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最近,在安卡拉召开了一次大型国际减灾研讨会,来自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位专家参加了会议,我国也派出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会上我国代表介绍了中国减灾工作的情况。近几十年来,我国非常重视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减灾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为了防止水土流失,我国大规模地开展植树造林活动,目前我国林木覆盖面积已由1949年的5%提高到12%;为了保证灾区重建家园,  相似文献   

2.
中国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了了解我国的灾情总况,研究多国自然灾害的总体特点和规律,提出了我国宏观减灾对策,为此,研究组做了量研究工作,本文从九个方面概述了中国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的进展状况。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本文在国内率先系统地分析研究了国外气象灾害防灾减灾,借鉴国外经验,结合国情,提出我国应如何搞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相似文献   

4.
西部属于我国重灾区,而且,人为灾害相当严重。文章在对西部人为灾害剖析的基础上,建议国家、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制定西部开发计划、招商投资和工程建设中,要把交通、火灾、水源、矿山、工业等方面的安全减灾防灾工种纳入到开发、建设、管理的体系之中;特别强调,在大西北开发与建设中,要大力倡导和弘扬安全文化、预防文化(减灾文化)、环保文化,提高全民族的安全减灾环保科技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5.
一、全球安全减灾的进度及新趋势 最近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秘书处主任奥拉维·埃罗撰文展望国际减灾十年。他认为到1993年已走过了国际减灾十年的1/3路程,遭灾国家的数量以及受灾程度都在增加,并影响到全球90%的人口。国际减灾十年似乎越来越频繁地在许多大会、学术会议和专题讨论会上作为中心议题。应该看到国际减灾十年对联合国机构、有关团体及私人组织为减轻灾害提供了机会,国际减灾十年仅仅是一个活动框架及意图,它要获得成功,必须靠各国及国际间相互合作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按灾害管理培训计划召开过5次地区性的专题讨论会和若干次总部的培训班,并在24个易受灾害和意外事故威胁的国家举行特别培训活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参  相似文献   

6.
长江中游防洪减灾系统可持续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也是我国洪涝灾害最严重地区之一,根据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要求,提出两个问题,一是长江中下游平原区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如何使区内社会经济发展与洪涝灾害相协调,这属于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二是防洪减灾系统能否持久地发挥作用,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即防洪减灾系统可持续性评价问题,首先讨论了防洪减灾系统可持续性评价的基本涵义,提出了可持续性评价的5个准则,即功能持久性,风险最低性,经济可行性,环境可承受性及社会可接受性,其次,以长江中游平原分蓄洪工程为例,提出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最后,选择有效蓄洪量,蓄洪面积,围堤长度,耕地面积,区内人口,区内安全台面积等为指标,建立了分蓄洪工程可持续性评价模型-均衡规划模型,并进行了实例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7.
减灾系统工程是在“以防为主,防救结合,条块结合,综合减灾”方针的基础上,发挥全社会减灾能力的工作模式,因此,可以用如下概念框图示意:  相似文献   

8.
海(咸)水入侵是现代社会中典型的资源-环境-灾害问题,准确掌握咸水入侵动态变化的规律和信息,是进行预测、预报、减灾、防灾的科学基础和工作依据。据此,本文为咸水入侵的实时监测、分析、预测以及减灾方案决策与评估等提供了一个完善系统,并且提出了咸水入侵防治途径及综合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9.
农业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本文客观地分析了我国面临的严峻形势、90年代农业生产的任务面临的主要挑战:(1)如何保持耕地面积的稳定;(2)提高耕地质量;(3)提高减灾能力;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对领导决策者、研究者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研究公众对社会减灾能力及灾害风险的认识,有助于从公众视角揭示风险潜在因素,不仅是进行风险沟通的必备环节,还可以为开展有效的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减灾意识提供决策依据。通过社会调查(221份样本)和统计分析方法,比较了江西九江、宜春公众对于社会减灾能力的信任及水灾风险感知。结果表明,公众对于社会减灾能力基本持信任态度,信任度高低排序为:灾害监测预报>政府应急>防灾工程>预警传播,其中宜春公众的信任度较高;公众对于水灾的风险感知较弱,尤其是宜春公众认为水灾发生、受灾的可能性很小;公众的信任与对区域减灾能力的了解无关,主要是受到受灾经历(受灾次数、灾情损失、灾后救援)的影响,即区域本底灾害风险的高低导致公众认知的差异,风险较高区域(九江)的公众具有更为明确的降低风险的行为倾向及意愿。  相似文献   

11.
中国西部开发战略作为迈向21世纪的壮举,已引发各界的关注。但如何在西部大开发中实施防灾减灾战略,即如何利用科技减灾为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作贡献则成为全部问题的焦点。本文指出,应崇尚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及战略观念,靠科学评估,靠灾害风险分析,靠适度的生态环境政策,确保21世纪西部开发的规划、设计、建设各个环节中充分考虑防灾减灾这一关系西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12.
大气层是全球环境各组成部分中最活跃的一个部分。全球及区域气候变异以及各种时空尺度的气象灾害如暴雨、台风、干旱、洪涝等,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人类活动可能导致的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广泛性、长远性和深刻性的影响。因此讨论可持续发展问题,须对提高社会防御气象灾害和适应、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问题予以特别的注意。  相似文献   

13.
转基因农业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在分析了转基因农业的优点后 ,指出其发展的广阔前景。并集中论述了目前高速发展的转基因农业所存在的问题 ,指出如果对转基因技术不采取谨慎的政策来加以发展 ,将会给世界带来灭顶之灾。为了避免这种悲剧 ,作者提出了转基因农业要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湖北省农田承灾力综合评价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由于目前的灾害预测,预报水平还很低,人们只有深入了解各承灾体的灾能力,对承灾体作出科学的分析和评价,才能有效地做到防灾,减灾。由于各地的经济条件及自然条件不同,农田承灾力也不大一样。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及若干战略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具有十分特殊的基本国情,如何根据中国的国情以及特定的历史与现实条件,选择适宜的组织机制,实施正确的长期发展战略,加速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这是一个十分紧迫而又令人关注的重大课题。本文主要从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分析中国现代化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应采取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6.
我国洪灾发展特点及成灾机制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洪涝灾害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无论是它发生的普遍性和破坏性,还是它发生的经常性,都居各种自然灾害之首,本文利用大量数据对我国洪灾发展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与历史相比,近年来我国洪涝灾害呈“频发,灾重”的趋势。对洪水的成灾机制进行了介绍,并将诱发洪涝灾害的原因分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17.
西部大开发与现代集约持续农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在分析西部大开发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发展现代集约持续农业的必然性,并对我国现代集约持续农业的目标、内容、重点领域及发展现代集约持续农业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我国国土资源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简要论述了国土资源安全的基本内涵及其在国家经济安全中的重要地位,分析了我国国土资源安全面临的种种挑战,提出了保障国土资源安全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9.
陕西省自然灾害分区与环境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依托遥感获取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为依据,结合陕西省96个站点近45年的气象和地质资料,选择干旱、雨涝、沙漠化、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冰雹等指标.应用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将陕西省划分为极重灾害区、重灾害区、中灾害区和少灾害区等4个灾害等级区域,分析了其区域差异特征。结合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状况进行了自然灾害的综合灾势分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  相似文献   

20.
长江上游干旱灾害分析及防灾减灾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长江上游历年干旱灾害发生的频率、危害程度和演变趋势。长江上游受太平洋高压和地形的影响,造成四川盆地西部和黔西北的春旱、盆东伏旱,盆中黔东北旱伏连旱,以及金沙江与大渡河的干热旱型。干旱的危害程度既受天气背景的影响,又与人类活动方式密切相关,异常的天气过程只有在人口密集,生产发达的地区才能形成显著的灾害,从近三百年的水文气象条件看,洪水发生略有加强,而干旱则略有减弱。但是近代工农业高速发展,人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