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从技术角度分析地铁坍塌事故发生的机理,以安全事故致因层次为基础,将管理因素分为4部分,即人员因素、环境因素、材料因素和设备因素;进一步分析地铁坍塌事故发生的原因,构建地铁坍塌事故致因的鱼刺图;实证分析杭州地铁坍塌事故的致因,并构建杭州地铁坍塌事故致因的鱼刺图;在实证分析基础上,从地铁施工前与地铁施工时两时间段,针对人员因素、环境因素、材料因素和设备因素4方面管理因素,提出地铁坍塌事故的防范措施。以事故机理研究为基础,以管理因素研究为核心是研究地铁坍塌事故的必由之路,将对地铁工程的安全管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了从安全信息视角探究地铁列车洪淹事故原因,基于FDA(Forecast-Decision-Action)事故致因模型和真实事故案例,构建由个体(地铁行车人员)、自组织(地铁运营企业)和他组织(应急主管部门)3个事故致因子模型组成的地铁列车洪淹事故FDA致因模型,并针对安全管理重要环节提出事故预防建议。研究结果表明:阻断事故致因主链或子链、保证必要安全信息充分且完备、防范安全欺骗行为,可有效预防地铁列车洪淹事故,通过实证案例分析验证FDA模型可显著提升地铁防洪应急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3.
为克服传统事故致因推理模型不适用于小样本条件下的地铁运营事故致因推理的缺陷,将贝叶斯网络(BN)与Bootstrap抽样法、D-S证据理论相结合,建立地铁运营事故致因推理模型。首先,分析历年地铁运营事故样本,确定事故致因因素及网络节点;其次,基于BN的基本算法和理论,运用Bootstrap抽样法和K2算法进行BN结构学习;然后,使用D-S证据理论修正BN参数,建立适用于小样本条件下的地铁运营事故致因BN模型;最后,进行因果推理、诊断推理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所构建的地铁运营事故致因推理模型可有效进行事故推理预测,节点预测精度均值为0.858;通过因果推理得出最常见的地铁运营事故类型为运营中断,其次是火灾和列车冲突;结合诊断推理发现供电系统故障是导致运营中断的最主要事故致因。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房屋建筑施工事故致因及其关联关系,针对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关键致因因素及其传播路径的有效识别问题,基于2015—2020年发生的394起房屋建筑施工事故案例,结合危险有害因素分类标准,将语义相近的风险用语归为一类,进行致因因素的提取、分类及编码;针对每一起事故建立致因因素传播路径,应用Gephi软件绘制出由95个节点、340条连边构成的房屋建筑施工事故致因网络模型;通过计算节点度值和权重系数等拓扑参数,分析致因网络拓扑特征,综合考虑节点总度值分类赋值及严重程度,利用ABC分类法提出致因因素重要性计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致因因素清单中包含28项关键致因因素、27项次要致因因素、31项一般致因因素;进一步分析得到24个关联性强的节点对、5条高频致因因素传播路径以及5类典型事故的致因因素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5.
为了揭示事故发生过程中致因因素和事故之间演化规律,基于实际地铁工程建设事故案例,构建具有致因层和事故层的双层地铁工程建设安全事故致因网络(SCACN)模型,分析网络拓扑结构和内在机制;经计算,子网络的累计度分布均服从幂律分布,且具有较小的最短路径长度和较高聚类系数,呈现出无标度网络和小世界网络的特性,SCACN面对随机攻击表现出鲁棒性,面对特定攻击具有脆弱性。结果表明:安全管理不到位、缺乏安全意识、机械故障是导致大量事故发生的初始致因因素,消除致因因素中具有较高度的关键节点,会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后续事故的发生,有助于提高地铁工程建设安全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影响地铁扶梯事故的主要因素,以北京地铁扶梯事故数据为基础,利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方法,研究地铁扶梯事故的特征,通过控制相关因素来预防地铁扶梯事故的发生;分析894起地铁扶梯事故的事故形式、解释变量与响应变量的类型及属性,构建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识别主要影响因素,计算各类影响因素对事故的贡献大小。研究结果表明:针对不同类型事故,制定不同的环境因素、乘客特征、乘客行为因素、线路因素的重点管控策略,可降低地铁扶梯事故的发生;该研究方法能够用于地铁扶梯事故预测研究,解决变量无序且多元的相关性分析和贡献大小的定量分析问题。  相似文献   

7.
为预防和减少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研究其事故致因。首先,以系统思维和事故致因理论为基础,建立一个结构化的施工安全事故致因系统模型,包含6个子系统、16个因素和39个子因素;然后,查阅2005—2017年间我国发生的812起施工安全事故的调查报告,统计报告中39个子因素出现的频率,依据频率大小将事故致因划分为关键、重要、次要和一般等4个级别;最后,以2016年江西丰城电厂冷却塔坍塌事故为例进行实证分析,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作业人员违规作业、安全检查不充分和管理人员履职不充分为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的3个关键致因,应高度重视并重点管控。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深水井喷事故风险管理水平,提出研究深水井喷风险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从技术、人员、环境和管理4个方面,识别深水井喷事故风险致因因素,建立深水井喷事故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矩阵决策实验室分析法(DEMATEL),研究风险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计算不同风险因素的中心度和原因度,确定关键风险因素;进一步基于解释结构模型(ISM)划分不同影响因素的层次结构,分析风险因素之间的综合影响关系,建立深水井喷事故风险影响因素模型。结果表明:层级1为近邻致因,可直接导致井喷事故的发生;层级2~7为过渡致因,在风险传递过程中起到桥梁作用,对井喷事故的直接影响较小;而层级8则为本质致因,重视本质致因的改善有利于从根源上降低井喷事故的风险。研究结果可为深水井喷事故风险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我国工业爆炸事故原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控制工业爆炸事故的发生 ,我们详细分析了近年来我国发生的特大、重大工业爆炸事故40多例 ,占近年来特大、重大工业爆炸事故案例总数2/3以上。虽然事故发生的后果是随机的 ,即受偶然性因素的影响 ;但事故致因则不是随机的 ,而是系统性因素即非偶然性因素的影响结果。因此 ,这40多例事故的致因对于我国近年来全部工业爆炸事故的致因来说 ,具有合理的代表性。一、瓦斯爆炸事故1 直接原因(1)瓦斯浓度超限的原因a 停电造成停风b 停风———局扇被违章关停(包括对临时停工的地点停风) ;———局扇故障或损坏而无备用局扇。c …  相似文献   

10.
为识别导致架桥机施工时发生安全事故的关键致因和链路,提出一种融合N-K模型的复杂网络架桥机施工安全事故风险因素分析法。首先,建立2000—2022年期间的架桥机事故案例库,分析事故致因,将架桥机施工安全事故风险因素归纳为4个一级风险因素和24个二级风险因素;然后,以事故类型和二级风险因素为节点,以致因关联为边,建立架桥机施工安全事故致因复杂网络模型,计算风险因素节点的亲近中心度和中介中心度;最后,建立N-K模型耦合分析一级风险因素,利用耦合交互信息值优化复杂网络风险因素节点的中心度,通过风险因素可达性分析和全局主路径分析,分别得到导致架桥机事故的7个关键致因和7条关键链路。结果表明:施工单位管理不到位、安全生产检查不充分2项管理因素的亲近中心度和中介中心度值较高。监理单位失职→施工单位管理不到位→安全生产检查不充分关键链路风险最大,针对这些关键风险因素和链路在架桥机施工过程中应重点管控。采用融合N-K模型的复杂网络分析得到的架桥机施工安全关键致因和链路与事故调查结论一致,准确实现了架桥机施工安全事故风险辨识。  相似文献   

11.
为有效避免地铁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将动态元网络的分析方法应用于地铁施工安全事故致因分析,建立地铁施工安全事故网络节点体系,提出重点控制因素。以杭州地铁一号线施工安全事故为例,在充分考虑人的主观能动性后,建立以人员、行为、事件和组织为节点的节点体系,确定节点的数量及节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施工安全事故网络模型并进行分析,对打击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找到比较理想的打击策略,确立节点的重要度排序,研究结果表明:应重点控制有效的监督相关节点,即可有效地避免或者减少此类事故的发生。得出的结论与事故通报结果基本相符,这为避免地铁施工安全事故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2.
刘双庆  尤秋菊  张世杰 《安全》2019,40(1):62-66
为了预防和减少地铁运营事故的发生,本文通过统计分析某城市地铁5年的运营事故资料,探讨了地铁运营事故的发生规律,从人、机、环、管几个方面分析了导致地铁运营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结果显示:统计年度内地铁运营事故年度总量较为平稳,事故的发生对月份变化敏感度较低,受气象条件影响较小;信号故障、车辆故障是发生最频繁的事故类型,合计占事故总数的56%。事故原因分析显示,设备设施因素导致的事故占事故总数的87%;人为因素导致的事故占事故总数的7%。根据地铁运营事故特点,从人、机、环、管4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安全管理对策,可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地铁运营安全管理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分析“十三五”期间(2016—2020年)我国化工和危险化学品事故发生情况,统计“十三五”期间化工和危险化学品事故数量及死亡人数,从发生月份、发生区域、行业分布等方面分析事故特征,从事故类别、事故环节、关键作业等方面分析事故原因,总结2011—2020年我国化工和危险化学品事故发展趋势,按照全国4大经济区域研究2013—2020年事故特征。结果表明:“十三五”期间我国化工和危险化学品事故数量呈下降趋势,死亡人数出现波动,总体形势较为平稳。2011—2020年化工和危险化学品事故风险向中西部转移趋势明显,东北、西部地区事故死亡率普遍高于东部地区。研究结果可为相关行业从业者及监管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如何提高地铁车站应急疏散的效率,以我国近十年来地铁常见事故类型统计为基础,在事故风险分析的前提下,利用风险矩阵和元胞自动机设定应急疏散等级,分析不同事故水平下相应疏散措施。以北京地铁西直门站为实例,使用疏散仿真软件Pathfinder构建模拟环境,对高峰时期下站内最短逃生路径进行疏散模拟;按照事故与疏散的响应过程,从预防次生事故角度出发,针对西直门站疏散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踩踏事故的诱发因素进行优化;研究拥堵对疏散进度的具体影响,选取使用率较低的M通道设施,进行不同使用率下的多次模拟,得到最优的疏散方案,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提高疏散设施利用率、改善应急疏散效果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胡馨升  多英全    张圣柱    吴昊    张昕宇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8,14(2):180-185
为了研究我国危险化学品事故发生的特点,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十二五”期间我国危险化学品事故进行研究,对事故发生时间、区域、类别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11—2015年我国危险化学品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总体呈下降趋势,夏季和冬季是事故多发期,东部沿海地区是事故多发区。主要事故类别、环节、直接原因、经济类型分别是爆炸及中毒、窒息,生产环节,违反操作规程或劳动纪律,有限责任公司。危险化学品事故分布在采矿业、制造业等7大门类中,除制造业危险化学品事故频发外,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事故起数位居第二。将“十二五”期间与“十一五”期间的事故进行比较,发现我国危险化学品事故的总体特点基本一致,2006—2015年全国危险化学品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年平均下降19.3%,18.3%,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6.
2004—2008年我国隧道施工事故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我国隧道施工事故的发生规律,采用柱状图和事故发生趋势图等方法对2004—2008年隧道施工事故进行统计与分析,获得了事故次数与死亡人数的年度分布和发展趋势、不同事故类型发生事故次数、事故类型占总事故数百分比、地区分布、事故等级分布等统计特征。找出2004—2008年隧道施工事故的发生规律:事故次数和死亡人数均呈下降趋势;事故类型以坍塌、物体打击、透水、冒顶片帮为主,其中坍塌是隧道施工过程中的第一要害;事故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则很少;多数事故为较大事故,发生重大和特别重大事故较少,但多为恶性事故。同时根据隧道施工事故发生规律,提出隧道施工安全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我国涉水旅游安全事故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事故成因机制,提升旅游目的地安全管理水平。以2010—2018年我国旅行社责任险平台的1 752起涉水旅游安全事故保险案例为数据源,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并结合Ucinet可视化分析技术构建事故时空分布模型及事故成因模型。结果表明:在时空分布规律上,我国涉水旅游安全事故具有较强的时间导向性和空间异质性;在事故成因规律上,游览环境因素和游客自身因素是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同时不同影响因素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化旅游者及安全管理人员对涉水旅游安全风险认知,为相关旅游目的地安全管理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揭示化工事故发生机理,考虑事故链中因素的因果关系与事故网络的结构特性,基于复杂网络研究化工事故的关键致因因素,以事故案例中因素与结果为网络节点,因素间的因果关系为边,建立化工事故网络模型,分析网络中节点的度值、结构洞,构建化工事故凝聚网络,分析凝聚节点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在化工事故网络中存在8种致因因素,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占比高达87.5%。通过结构洞分析可有效找出网络中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潜在致因因素;通过凝聚网络分析,人的不安全行为致使设备的不安全状态与环境的不安全状态连接比例高达29%,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工作,对以2016年新版《生产安全事故统计管理办法》和《生产安全事故统计报表制度》为核心、以12个相关行业领域的规章和报表制度为补充的我国现行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制度体系进行系统梳理,阐明我国现行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制度主要特点;从事故统计的协同性、事故范围、填报主体、报表的指导作用、统计结果的发布内容和模式5个方面深入分析我国现行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工作存在的不足,并提出针对性的完善建议,以期为我国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工作完善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