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灿铃 《绿叶》2010,(9):7-12
为摒弃部门本位主义.提高环境立法的质量和协调性,中国的环境立法应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基本法核心地位并使其法典化.进一步完善环境法制。同时.我们要积极参与并推动国际环境立法,加强中国在国际环境保护领域的话语权.确立主导地位。这是中国环境立法的客观要求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
常纪文 《绿叶》2008,(8):92-95
从应急成效来看,通过汶川抗震救灾可以看出,中国的环境应急立法,对于控制灾区的水环境污染和保障饮用水供应成效卓越。但是,汶川大地震是世界罕见的特大灾难,很多方面已经出乎立法者的预料,对于救灾赈灾和灾后重建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应予以重视,努力寻找体制、制度和机制的不足和缺陷,同时借鉴国外的立法经验,参考国内外成功的救灾实践,完善中国的应急环境法制。  相似文献   

3.
任世丹 《绿叶》2014,(7):51-56
新《环境保护法》在立法理念的生态化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完善方面都有长足进步,基本符合新时期环境、资源和生态保护领域基本法的要求,有诸多亮点。但是,从环境资源法的发展趋势——从"重在利用或重在资源、反污染"的环境法制转向"重在系统"的生态法制而言,存在"环境"的定义没有与时俱进、生态监管体制尚未厘清、自然环境及资源保护的规定仍不完善等不足。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青海省环境立法的历史、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青海省的实际,提出完善本省环境立法的构想,由于青海是一个资源大省,对环境保护的地方性立法同样不可或缺.青海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已经成为制约青海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环境与经济和谐发展的新青海,环境法制工作必须加强,青海省的生态环境对我国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通过对青海环境保护的地方立法现状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立法建议,分别从环保法体系执法与司法、法律监督、法律意识等层面对环保法制建设的不足之处进行探讨,并对将来的环境法制建设在以上几个层面的不足之处提出几点粗浅的建议,旨在为青海省的环境保护立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作者认为,执法是法制的一个重要环节,环境立法是环境法制的前提,而环境执法则是整个环境法制的中心环节。自一九七九年我国制定了《环境保护法(试行》)以后,相继颁布了《海洋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6.
绿色思想     
《绿叶》2011,(8):136
蔡守秋环境权是环境法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环境立法、执法和诉讼、环境管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和环境公益诉讼的基础。汪劲本次修法成功的关键是要将"有限修改"的基本命题化为"有效修改"的立法行动。王曦当前我国环境法制  相似文献   

7.
小虫 《环境教育》2007,(1):36-39
当前,人民群众的环境需求与环境形势日益严峻的矛盾越来趟突出,环境违法行为屡禁不止,环境违法手段越来越隐蔽,越来越多样化,使群众环境权益受到严重损害,甚至威胁国家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究其原因,一是环境监察工作的法制.机制.体制不健全.导致监管手段不硬.二是一些地方以局部利益为重.片面追求经济发展.保护污染企业.三是部分企业社会责任缺失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取利益。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新疆地区生态环境及其法制建设现状进行分析,发现新疆地区的法制现状不容乐观,环境立法与执法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鉴于此,结合区情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构想,以期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环境资源立法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而产生和发展的,与特定时期面临的环境资源问题和社会制度、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在世界背景下,深刻认识环境资源立法的发展历史,同时结合国情和文化传统,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国环境资源立法的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适应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提出了转变环境立法的指导思想,建立有效运行机制,法规的完善配套等以健全环境法制。  相似文献   

11.
我国环境立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加快完善我国的环境立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本文从我国环境立法的实际出发,着重分析了目前我国环境立法存在主要问题的同时,提出了完善我国环境立法的一些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2.
地方环境法规或规章是我国环境法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法制统一规则,地方国家机关的立法从属于宪法和法律,并且要同宪法和法律相协调。那么地方环境立法能否优先适用,其理论依据是什么,地方环境立法的能动空间以及地方环境立法权的有效行使及监督,则是环境法理论必须回答的重要理论问题。本文拟从这几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2月13日,中国少年儿童活动中心大礼堂里,欢声笑语,春意浓浓。国家环保总局新春团拜会正在举行。由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和机关党委组织的这场演出,演员阵容强大。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著名歌唱家吴雁泽,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环境大使、军旅歌唱家阎维文,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著名歌手谭晶,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副会长、歌唱家郁钧剑,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副会长、相声名家姜昆,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喜剧名家陈佩斯,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著名音乐人卞留念等纷纷放弃其他演出活动,赶来献上精彩节目。  相似文献   

14.
在对香港现行的法律体系及香港回归后所执行的基本法特点进行介绍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香港的环境法制,同时通过与内地环境立法的比较受到的一些启迪。  相似文献   

15.
曹明德 《绿叶》2011,(8):29-37
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法》存在着计划经济色彩浓厚,缺乏对环境资源的市场机制的构建,环境管理机构设置重叠、空缺,立法体系不完善,立法内容交叉矛盾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对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我国《环境保护法》的修改和完善,应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立法上应体现全过程控制思想,对环境资源法的基本原则进行重大修正,引入市场机制合理配置环境资源,解决环境管理机构设置重叠、空缺的问题,完善立法体系。  相似文献   

16.
我们国家目前运行着的环境法制体系完全是依据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的。那么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进行环境法制建设,怎样才能满足目前经济迅猛发展对环境保护的要求呢?当前有两类环境法制问题急待我们去研究解决。一是对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产生的新的环境问题要寻求解决的方法;二是由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发生了许多根本性变化,而环境法制建设中有一些不能与之相适应的内容也应随之修改、完善。对此,本文将作以下六个方面的探讨。一、尽快建立基层环境违法稽查队伍  相似文献   

17.
70年的中国环境立法,总体上分为三个阶段,即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和进入生态文明新阶段。起步阶段是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发展阶段是从1979年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前,进入生态文明新阶段是从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至今。历史表明,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环境立法在新中国成立后已经提到工作日程,并取得一定成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环境法制建设取得历史性进步。在充分肯定成就的基础上,通过反思,发现我国环境立法依然存在立法质量不高、立法体制机制不够合理、实施效果不理想等问题。为此,应当根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明确新时代环境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加快环境法律的立改废释工作,切实提高环境立法质量,补齐生态保护立法的短板,积极推进相关法律的生态化,加强配套环境法规和规章的制定,加快健全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实现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十三五"时期,我国通过政策和法制改革有效地促进了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十四五"时期,须进一步加强政策和法制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从充分性和均衡度两个方面提升我国区域、流域和行业生态环境国家治理的综合绩效。为此,需要发挥党内法规和国家立法的相互支持作用,促进国家立法的有效实施;中央与地方签订行政协议,调动地方深入开展生态环保工作的积极性;推进流域与区域的专门立法或者协同立法,通过体制制度和机制的集成创新促进实际问题的解决;按照流域与区域生态环保目标设立生态环境标准,体现生态环保工作的针对性和因地制宜性;实行"法定义务+企业承诺"履行制度,因企制宜地落实各生产经营单位的生态环保责任;国家需要总结和推广一些地方探索和有效实施的灵活性工作制度,并发挥市场机制对生态环境资源和生态环保产业发展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9.
莫纪宏 《绿叶》2008,(3):17-22
国内虽有与突发事件有关的零散的立法,各地区各部门也配置了应急办,但分散的立法、多头的管理,难有整体有序之效。从长远眼光和全国一盘棋考虑,统一应急法制比出台《紧急状态法》更重要,而借大部制改革之势将分散于防洪、防震、公共卫生应急、核事故应急、矿难等生产安全事故应急的体制集中而成立应急部,是值得追求的。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如生态环境意识、环境立法、行政执法和司法缺陷、法律政策等,同时生态文明建设中面临诸多的难题,如公众参与、生态补偿、环境责任及环境纠纷等,应通过完善立法、执法及司法建设,以及完善公众参与机制、生态补偿机制、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等保障机制来解决这些问题。本文首先通过比较分析生态文明与环境法制的关系,结合我国生态法制建设困境,提出了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的环境法治保障措施,即从立法、执法、司法角度,从而实现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最终实现环境—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