单烧工况,且高于氨、煤单烧工况总和。掺氨比例为45%(热量比值,下同)时,氨煤掺烧NO排放比氨、煤单烧之和提高70.17%;而掺氨比例不变、燃料质量变为2倍后则提高79.36%,说明煤粉与氨掺烧后会导致NO排放升高。模拟结果表明,掺氨后反应器内NO浓度有一个快速增大阶段,此时氨开始氧化生成NO。氨氧化反应与氨还原反应同时发生,由于氨氧化速率始终高于氨还原速率,导致NO浓度升高。氨煤掺烧后,氨燃烧相关反应平均反应速率峰值增大,峰值出现位置提前,促进了氨氮向NO转化。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生物滞留系统对NO3--N去除不稳定的主要影响因素,利用国际最佳管理措施数据库(BMPDP)和相关论文中的研究数据,统计分析了气候变量和设计参数对生物滞留系统去除NO3--N的影响,结合偏最小二乘回归(PLS)定量分析了不同影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并提出了不同气候类型下的优化设计建议.结果表明,不同气候类型下生物滞留系统对NO3--N的去除能力分别为亚热带湿润气候(Cfa)>温带大陆气候(Dfa/Dfb)>温带地中海气候(Csb)>寒冷半干旱气候(BSk),对数去除率(LRV)中位数分别为-0.058、-0.212、-0.241和-0.327.设置内部存水区(IWS)、提高植物多样性、设置合理的服务面积比、添加介质土改良剂等措施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生物滞留系统对NO3--N的去除能力.最小二乘回归(PLS)分析表明,气候变量较设计参数更能影响生物滞留系统对NO3  相似文献   
6.
评估了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气溶胶γ核素的测量技术水平,对24家成员单位的考核结果统计分析表明,~(137)Cs、~(238)U、~(60)Co、~(133)Ba测量结果的合格率分别为92.0%、60.0%、64.0%、70.8%,总体合格率为71.7%;各核素的测量结果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系统负误差,特别是低能γ核素~(238)U的测量相对误差近15%,可采用反康普顿谱仪加以改善。  相似文献   
7.
利用外加电势强化厌氧氨氧化处理垃圾焚烧渗沥液短程硝化出水,研究外加电势对系统脱氮及有机物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外加电势为0.06 V时,TN的去除率由43.2%提升至71.3%,COD的去除率由12.1%提升至24.4%。渗沥液中分子质量大于20 kDa的有机物在外加电势的作用下被部分降解成分子质量相对较小的有机物。外加电势也会刺激微生物产生更多的EPS且能提高其中PN/PS的比值,这有利于厌氧氨氧化菌在电极表面的生长和富集,增强微生物的活性。电极生物膜中细胞色素c(Cyt-c)、亚硝酸盐还原酶(Nir)、肼合成酶(HZS)和肼脱氢酶(HDH)4种厌氧氨氧化菌的功能酶的活性也在外加电势的作用下得到了提升。  相似文献   
8.
工业废水处理过程中,如何有效控制氨氮浓度,是废水排放重要的工艺之一。金鱼藻是常见的水生植物,对水质具有较强的净化作用,本实验通过模拟氨氮污染的培养环境,研究不同氮浓度对金鱼藻去除氮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氮浓度不高于10 mg/L时,处理7 d后水体中氨氮的去除率接近90%;在氨氮浓度分别为20 mg/L和50 mg/L时,经过35 d的处理,氨氮去除率分别为85%和66%,金鱼藻吸收富集的氮含量随着培养水体中氮浓度升高而增加,且不同部位间吸附含量在高浓度情况下差异较为明显。使用金鱼藻对实际工业废水进行氨氮去除处理,去除率达到73%。将植物吸附污染物应用在工业废水处理工艺中具有一定的前景,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截污工程完成后武汉东湖自然净化速率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根据几十年来武汉东湖水质监测资料和数据,在东湖截污工程完成后,没有新的污染物进入水体的前提下,对东湖水体通过自然净化恢复到健康状态所需要的时间进行了详细的数学和科学论证。结果表明,在不考虑地泥营养物质的情况下,东湖水体通过工业、农业、生活用水以及收获鱼类和高等植物造成的营养物的输出,只需要3a左右的时间就能恢复。然而如果考虑地泥的影响,几十年沉积在地泥的营养物质持续向水体中释放,然后再通过用水及生物输出,东湖水质需要35a以上才能得到恢复。可见,截污后东湖要相当长的时间内还将处于富营养状态,地泥是造成东湖长期富营养化的关键。解决东湖污染问题的关键是清除地泥,因此得出结论:挖底泥后引入长江水源来加速东湖水体改善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前,相关环境标准中均未明确制定关于导热炉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内容。因此,对于导热炉的大气污染排放,各环境管理及监测部门均没有统一的执行标准。本文从导热炉工作原理、污染物排放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对其执行标准提出了个人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