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张士霞 《环境保护》2020,48(5):52-55
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全体人民共同行动,自觉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本文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从推进全民绿色行动的必要性入手,分析了当前全民绿色行动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对下一步深入推进全民绿色行动提出了完善全民绿色行动制度设计,精准有效推进全民绿色行动,运用创新思维开展生态环境宣教工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文章探讨了提高全民环境意识是生态市建设必然需要,并提出了提高全民环境意识的基础方法和具体保证措施.  相似文献   

3.
齐增恒 《环境》2007,(4):42-44
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是造福人民的一项伟大事业. 多年来,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蓬勃开展,对提高全民绿化意识,加快绿化国土和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环境保护》2013,(23):13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的新目标,加强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全民关注、全民期盼的目标和方向。  相似文献   

5.
从几个方面重点介绍了循环经济的国际发展趋势;把发展循环经济纳入法制化轨道;形成政府倡导、全民参与的意识和环境;大力促进循环经济产业化;鼓励技术创新,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环境日益恶化的大背景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成为至关重要的课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全体公民的参与。对中国而言,全民环境意识和全民环境贡献行动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相当差距。因此,全民环境意识培养与全民环境贡献行动推进是建设可持续城市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从实践角度探讨全民环境意识培养和全民环境贡献行动推进的方略问题。  相似文献   

7.
文章阐述了生态城市建设的起源,大庆市创建生态市的历程。大庆市通过采取编制生态市规划、实施“治水、净气、复草、植树、降噪”五大工程、广泛动员全民参与等措施,于2015年1月成功建设成为黑龙江省首家省级生态市。针对生态市创建工作中的不足,大庆市将在未来做好建立健全推进机制、构建全民参与格局、拓展多元融资渠道三方面工作。对未来生态市建设的必然性进行思考,认为生态市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必将成为城市未来建设和发展的主流。  相似文献   

8.
通过揭示河南省部分民间体育社团发展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在理论上为深入研究河南省民间体育社团建设提供新的理论思路;在实践上为加快河南省民间体育社团建设,深化大众体育管理体制改革与转变政府职能,促进多元化全民健身体系的完善提供一种新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针对论低碳经济时代的全民健身运动问题,文中对低碳经济是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发展大事,是地球人都要关心的重要问题,没有低碳经济,地球的生态环境就会在科技发展的情况下得到破坏,最终人类就没有了生存的空间;然后文中探讨了低碳经济与全民健身的关系,主要介绍了低碳经济与全民健身的发展、低碳经济的发展与全民健身热潮的重要性和转变人们的思维与树立低碳健身理念,只有在今天,虽然已经存在生态环境的破坏,但我们仍要坚持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健身体魄。  相似文献   

10.
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给环境保护事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国家为应对金融危机做出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战略决策,生态环境和环保监管能力建设加大投入;无锡市正在认真贯彻落实温家宝总理提出的无锡建设生态城的重要指示,环境保护和太湖治理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全民环境保护意识进一步增强,这些为环保部门履行职责奠定了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环境执法监察工作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一是污染反弹的压力,大规模集中投资建设,使短期经济发展与环境监管的矛盾更显突出;  相似文献   

11.
郭曼曼  路旭  马青 《自然资源学报》2022,37(11):2884-2897
为响应生态文明建设对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综合增长的需求,丰富国土空间研究的自然生态视角,以辽宁省庄河市为例,研究小流域地区生态价值核算及经济补偿问题。在坚持生态完整和划清事权原则下,通过叠加小流域区和行政区边界,构建“县域—小流域—次小流域—微流域+村域”分层级分单元的空间体系。在生态完整的小流域及次小流域单元尺度上,通过生态—经济相对优先模型计算单元间的生态补偿关系;在“微流域+村域”的基础单元尺度上,以国土空间保护与开发评价为基础,通过分单元分类管控的方式,确保生态补偿的实施和落地。通过构建生态—经济价值评估体系,探索适用于山地丘陵地区的国土空间保护与开发平衡发展的方式。  相似文献   

12.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逐渐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为保持晟泰村所有土地均处于可用状态,并长期保持其生产力和生态稳定性,对晟泰村进行农村土地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研究。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生态村建设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及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作用。从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三个方面讨论其实际成效。  相似文献   

14.
吴昊 《环境科技》2005,18(Z1):70-72
河流生态系统是与人类密切相关的生态系统,它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此介绍了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并以河流生态系统为例,将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分为系统本身特性指标和社会发展与人类健康指标两大类.着重阐述了系统本身特性中的生态指标,列举了以着生藻类、底栖无脊椎动物和鱼类为指示生物的评价方法.最后指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难点.  相似文献   

15.
基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UN-SDGs),融入生态系统服务,建立了面向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村落和农牧户尺度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定量分析了西藏典型易地扶贫搬迁迁入村——白朗村及村内农牧户在搬迁前后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状况变化。结果表明:在村落尺度,易地扶贫搬迁实施后迁入村在消除贫困(SDG 1)、能源可持续(SDG 7)和可持续住区(SDG 11)三项目标下的可持续发展指标数值较搬迁前显著增加,但可持续发展指数总分降低2.91%;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直接影响的农牧户收入、用水和交通等可持续发展指标的可持续发展指数贡献率从49.4%增加至54.23%,但政策间接影响的生态系统相关的指标,其可持续发展指数贡献率由50.6%降低至45.77%;在农牧户尺度,易地扶贫搬迁显著促进了搬迁农牧户消除贫困(SDG 1)和体面工作(SDG 8)目标的实现,且在村落资源总量有限、大量人口迁入的情况下原住农牧户各项可持续发展指标依然稳定增长。研究为白朗村搬迁后的管理和投入工作提供方向,并为未来其他地区搬迁工作中的土地利用规划制定和迁入人口数量的确定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6.
湖泊生态安全及其评估方法框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针对目前我国湖泊存在的主要生态安全问题,同时考虑流域人类活动对湖泊的影响,阐述了对湖泊生态系统及湖泊生态安全的深层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4+1”湖泊生态安全评估方法框架. 该方法框架包括湖泊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流域社会经济活动对湖泊生态影响评估、湖泊生态服务功能评估和湖泊生态灾变评估,以及在这4项评估的基础上建立的湖泊生态安全综合评估. “4+1”湖泊生态安全评估方法框架既可作为对湖泊生态安全进行整体综合评估的方法,又反映了湖泊水生态健康、流域人类活动对湖泊的影响、湖泊生态服务功能以及湖泊生态灾变4个过程对湖泊生态安全的影响关系,识别影响湖泊生态安全的限制性因子. 湖泊生态安全评估启示我国湖泊管理应由水质管理向流域生态系统管理转变,其实质是解决好“人湖”关系,实现“人湖”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薛文平  崔杰  阎振元  尤飞  刘琳 《环境工程》2012,(Z2):358-361,367
对大连土壤侵蚀敏感性和蛇岛老铁山区综合敏感性进行了评价。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结果表明:大连市中部地区和西北部小部分地区属于微度敏感;西部及东部地区属轻度敏感;北部与东北部大部分地区属于强度敏感。蛇岛老铁山自然生态系统老铁山区敏感性综合评价指数为5.5,九头山区敏感性综合评价指数为3.0,农田村落区敏感性综合评价指数为4.1。蛇岛老铁山自然生态系统老铁山区属重度敏感。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拟建的黄山至塔岭和小贺至桃林公路建设对沿线不同生态功能区以及土地利用类型改变的环境影响.从而提出了路域生态系统的设计原则.并对路基边坡、路堑边坡、中央分隔带、互通立交、村镇路段、局部林区边缘、垂直绿化和动物通道的生态工程提出了针对性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9.
魏钰  雷光春 《自然资源学报》2019,34(9):1820-1832
自然保护事业已经进入人与自然和谐的综合保护阶段,突破传统生物群落保护的要素式思维,从生态特征、生态系统健康和自组织能力等视角系统实施生态系统完整性保护,已基本成为共识。中国经历了长期部门化割裂管理,在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过程中开始由分散走向统一,要求将山水林田湖草作为生命共同体进行生态系统完整性保护。基于集合种群等空间生态学理论,提出国家公园生态系统完整性不仅意味着内部自然空间的完整,更需着眼国家生态安全的大局和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战略布局。国家公园只有成为生态地理区的节点并辐射周边区域,有效平衡行政区域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完整生态系统的长效保护。目前,国内既有研究在指导全域布局和平衡人地关系方面仍考虑不足,试点过程中还存在管理型技术方法欠缺、空间边界受限于行政边界、未能从全局着眼构建以国家公园为核心的生态系统完整性网络、未充分考虑差异化的人地关系等问题。未来需要着眼大局,有效平衡国家公园及其周边区域的关系、不同行政区域之间的关系、国家公园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实现生态系统完整性的长效保护。  相似文献   

20.
西藏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森林生态系统作为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随着环境污染和资源危机的加剧,具有可持续意义的森林生态服务价值受到人类的重视。论文采用产量-价格法、直接市场法、影子工程法、机会成本法等主要研究方法,核算了西藏森林生态系统价值,结果表明:西藏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中碳库、木材和生物多样性存量价值为44543.5×108元,其中生态价值是直接经济价值的2.24倍;在流量中,年流量价值1738.3×108元,其中年生态价值为1565.9×108元,是直接经济价值172.4×108元的9倍,社会价值只有9.5×108元。论文旨在强调森林的生态功能,为西藏的生态补偿、绿色GDP核算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