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石嫣 《绿叶》2011,(5):55-61
当前农业普遍趋向单一追求农产品产量和单纯依赖农业增收的生产模式,严重破坏了农业的多功能性,农业源污染成为我国环境面源污染的第一大污染源,进一步导致了食品安全危机,同时弱化了农业生产应对自然、市场风险的能力。农业政策不仅应当兼顾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未来环境安全也将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有机农业是对当前农业生产模式的突破,其所带来的消费理念、生活模式,不仅有利于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更有助于农业走向多元化的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2.
张建忠 《绿叶》2010,(12):92-98
食品安全责任的道德视角和监管视角在分析和回应食品安全危机中存在结构性缺失。这一问题应深入经济运行逻辑和企业伦理内部进行考察。食品安全危机的根源在于社会生产的经济效率对技术品质的优先性,而食品安全的有效保障取决于对这一优先性的常态化矫正。道德系统与监管系统对这一优先性的矫正并未切中要害,效果有限。一种破解食品安全危机的经济视角更加具有内在性与合理性,通过合理的法律建构保障有序竞争,通过消费者"主权"的有效行使回击和惩罚企业不端行为,通过创新激励机制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的稳靠基础。  相似文献   

3.
程存旺 《绿叶》2013,(12):89-95
农业生产所引发的环境问题和食品安全已然成为人们的共同焦虑,而农业生产技术的调整方向则决定和影响了这些问题的解决。依据中国农业所面临的约束条件,以及当前的生态环境危机,探索小农适用性生态农业技术可能更加合乎中国农业现实。  相似文献   

4.
张沱生 《绿叶》2008,(4):90-96
冷战结束以后,全球化加速,正在日益融入全球化、综合国力日益提升的中国所面临的安全威胁有了重大的变化:大规模的外敌入侵这一传统的最大威胁基本上不存在了,非传统性安全如恐怖主义、金融安全、SARS、食品安全、环境灾难日益突出,再加上炸馆、撞机等传统军事安全仍然存在,我国面临的安全危机管理形势严峻。为此,我们应加强危机理论研究、预案准备和机制协调。  相似文献   

5.
荀丽丽 《绿叶》2015,(Z1):38-45
全球化时代,深深嵌入全球生产与加工链条的牛奶,早已失去"自然"本色,成为多种技术干预的"工业品"。中国奶业市场的兴起与乱象皆是政策与资本合力制造的产物。利益格局的无序与失衡才是造成食品安全危机的根本原因。中国"牛奶"的"环保"问题不仅是一个质量监控问题,更是一个建构基于行业规范的"利益共同体"的社会性问题。  相似文献   

6.
赫晓霞 《绿叶》2012,(11):16-22
因食品安全危机和环境污染的加剧,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有机农业,而有机耕作对于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的回溯,则引发了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争论。在这一过程中,梳理中国农业的发展脉络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会发现传统农业亦有其先进,现代农业亦有其落后。因而,在未来的发展中,不应固守概念化的认知,而应考虑取长补短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7.
石嫣 《绿叶》2012,(8):33-40
食品安全成为世界问题与化学农业成为世界农业生产体系的主流、工业化食品生产体系成为百姓餐桌的主宰、钢筋水泥森林的城市成为人类主要寄居地高度相关。因而,解决食品安全危机不能单纯依靠事后监管,更为重要的是事前行动,而"食物社区重构"则是事前行动的现实践行。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制度层面的推进和人们的普遍参与,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工业化所带来的"化学农业"和"石油农业"。  相似文献   

8.
张敏 《绿叶》2011,(5):19-23
从"重商主义社会"向"工业化社会"的转型,对国家治理最为重大的挑战是市场力量逐渐"脱嵌"于社会共同体。因而,需要扩张政府管制权力来平衡市场与社会,这也是未来中国整合中国食品行业碎片化管制权的应有之义。另外,中国国家转型的独特逻辑造成了大量的、地方性的食品"小作坊",这成为制约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对此,通过强化司法监督,实现司法的常规化权力运作,有助于化解治理僵局。  相似文献   

9.
完善法律规制,培育环境友好型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纪文  焦一多 《绿叶》2015,(3):67-72
在人口总量少、生产不发达、物质不丰富的时代,"山珍野味"进入食文化有其必然性。而现代社会,随着人口增长、开发面积扩大,一些区域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保护野生动物、维护生态平衡,变得刻不容缓。当前我国正在建设生态文明,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得到了更多重视,但现行《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的一些制度和规定,已不能适应当前客观需要。为此,我们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让禁食野生动物成为新风尚,让环境友好型食文化在生态文明建设时代植根、开花、结果。  相似文献   

10.
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在第二届中国食品安全高层论坛上透露,今年将在全国着手开展食品安全和诚信体系建设试点,主要以肉品、蔬菜为重点,用3年左右的时间率先在全国36个大城市以及部分有条件的城市建成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肉类、蔬菜流通机制体系,形成可倒追机制,提高肉、菜的质量安全和管理水平,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1.
邱美荣 《绿叶》2008,(3):54-58
中国和平发展的过程之中,融入国际社会越多,国家利益之间的摩擦和冲突就越有可能增加,危机问题由此产生。今天的中国不再是一个内向型的国家,危机管理包含于中国和平发展的大战略当中,其最主要的分析变量就是国家利益。当中国逐渐强大、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不管有意还是无意,国际危机管理都是中国必须承担的一种责任,也是国家利益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2.
赵恩润 《绿叶》2011,(5):62-71
回顾建国以来食品安全体系建设走过的历程,对比国外同行的先进经验,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几点认识:食品安全体系建设是一个需要不断发展的活的历史过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迫切需要充分调动企业自身、政府机构、新闻媒体和普通公众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建立一套权责清晰、行之有效的食品安全卫生监管体制;应当借助对外开放的有利时机,密切结合中国的现实国情,积极采纳先进国家的优秀经验,洋为中用,把食品安全问题纳入现代化建设的总盘子中考虑,在社会整体进步中推动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3.
本期导读     
《绿叶》2015,(Z1):5
2015年新一期的内容,我们关注《舌尖上的生态文明》。沿袭以往的风格,我们约请了学界七位学者为专题赐稿。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呈现了对粮食安全、食物链、生态农业、乃至饮食文化的思考——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蒋高明:为什么食物链中增加了那么多有害物质?资本使然。最终资本在每一个环节收益,而受害的是大多数人,且每一个人都难以幸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青年学者荀丽丽:利益格局的无序与失衡才是造成食品安全危机的根本原因。中国"牛奶"的"环保"问题不仅是  相似文献   

14.
王奇  张勇  王鑫海  宋波  万劲波 《绿叶》2011,(5):78-83
5月22日,北京大学中国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组织召开了"食品安全与环境保护"研讨会,针对食品安全、农村环境治理、城乡统筹发展等议题作了主题发言与相关讨论。我们根据会议纪录,摘编专家学者的对策建议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在界定食品安全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和特点,提出供应链视角下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对策和建议。研究认为,我国食品安全的特点表现为基本态势稳中向好,群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积极主动举报,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越来越大,食品安全标准和法律日益完善,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正在推进。立足供应链视角,从打造透明供应链、建立食品供应链信任机制、纵横监管相互结合、形成食品供应链契约规制、设计基于供应链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方面提出保障我国食品安全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贾庆国 《绿叶》2008,(3):50-53
加强对危机管理的理论研究,是提升危机管理法制化、制度化的基础;建立各应急部门的协调机制,是有效进行危机管理的突破口。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安全管理,是对中国危机管理的一次重大考验,中国尤其是北京相关各方已经做了很大的努力,预计出现重大安全事件的可能性很小。  相似文献   

17.
《绿叶》2008,(12):9-16
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带来的是危机还是机遇,归根结底取决于中国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思路。实行独立自主的集中统筹,中国将在危机中迎来产业升级的大好机遇。产业升级的重点是高科技产业,目标是建立一个独立自主的、完整的经济体系。为此,不应过度强调短期成本,要有长远的眼光。  相似文献   

18.
《世界经济导报》以整版篇幅呼吁:我国东北森林面临灭绝的危机,这不仅是森林的危机,而是全面的生态危机,是北中国半壁江山的危机。  相似文献   

19.
夏光 《绿叶》2008,(3):70-74
中国现在已经形成了世界上范围最广、程度最深、影响最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越来越逼近环境安全的底线。同时,我们在应对环境危机的人才、手段、能力方面却很薄弱,应对环境危机的力量小于环境恶化的速度。环保总局改为环境部,提高了环保在国家决策和管理中的地位,但并非环境危机就可以解决了。如果不改变单纯的业务部门思维方式,环境的危机就有可能变成环境部的危机了。  相似文献   

20.
贠杰 《绿叶》2008,(4):97-102
在抗击"非典"等突发性重大危机时,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体制独特的制度优势:集中统一的决策系统,灵活、统一、高效的行政执行系统,"战斗堡垒"的基层党组织。同时,也暴露出我国条块分割的公共管理体制在应对危机时严重地不适应。立足中国国情,借鉴他国经验,从危机意识培育、危机能力训练、危机预案制定、危机管理法制化、危机设施储备上改善危机管理,是中国公共管理需要强化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