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根据太湖流域水环境系统的特点,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和模糊数学理论建立水环境质量预测和评价的数学模型,并在系统开发中进一步实现了模型。通过对实测数据进行科学计算,得到较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文章分析了西北地区目前水资源现状、水资源质量状况和开发利用等情况,并对水资源供需发展趋势作出预测。根据西北地区水环境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提出了构建西北地区水环境安全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徐小花 《四川环境》2013,32(1):61-65
本文概述了上海市郊典型小城镇——浦东新区万祥镇水环境质量现状,通过对污染成因和近远期水体污染源的分析,评估预测了万祥镇近远期水环境质量,并提出了水环境污染控制方案和措施.最后从小城镇水环境保护的要求,提出了应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和上海郊区小城镇的实际情况,提出上海郊区小城镇水环境管理的总体思路,对小城镇水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黄山市新安江流域水环境质量评价与管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安江是我国江南跨省级行政区的一条重要河流,其水质和水量对下游浙江省的生态安全和资源支持具有重要作用。针对安徽省黄山市境内新安江流域内存在的主要水环境问题,采用尼梅罗水质指数和超标加权法对新安江流域水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新安江流域水环境质量整体较好,达到Ⅱ、Ⅲ类标准,大部分河段均能满足地表水环境功能要求;下游河段水质略差,但符合地表水Ⅲ类标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安江流域水环境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5.
灰色聚类法在水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赵志坚 《四川环境》1997,16(3):49-51
用灰色聚类法对乐山市境内的岷江、大渡河、体泉河的水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并与水质距离评价法、综合污染指数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灰色聚类法也是一种对水环境质量评价的实用方法。  相似文献   

6.
国内外的研究都表明,从保护人类、野生动植物和自然生态环境健康角度出发,按照水体自然属性并结合人类对水体的使用和保护要求对水体进行功能划分,制定合理与水体使用功能相适应的水环境质量标准,并采取控制措施使水体水质达到该标准,是既合理、经济,又能有效保护水环境的方法.其关键是如何按照水质标准对水环境质量进行客观准确评价,这既是保护水环境的基础性工作,直接关系到水环境保护和排污控制措施的有效性,也是我国目前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首先对美国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体系作了概要介绍,然后对我国水环境质量评价现状进行分析,通过对比美国和我国的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对我国水环境质量评价提出了建议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夏文汇 《四川环境》1995,14(1):28-31
本文运用生态经济系统思想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水环境问题,针对当前城市水质污染的状况和趋势,找出城市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并对城市水环境污染进行经济分析及采取的经济对策,根据城市污水总量污染趋势预测,提出了防治措施,同时,在解决水环境问题时,重视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新疆环境保护》1992,14(3):34-42
在将乌鲁木齐地区划分为七个水环境控制区,并提出了各控制区的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各控制区的特点和控制目标对工业污染源实行总量控制采取不同的技术路线,区别对待。对以保护地表水体环境质量为目标的控制区,乌鲁木齐河控制区,柴窝堡湖控制区,水磨河控制区采用以环境容量—总量控制法。对于城市污水汇水区内的控制区卡子湾,  相似文献   

9.
和平渠是乌鲁木齐河流经乌鲁木齐市区的人工渠道,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问题和水污染问题。在已经提出的各种治理方案中,对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常常存在着尖锐的矛盾。探讨人工湿地系统在和平渠治理中的具体应用,以期达到既能消除安全隐患又能改善水环境的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10.
在调查分析2011—2016年綦江河流域水环境监测数据的基础上,对綦江河流域水环境质量现状进行了全面评价,对水环境的演变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了水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水污染成因提出一系列水污染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1.
论成都的环境用水和水生态环境建设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瞿伦强 《四川环境》1997,16(1):51-55
本文首次提出环境用水概念,指出水质、水量、水面是环境用水的基本要素。阐述了环境用水对成都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就成都环境用水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途径。结合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就成都的水生态环境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丽江古城水环境现状与调控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范弢  杨世瑜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23(2):153-155,192
水环境是丽江世界文化遗产地生态地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丽江城市化进程加快,对水环境保护不力,导致古城水污染加剧、水资源量衰减、景观生态用水不足和景观水质下降。通过强化水环境研究,加强水环境立法,进行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实施以调剂古城周边地下泉水为主,拉市海调水为辅的丽江古城景观调水方案,可保护丽江古城水环境,为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湖北省"十二五"环境规划的水环境保护指标为主要依据,采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从污染排放强度、水质改善效果、水资源利用和污染减排效率三个维度出发,建立湖北省"十二五"水环境保护政策评价指标体系,对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量化评估。结果表明:湖北省"十二五"期间水环境保护政策实施效果呈逐年上升趋势,从二级指标来看,政策实施在污染排放强度以及水资源利用和污染减排效率两方面均取得较好的成效,但在水质改善方面效果不明显甚至有所下降。建议湖北省在"十三五"期间以至接下来更长的一段时期内,首先要重点加强省内各局部区域的水环境承载能力评估,并依据评估结果对现有的产业布局进行有效的调整;其次应进一步强化环境监测和管理力度,以减少可能的非法排污。本文构建的指标体系对进一步促进省域水环境保护政策实施效果评价的规范化、合理化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水土保持对维持良好的水库水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影响.生态修复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水土保持措施,可实现受损水库生态环境的修复.围绕水库消落带、水库涵养林、库区耕地和水库水环境等方面来研究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库水土保持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5.
陕甘宁盆地中部气田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区,区内的环境问题突出表现为水资源缺乏,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为了减少气田开发对水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6.
对乌鲁木齐市的水环境进行分析研究,并用改进的灰色关联模型对1991~2000年的饮用水环境、地表水环境和地下水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为分析水质变化趋势,采取科学合理的治理措施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水生态环境保护事关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本文阐释了我国从水污染防治向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三水”统筹转变的新时代水生态环境保护内涵,从国内视角梳理我国水污染防治实践取得的成效,识别美丽中国水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制约性问题,首次在全国层面与欧美发达国家的水环境质量、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保障情况进行国际对标分析,提出以水生态系统保护目标为指引、以流域生态环境空间管控为基础、以“三水”统筹系统治理为路径、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水生态环境保护战略建议。  相似文献   

18.
小流域是实现重点流域精准化治理的基本单元,"三生共赢"是指要把解决环境问题的目标定位于生活、生产与生态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小流域环境改善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路径。本研究立足于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以"三生共赢"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提出了基于"三生共赢"的小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理论架构,即立足于水环境质量改善和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强化流域水环境约束,以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支撑流域经济结构优化、新型城镇化发展,以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体系和循环社会体系,并通过创新流域治理体制机制构建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格局,最终实现小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基于以上理论架构设计了生态环境、绿色经济、优质宜居三大类指标体系24项具体指标,并重点从优化流域空间开发格局、构建产业绿色发展体系、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环境、提升流域生态系统功能、健全流域治理体制机制等方面分析了小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对策。本研究可为各级政府创新流域治理模式、制定小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提供较为可行的理论支撑和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9.
秦皇岛市水环境现状与恢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皇岛地区原始自然环境优越,多年来,不正当的人为活动、环境恶化趋势明显,也直接干扰与影响着水的良性循环。现状水环境:河流基流渐小,并季节性断流,坑塘减少,湿地萎缩水土流失,洪径增大。地下水位下降,水量减少,承压水无序开采,污净比失衡,河流承栽力降低。地下水垂直污染面扩大,点、面、垃圾污染源趋重。联通青一洋、石一起,实施水资源再分配。优化配置城乡用水。重视地下水源地建设,联合调度地表、地下水源。谨慎开发承压水。植树造林、涵养水分。注重防风林带建设,改善田间小气候。严控地下水采量,防止土壤旱化。搞好坑塘建设,解决乡镇污水出路与净化。保护湿地,促进水的良性循环。深度处理废污水.使之资源化。从源头抓好城市三大水源地污染源.察勘储备新地下水源地。改良恢复水环境,保障水资源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