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为探究快速发展地区的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规律,解译大连金州区2005年、2010年、2015年三期Landsat TM影像,构造综合生态风险指数模型,以街道作为生态风险评价单元,基于GIS和地统计学方法,将土地利用结构转化为生态风险变量,通过土地利用类型的时空转移探究生态风险演变,揭示金州区"十五"到"十二五"以来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风险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2005—2015年金州区土地利用发生变化的面积达1164.9km2,占总面积的85.45%,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耕地、林地等面积减少,综合生态风险指数由2005年的0.1073增加到2015年的0.1506,增加了28.75%;高风险区集中在南部和西部地区,较低风险区集中在中部和东北部的山地地区,生态风险变化大致呈现递阶结构,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增加,这与人口与经济的集聚等因素相关。研究结果揭示了城市化快速发展下,金州区土地利用人为干扰的空间差异。该结论可为金州未来建立生态型新城新区以及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污泥好氧发酵及其土地利用是城市污泥无害化及资源化处置的主要方式。污泥发酵产物含有大量养分及有机质,对改善土壤状况、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植物生长等具有重要作用;但污泥发酵产物在土地利用过程中也存在着重金属及有机污染物累积、植物盐害等潜在的环境风险。系统总结了污泥好氧发酵方法、污泥发酵产物农用、园林绿化、土地改良及环境风险,认为未来应加强研究污泥发酵产物土地利用跟踪监测及生态环境风险评估、加快污泥发酵产物土地利用相关标准制定,为污泥安全环保有效资源化处置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新疆准东煤田大气降尘中Hg含量分析与污染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新疆准东煤田五彩湾露天煤矿为研究区,通过测定研究区内8个采样点(点1为背景点)大气降尘中Hg元素的含量,利用地质累积指数法及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研究区内的大气降尘进行重金属汞污染等级和潜在生态风险等级评价,结果表明:1与背景点相比,位于煤矿区上风向的采样点基本不受煤矿区开采过程中Hg的影响,下风向的采样点均受到煤矿区开采过程中Hg的影响,总体来看,研究区内大气降尘已受到Hg的污染;2研究区所有大气采样点均存在不同程度的Hg的潜在生态风险,其中,大气降尘中Hg含量相对较高的点8和点9的潜在生态风险等级为强,风险所占比率为25%。说明受矿区煤矿开采影响,Hg的潜在生态风险在下风向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典型矿粮复合区的土壤中主要重金属含量,并进行了相关评价。结果表明:由单因子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可得,研究区域较为清洁,但存在局部的铜和镉污染,其中镉污染相对较为严重。地累积指数法显示,所有金属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累积,其中镉的累积最为严重,且分布极其不均。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显示,镉存在不同程度的潜在生态风险,主要存在中生态危害。  相似文献   

5.
在蓬勃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一方面,城市交通需求迅速增长,交通运输供给能力不足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在城市化进程中突出的景观标志--土地利用的变化包含着城市极其丰富的信息量,城市交通网络设计必然要求将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网络设计整合考虑.概述了土地利用与交通网络设计的关系,构建了一个基于GIS的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网络设计一体化模型 (LTGIS) ,同时对模型中的系统设计进行了论述,表明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网络设计是密切相关的.基于GIS的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网络设计一体化模型(LTGIS)的提出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6.
快速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城市土地利用发生了较大变化,对城市地表径流、城市雨涝灾害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利用遥感和GIS手段,对厦门市1990~2017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整体分析,发现存在厦门市建设用地大幅增长,耕地及生态用地减少现象;再结合SCS-CN模型,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地表径流的影响,发现建设用地地表产流较大,雨涝风险高,而生态用地具有一定雨水调蓄能力,产流较少;最后就雨涝防控,提出城乡用地格局控制径流、城市基础设施疏散径流以及完善雨涝管理体制3方面规划启示,以期控制城市地表径流,降低城市雨涝灾害风险,为日后城市内涝防控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倡议、粤港澳大湾区、雄安新区是未来的"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词,也将成为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机会,更是关系到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本研究从城市视角出发,通过对我国城市人口、经济、污染分布的不平衡和分异性分析,利用已有的经验研究结论,找到识别国家战略区域生态环境分区管治核心问题的依据和判断标准,最终依据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倡议沿线省市、粤港澳大湾区、雄安新区的主要环境问题,提出生态环境分区管治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结合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生态风险宏观性、综合性、复杂性的特点,论文以生态风险景观评价方法及3S技术等为研究手段,综合考虑重点产业发展战略人为风险源及自然风险源,以生态风险受体和终点选择、风险源分析、暴露危害分析、生态风险综合评价及生态风险分区为评价步骤,揭示了重点产业发展战略潜在生态风险空间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黄河中上游重点产业战略实施区可划分为三类生态风险监控区,生态风险重点监控区自然风险源分布集中,重点产业人为风险源和自然风险源交织在一起,极易发生生态风险放大效应,生态风险次重点监控区自然生态风险源分布较单一,局部重点产业人为风险源强度增强,将增加区域生态风险水平,生态风险监控区自然生态风险源分布范围较小,潜在生态风险水平相对较低。论文探索了战略环评生态风险评价方法和评价思路,为国内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生态风险评价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9.
论焦化行业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及应急预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焦化行业的原辅材料及产品的理化性质、生产过程中潜在的环境风险进行了识别,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焦化行业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及应急预案。  相似文献   

10.
重庆市土地利用多功能的空间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土地利用功能类型划分的基础上,构建了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对2000—2015年重庆市各区县土地利用多功能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1)2005—2015年重庆市各区县土地利用总功能值一直在增加,呈主城向城市发展新区到渝东北、渝东南递减的空间差异。(2)重庆市各区县经济功能迅速提升,呈现主城区最强而其他区域较弱的空间分异。生态功能大部分提升,其功能值差异明显,功能实现率呈主城区较低,渝东北和渝东南较高的空间分异。社会功能提高较快,动态度大部分快速提升,呈主城和城市发展新区较高,渝东北、渝东南较低的空间分异。(3)在土地利用子功能指标中,农业生产功能值减弱,几乎全区县的经济发展、交通、就业支持、社会保障和居住家园功能均增强,空间差异缩小,资源供给和环境净化功能则呈主城区功能值较低,渝东北、渝东南值较高的空间分异。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成都市区公园降尘中汞、砷金属元素含量及其风险,选择均匀分布于五城区的20个市区公园进行降尘采集.采用原子荧光光谱法进行定量分析,并运用地累积指数法、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及美国EPA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金属汞、砷进行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成都市区公园降尘中汞、砷含量均值为0.273 mg/kg和9.163 mg/kg,高...  相似文献   

12.
国家级新区具有产城融合发展的示范作用,这种示范作用是否达到政策预期是值得探讨的。研究基于产城相互作用机制,构建了产城融合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对舟山群岛新区和西海岸新区两个地区2014—2018年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的发展水平,以及两者之间的协调度进行了测度和分析。结果发现:①两新区初期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不平衡状况,但整体趋于良性发展。②后期两区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产城融合,不过发展空间仍然较大。③两新区由于发展条件不一,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鉴于此,国家级新区在推进城市产城融合时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及时根据新区的发展现状采取相应的发展调控策略。  相似文献   

13.
生态风险评价是污泥环境风险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美国污泥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的研究,阐述了污泥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过程中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定量研究方法,并对存在的困难进行了探讨。文章建议我国应借鉴国外污泥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的研究方法,尽快建立适合我国污泥处置的生态风险评价标准方法和指南,以发挥其在环境保护和管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时空差异与收敛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超效率SBM模型,分析了长江经济带105个地级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空间分布差异。借助Malmquist指数,揭示了2001—2014年不同规模城市土地利用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时间演变趋势,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土地利用效率的收敛性检验。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总体水平较低,空间分布具有区域差异性;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存在典型的规模等级递增效应,城市规模越大的土地利用效率越高;不同规模的城市土地利用TFP均呈现下降趋势,但影响因素差异较大;收敛性检验表明,不同规模城市的土地利用TFP均存在收敛,且最终收敛于各自稳态水平,不同规模城市之间土地利用效率差异短时间不会自动消失。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京津冀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展开测度并分析其时空格局演变特征,探析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通过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以京津冀城市群13个城市的市辖区为单元,建立土地利用效率以及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使用超效率SBM-Undesirable模型、Tobit模型展开测算和分析,使用Malmquist指数研究土地利用效率时空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①2002-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整体处于高水平利用,但是土地利用效率呈下降趋势。北京市土地利用效率增长明显,但受到“虹吸效应”影响,周边城市呈现不同程度的土地利用效率下降,冀中南地区大部分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保持增长。②研究区内,低效率城市在投入方面存在较大冗余问题,其中固定资本存量和能源消费总量的冗余问题最为突出,造成资源浪费。③城市经济增长、城市医疗水平、城市教育水平、城市经济地位对土地利用效率具有正向作用;城市交通道路、人口密度则具有负向作用。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应着眼高新技术产业布局,优化城市国土空间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6.
新兴城区是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由城郊区向主城区转型的一种城市空间类型,是特大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载体。以武汉市洪山区为研究对象,利用景观生态学方法分析了该区2000—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武汉市洪山区土地利用变化速率较快。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来看,洪山区建设用地是景观转入主体,城区基底面积增加、空间承载力增强。从土地利用空间变化来看,洪山区建设用地供给系统稳定,水域和农业用地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空间范围缩小。洪山区城区边缘特征逐渐消失,中心城区的城市特性进一步增显,研究结论可为武汉市土地规划和城市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7.
了解和掌握影响流域非点源污染的关键因素及影响途径,是科学识别和估算非点源污染负荷,合理制定和实施流域非点源污染控制措施的基础。非点源污染主要来源于流域内土壤中富集的氮、磷物质或者地表残留物,上述污染源产生过程主要与流域地质地貌(地形)、水文、气候、土壤、土地利用、农田管理及其它人类活动等密切相关。为此,就水文水资源特征、气候因素中的降雨与温度、土壤主要物理和化学性质、地表覆被类型及覆盖度、土地利用及分布格局、农田管理制度及人类活动因素等对流域非点源污染的关键因素及水环境影响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识别和分析,明晰了各类因素的影响途径和过程机制。  相似文献   

18.
污泥农用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是解决城市污泥处理处置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从土壤理化性质、重金属污染风险以及有机污染风险3方面综述城市污泥农用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城市污泥利用为植物提供营养元素,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污泥施用年限的长短与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高低关系不明显,导致土壤重金属含量增加的主要因素是污泥施用量和污泥中重金属含量。在正常...  相似文献   

19.
以广西贵港柑桔产区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中As、Hg、Cd、Cr、Cu、Sc、Pb、Zn 8种重金属含量及污染特征,基于农用地土壤污染评价标准(GB15618-2018),利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了该产区重金属的综合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Cr、Ni、Cu、Zn、As、Hg、Pb 7种元素含量均值低于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Cd元素含量均值(1. 22mg/kg)高于风险筛选值(0. 3mg/kg)。Pb、Zn元素与Hg、Ni元素各自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规律,Cd元素含量有从中心向四周扩散的趋势。Cd元素处于较强的风险水平,很强与极强级别样本所占比例分别为17. 5%和45%。Hg元素中度、强风险级别占比分别为39. 5%、29. 5%,说明该研究区土壤中Cd、Hg元素污染较严重。综合潜在风险指数RI均值为342. 4,属于强生态风险,主要受Cd、Hg元素污染影响。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青岛市城市发展历程中的土地利用、经济、人口、城镇化等形势变化,发现青岛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复合型空气污染改善任务艰巨,胶州湾水质改善压力大等环境问题,结合未来城市发展形势及主要环境形势,提出吸取先进经验,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加强环境风险防控等对策措施,为环保部门参与综合决策和宏观调控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