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正>今年3月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三五"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未来的三大区域发展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并把资源环境可承载作为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的四个重要指征之一。9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至此,三大区域战略的发展规划全部落地,共同构成推动区域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纲领性文件。9月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区  相似文献   

2.
从智慧经济、智慧生活、智慧技术和智慧治理4个维度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智慧城市建设水平指标体系,运用综合测度模型、修正引力模型等分析粤港澳大湾区智慧城市建设网络空间结构。结果发现:(1)2010—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智慧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空间集聚明显,以香港、深圳、广州和佛山等为珠江东翼城市枢纽,中山、肇庆、江门和珠海等珠江西翼城市为重要节点。(2)粤港澳大湾区智慧城市建设联系强度逐渐增强,协同网络呈现出多核心、网络化、一体化的演变趋势。然而,受制于体制机制障碍,粤港澳大湾区智慧城市建设网络疏密程度不同。(3)粤港澳大湾区智慧城市建设水平的相互作用强度呈梯度分布特征。基于研究结果,粤港澳大湾区应依托现有的智慧城市联系网络,以核心城市为增长极,在合作统筹协调机制的建立、规划引导的强化、合作平台的搭建等内生作用和外生作用的共同影响下,分级分类稳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3.
加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加快改善空气质量、早日对标世界先进水平是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任务。本文总结了美国和加拿大的跨境大气污染防控合作体制机制建设方面的经验,基于粤港澳大湾区"一国两制三法域"特征下的区域大气污染协同防控需求和不足,从建立区域性权威管理机构和技术支撑机构,联合开展跨界科研、中长期政策制定和实施情况跟踪评估等方面提出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大气污染防控合作体制机制建设,进一步推进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改善的策略建议,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大气污染防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构筑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和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机理,构建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赋值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2011—2020年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行测度评价。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水平稳步上升,区域发展差异显著,呈现出大湾区东岸>大湾区北岸>大湾区西岸的空间分异特征;产业耦合协调发展类型2011—2015年以体育产业滞后为主,2016—2020年以旅游产业滞后为主;体育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增长趋势明显,但总体耦合协调度等级不高,基本上处于中轻度失调阶段和过渡阶段;城市群内部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不均衡,呈现出以香港、广州、深圳、澳门为核心,由内到外圈层逐渐递减的时空演化特征。基于上述研究,从区域政策协同、空间布局协同、产业分工协同、交流平台协同等方面提出系列建议,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体育旅游产业的高度融合和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5.
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环境协同发展能力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的核心要求,城市生态协同发展是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关键。城市生态协同发展主要体现为特定地方对全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贡献度,体现了特定地方对流域性生态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以上城市生态环境协同发展能力差异悬殊。协同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能耗和污染排放较少的城市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工业污染较少的城市。而生态协同发展能力较差的城市多集中在那些能耗和污染严重的地区。这些城市形成了三大一级城市群和八大二级城市子群的空间分异格局。该格局表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生态协同发展能力之间在现阶段并非存在着严格的对应关系。长江经济带生态协同发展需要切实体现一体化治理(流域性)、中央集中性治理(国家战略性)和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统筹性治理(复合地域生态系统)三大内在需求。从长江流域整个生态系统恢复与地方生态环境保护的分工协作入手,处理好中央与地方政府在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中的责权利关系,实现上下游之间、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在生态环境治理实践中的战略协同。  相似文献   

6.
与传统城镇化相比,新型城镇化具有"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特点。在生态文明、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推进的背景下,如何解决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成为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基于城乡耦合系统理论,提出通过城镇规模和空间优化、功能完善提升生态环境管治。针对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本文认为新型城镇体系下的生态环境管治应基于城镇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努力夯实生态环境的基础性地位,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约束的先导作用,并通过实施有效的城镇生态环境功能分区管治策略、提升生态环境空间管治效率、构建政企民共同参与的新型城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等措施来提升生态环境管治能力。  相似文献   

7.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本文经过全面梳理粤港、粤澳、港澳和粤港澳三方环保机制现状,尚不能满足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粤港澳生态文明合作提出的新需求。因此,本文在借鉴国际三大湾区、五大湖区和多瑙河流域生态环境共建经验的基础上,对完善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文明共建机制提出了推进成立高规格共建决策平台、协调统一的制度体系、共建科技支撑体系和共建基金等四个建议。  相似文献   

8.
绿色生态宜居城市是雄安新区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城市生态系统服务能力提升、生态安全保障,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国土空间管控是保障这一建设目标实现的重要基础。本文从雄安新区的生态功能定位、新区可持续发展,以及居民福祉提升的目标出发,考虑新区生态安全格局结构完整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内在需求,首先,分析了新区生态安全保障的内涵和要求,明确了雄安新区生态安全所依赖的特征空间尺度;然后,基于新区多尺度的生态安全保障要求,提出了包括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安全管控体系、白洋淀国家公园建设、生态补偿机制的面向生态安全保障的国土管控策略,并从生态安全监测、生态安全预警和生态安全管理三个方面,探讨了新区生态安全管控体系;最后,针对京津冀、大清河流域、雄安新区三个生态安全保障的特征尺度,从不同尺度相应关键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角度,提出了生态安全保障的对策建议,为新区生态城市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期导读     
《绿叶》2019,(5)
正打造绿色"一带一路"不仅是重大的理念与理论的创新,而且正在成为沿线国家的共识,成为"一带一路"发展的亮丽底色,贯穿于各个领域和建设的全过程。特别是在刚刚结束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生态环境部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主办了绿色之路分论坛,"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应运而生,并发布了绿色高效制冷行动倡议、绿色照明行动倡议和绿  相似文献   

10.
正2018年4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对《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批复向社会公布。《规划纲要》明确了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指导思想、功能定位、建设目标、重点任务和组织保障等各项内容,充分体现出"雄安质量"的战略要求和"全国样板"的高点定位,为雄安新区建设提供了清晰遵循。更为重要的是,《规划纲要》用了一章内容对如何打造雄安优美自然生态  相似文献   

11.
随着非道路移动机械保有量与使用量的不断增加,其排放造成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相关的防治策略研究亟待加强。本研究首先总结了中国与欧美对非道路移动机械类型的划分方式及标准;其次,对中国与欧美的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标准进行归纳;最后,对现行中国与欧美的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标准进行了全面对比分析,分析发现,国内标准与欧美标准之间仍存在显著差距,以期为国内制定科学的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标准提供参考,为污染物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2.
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立足全国发展大局确立的战略定位。本文在阐述国家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综述了近年来内蒙古在国家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和建设中取得的进展及效果,对生态服务功能基础进行全面分析总结,剖析了目前和未来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中面临的天然生态脆弱、部分生态系统退化、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大等问题,最后从发展方向、关键技术、政策体系、工程布局和监管能力五个角度提出了内蒙古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对策建议,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3.
水生态环境保护事关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本文阐释了我国从水污染防治向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三水”统筹转变的新时代水生态环境保护内涵,从国内视角梳理我国水污染防治实践取得的成效,识别美丽中国水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制约性问题,首次在全国层面与欧美发达国家的水环境质量、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保障情况进行国际对标分析,提出以水生态系统保护目标为指引、以流域生态环境空间管控为基础、以“三水”统筹系统治理为路径、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水生态环境保护战略建议。  相似文献   

14.
生态环境大数据是为生态环保决策管理提供服务的大数据集、大数据技术和大数据应用的总称。生态环境大数据除了具有大数据的"6V"特征,还具有高维、高复杂性、高不确定性的"三高"特性。本文从生态环境大数据的定义和特征出发,阐述了国内外生态环境大数据的"萌芽-探索-应用-战略"的发展历程及其在科学研究、商业应用和政府决策等领域的主要应用,总结了基于第四研究范式的生态信息学理论基础和依托于信息技术和数据挖掘的技术方法,分析了当前形势下我国生态环境大数据应用面临的三大挑战,提出了未来生态环境大数据五大热点方向,生态环境大数据必将在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洞庭湖区是中国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湿地分布区,又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其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分析洞庭湖区湿地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建立了湿地生态脆弱性评价的相关指标体系,对洞庭湖区17个县市进行了湿地生态脆弱度的量化评价,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洞庭湖区湿地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6.
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是解决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问题、促进流域水生态环境资源资产增值、实施流域综合治理的长效政策手段。在借鉴全国跨界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建立长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是长江经济带实施生态优先战略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长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提出了长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总体思路和框架,建议长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重点处理好八大关系,本文可为长江流域可持续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农业污染严重制约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我国农业污染的成因、特点与发展趋势,提出了农业污染系统控制的总体战略与"一个结合,两个分离,三个利用与四个循环"的减排新思路,这对国家"十二五"农业污染源减排监督管理的技术支撑与政策引导具有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explores plans for further military development of Otterburn Training Area in the Northumberland National Park (NNP). The paper's core argument is that the current debate over the proposed developments in Northumberland, including the potential for a public inquiry, offer an inappropriate framework for determination between the national responsibilities of defence and conservation, and suggests that a national and strategic review is required to identify the balance to be struck .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逐步完善。在生态系统与重要自然资源保护方面,形成了由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自然文化遗产、湿地公园、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特别保护海岛等组成的保护地体系。在生态空间保护方面,率先在国际上提出和实施生态保护红线,构建了以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为主体的生态保护红线技术体系,成为我国新世纪一项重大生态保护工程,并开展了生态功能区划、主体功能区划。在保护机制上,于2015年启动了国家公园体制,并开展试点示范。本文从以上三个方面概要分析了我国自然保护地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