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553篇
  免费   1420篇
  国内免费   1295篇
安全科学   4510篇
废物处理   268篇
环保管理   7652篇
综合类   20566篇
基础理论   1644篇
污染及防治   883篇
评价与监测   1184篇
社会与环境   1206篇
灾害及防治   355篇
  2024年   113篇
  2023年   438篇
  2022年   469篇
  2021年   678篇
  2020年   548篇
  2019年   692篇
  2018年   422篇
  2017年   583篇
  2016年   898篇
  2015年   1168篇
  2014年   2635篇
  2013年   1896篇
  2012年   2195篇
  2011年   2035篇
  2010年   1581篇
  2009年   1782篇
  2008年   2091篇
  2007年   1968篇
  2006年   1581篇
  2005年   1662篇
  2004年   1550篇
  2003年   1765篇
  2002年   1382篇
  2001年   1180篇
  2000年   1050篇
  1999年   783篇
  1998年   810篇
  1997年   746篇
  1996年   677篇
  1995年   663篇
  1994年   482篇
  1993年   339篇
  1992年   342篇
  1991年   298篇
  1990年   328篇
  1989年   42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能源低碳转型已成为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危机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已有的研究大多是基于能源供给或者需求安全等相对单一的维度对能源低碳转型的风险与挑战展开分析,这将导致转型风险识别不够全面。鉴于此,本文在梳理能源安全观内涵演进的基础上,构建了涵盖供需安全、技术安全、信息安全、市场安全和人才安全的新型能源安全观“五维”分析框架,系统阐述我国能源低碳转型面临的风险,进而提出应对策略,包括保障能源供给,强化供需安全;发挥煤电优势,提升技术安全;维护数据系统,保障信息安全;完善市场机制,维护市场安全;加大人才建设,重视人才安全。本文认为,以新型能源安全观引领能源低碳转型,对于推动我国“双碳”目标实现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农户农村垃圾治理投资响应机理及决策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垃圾治理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满足农民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途径之一.农户对农村垃圾治理投资的响应及程度将直接影响农村垃圾治理成效.基于989份农户调查数据,将个体内在感知层面的环境责任感、政策认知和外在关系层面的制度信任纳入统一分析框架,探究农户农村垃圾治理投资意愿及水平的影响机理,并利用双栏模型(DHM)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农户对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投资意愿水平为7.62~16.42元/月·户,对农村生产垃圾治理的投资意愿水平为134.62~435.08元/hm2·季;(2)环境责任感和政策认知正向影响农户农村垃圾治理投资意愿及生活垃圾治理投资水平,政策认知还对农户农村生产垃圾治理投资水平有显著促进作用;(3)制度信任直接影响农户垃圾治理投资意愿,同时还正向调节农户政策认知和农村垃圾治理投资意愿及水平,并在环境责任感和垃圾治理投资意愿之间起到负向调节作用.建议在完善农村垃圾治理政策的同时,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农户对相关环境政策的了解度,增强农户环境责任感,从而激发农户对农村垃圾治理投资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3.
采用"自上而下"的能源清单法,研究了长株潭城市群2017年人为热排放量及其时空分布特征;同时,利用中尺度天气预报模式(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WRF)及其耦合的UCM对夏冬两季分别进行数值模拟试验,定量分析了不同类型建成区人为热排放增温效应的季节性差异.结果表明:(1)长株潭2017年人为热排放总量为3.49x1017J/a,平均人为热排放强度为14.22 W/m2,工业、建筑、交通和人体新城代谢对人为热的贡献率分别为48.15%、40%、11.3%和0.55%.(2)人为热的引入使得城市群主城区夏季和冬季的平均温度分别升高了约0.7℃和1.5℃;冬季增温效果是夏季的2倍.(3)不同密度分区人为热排放导致的增温效果不同,总的来说,工业/商业区>高密度住宅区>低密度住宅区.  相似文献   
4.
采用电子顺磁共振波谱法(EPR)对“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期间(2018~2020年)以及实施前后(2017年和2021年)西安大气PM2.5中EPFRs的浓度特征、种类特征及可能来源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该计划实施后西安大气PM2.5中EPFRs平均浓度(5.03×1014spins/m3)比实施前(7.18×1014spins/m3)下降了29.9%,表明“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对EPFRs的控制是有效的.冬季浓度(8.61×1014spins/m3)是夏季(3.10×1014spins/m3)的2.8倍,其主要类型为以碳为中心附近受含氧官能团影响的自由基.相关性及平行因子分析显示,燃煤源(35.3%)、交通燃烧源(30.0%)和扬尘源(27.8%)可能是西安大气PM2.5中EPFEs的主要来源.冬季交通燃烧源占比最...  相似文献   
5.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引起了全球性大流行,其病原体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在不同环境介质中被广泛检测出,环境作为SARS-CoV-2的潜在传播媒介持续受到关注.综述了SARS-CoV-2的传播途径、环境检出情况、环境生存力及其影响因素、环境流行病学和消毒控制技术等方面的相关研究.SARS-CoV-2能够稳定存活于特定环境介质一定时间,根据不同环境选用针对性的消毒控制方法能有效提高疫情防控能力.SARS-CoV-2以多种方式污染环境,离开宿主后能在环境中存活数小时至数天,其生存力受温度、相对湿度、环境介质物理性质、光照、空气污染物、消毒残留物等多方面的影响.环境水体中SARS-CoV-2核酸与疫情暴发存在一定相关性,现有消毒技术通过不同机制对SARS-CoV-2产生不同强度的杀灭效果.因此,加强SARS-CoV-2在环境介质中的转归研究,摸清环境传播的影响因素,能更好地切断SARSCoV-2的潜在传播途径;此外加强...  相似文献   
6.
为提出生活垃圾焚烧飞灰无害化处理后浸出液中危害成分最高容许浓度的参考标准,对有代表性的生活垃圾焚烧飞灰无害化产品浸出液中的危害成分质量浓度进行了检测,并根据GB 16889—2008《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及GB 8797—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规定的主要危险成分最高容许质量浓度配制不同溶液,通过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试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及小鼠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对生活垃圾焚烧飞灰无害化产品浸出液中危害成分可能达到最高容许质量浓度时的毒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生活垃圾焚烧飞灰无害化产品浸出液中总铬质量浓度为0.032 mg/L,六价铬质量浓度为0.027 mg/L,钡质量浓度为0.64 mg/L,而铜、铅、镉等其他危险成分均未检出,危险成分质量浓度远低于GB 5085.3—2007《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GB 16889—2008《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及GB8797—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根据相关标准配置的溶液各组毒理试验结果均为阴性。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经无害化处理后浸出液毒性降低。为规范飞灰的资源化利用,提出生活垃圾焚烧飞灰无害化处理后浸出液中危险成分最高容许质量浓度可参考GB 16889—2008《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或GB 8797—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执行。  相似文献   
7.
环境样品中苯二氮革类镇静催眠药物的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浩俊  杨滨  叶璞  赵建亮  黄月明 《环境化学》2020,39(8):2296-2306
  相似文献   
8.
9.
2016—2017年对射阳湖开展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水质指标逐月监测。结果表明,射阳湖共鉴定出浮游动物61种,其中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分别为25种、24种、7种和5种。浮游动物种类数呈现春夏季多于秋冬季的变化趋势。浮游动物优势种数量较多、分布广,群落结构相对复杂且稳定。运用Shannon-Wiener指数、均匀度指数和B/T指数对射阳湖水质作评价,结果表明,该湖处于轻度—中度污染状态,生物学指标评价法与常规水质评价结果一致。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与水质指标相关性分析表明,水温、透明度、Chl-a和DO是影响射阳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水质指标。  相似文献   
10.
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提出,开启了人类可持续发展领域最宏大的政策实验,也为开展国际视野的比较公共政策研究提供了难得机遇。执行SDGs及国家可持续发展政策需要处理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关系,而政策试点是协调这一关系的重要政策工具。已有文献对经济政策试点做了较充分的研究,然而对旨在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政策试点,现有研究尚缺乏成型理论。在复杂央地关系格局下,对于需持续投入成本且成果难以界定的可持续发展政策试点,其具有怎样的不同于经济政策试点的机制?此外,众多西方学者将美国作为政策试点研究的制度基础并视其为“民主实验室”。然而,政策试点在以中国为代表的不同体制国家中同样存在,并以多样的机制发挥作用。那么,不同国家体制内的可持续发展政策试点又有哪些异同?政策试点影响下中国既有的央地关系发生了怎样的重构?对此,本文基于最典型案例原则,选取中国与美国响应SDGs分别开展的政策试点进行比较研究。笔者识别了不同体制下试点机制的异同,指出中国基于“竞争申请制”开展的可持续发展政策试点强化了中央部委与地方政府间关系,形成了地方官员的可持续发展激励,保障了政策试点的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