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8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4篇
安全科学   107篇
废物处理   9篇
环保管理   76篇
综合类   155篇
基础理论   13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评价与监测   8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1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分析国内外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的发展现状,相比较国外以市场机制为导向、以企业为创新主体、政府通过政策和管辖支撑创新的体系特征,我国已形成四大类环境类科创载体,但尚未形成成熟有效的技术成果产业化机制以及市场与政策协同促进科技创新的发展模式。本文根据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的强政策驱动性、技术验证放大周期长以及集成性强的特点,重点通过环境技术研发、技术成果转化、技术放大与赋能、产业拓展与推广四个方面阐述了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环节:环境技术的研发由以科研机构为主的传统自发性研发、企业迭代性研发和联合应用型研发组成;技术成果的转化经历挖掘发现、技术识别与判断、知识产权评估评价后进入已成立的企业或新设公司,在这一过程中,成果转化专业队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技术放大与赋能旨在为有创新技术的企业提供科技创新政策、二次研发中试验证、首台套工程案例、投融资等资源的对接,以协助初创企业成长;产业的拓展与推广则通过为解决环境问题形成集成方案、孵化平台为企业背书和产业政策匹配等方式助力企业长期发展。最后从加强专业化创新平台、技术评估体系、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以及疏通投融资渠道等方面对中国未来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通过在公篓矿充分采动、沉降稳定后的采空区地面施工钻孔,对采空区上覆岩层的导水性进行观察,测试和分析研究,确定导水裂隙带高与煤层采高的关系,计算公篓矿水体下采煤的最小防水安全煤岩柱尺寸,为右江河底下采煤提供可靠依据。对地层条件相似的矿山开展水体下采煤工作具有特别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现状监测历史数据的所有权归属进行了分析,环境监测机构具有现状监测成果的所有权,委托方有使用权.应对环境现状监测数据进行知识产权保护,使监测数据得到更好利用.  相似文献   
4.
2006年9月27日,上海市环境科学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在上海科学会堂隆重召开。本届年会得到了上海市环境科学学会会员和广大环保科技工作者的热情支持,共收到论文100余篇,充分展示了学会广大会员近2年来在环境科学研究和理论创新方面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5.
简述了通信电缆、光缆及材料环境试验研究概况,进行了线缆 土壤腐蚀数据积累及规律性研究,取得了大量数据和研究成果,将 成果应用到国民经济建设中,为线缆的护层结构设计、材料选择、生 产维护和制定标准规范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由于商品观念淡薄,政府行为不到位和产业化程度低,云南环保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仍很低。为促进环保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工程化,必须要建立成果推广基金和奖励基金,建立推广部门,建立专业的环境工程设计队伍。  相似文献   
7.
面向循环经济的企业环境成本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立足于当前的经济形势和环境现状,简单介绍了循环经济的产生背景及特点,重点研究了循环经济下的环境成本问题,在对以往研究成果总结回顾的基础上,提出了循环经济下这些理论的拓展思路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已取得很好效果,如何持续稳定达标排放是一个严肃课题。针对推行清洁生产来使其效果持久平稳方面作了翔实阐述。  相似文献   
9.
回顾了沈阳环境科学研究所 30余年的发展历程 ,并对未来做了充满信心的展望。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