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刘欣  付华 《环境教育》2008,(7):23-25
环境伦理学是一门应用伦理学的新兴学科。它是应环境发展大趋势的需求而产生。本文内容涉及环境论理学的研究对象及范畴、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等,从中概述了这些年来我国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有利于在更高的层次上展开对该学科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余谋昌 《绿叶》2010,(10):85-85,87-92
中国环境伦理学只有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理论框架和概念体系,形成自己的环境伦理理论和实践,才能够真正对解决实际问题起到作用。中国环境伦理学学派的建构不能像西方一样走不同学派争论的路,而应朝建立统一、开放、完整的环境伦理学的方向发展。为此.我们要对西方不同学派的理论进行整合。实践是环境伦理学的精华。我们需要通过对社会不同角色、不同阶层人的伦理态度、伦理行为的研究,来制定一套比较和谐的、符合我们社会实际情况的环境道德标准、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3.
郭辉 《环境教育》2008,(5):29-30
环境伦理学作为一个学科诞生于二十世纪的七十年代。在该学科发展的过程中,环境伦理学家们挖掘各种精神资源和理论传统,为环境伦理学的创建、发展提供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浪漫主义传统就是众多精神资源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对当代非人类中心的环境伦理学理论中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相似文献   

4.
动物伦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构建动物伦理学,笔者考察并概括了西方动物伦理研究的本质和关键问题,认为:动物伦理学是关于人与动物关系的伦理信念、道德态度和行为规范的理论体系,是一门尊重动物的价值和权利的新的伦理学说。它的产生具有坚实的科学基础、伦理基础和现实迫切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伦理学的概念、环境伦理学的形成以及环境伦理学的理论基础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并着重论述了加强环境伦理学研究,树立环境道德现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高山  龙炳清 《四川环境》2004,23(6):87-90
本文研究了环境伦理学产生的背景,环境伦理学所具有的特点,环境伦理学研究的内容以及对环境伦理学应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戴科伟  王远  王腊春  窦贻俭 《四川环境》2003,22(2):57-59,76
本文综述了近几十年来环境伦理学的研究成果,包括环境伦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等。文章同时还从环境伦理学角度探讨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并对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一些指导性原则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陈金陵 《环境教育》2009,(10):54-57
余谋昌,1935年12月9日生,196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1966年中国科学院哲学所研究生毕业,此后在该所从事自然辩证法研究。现任国务院发展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地学哲学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环境伦理学研究会理事长。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我国学术界发表了这个领域的首批论著,提出这一领域的初步理论框架和基本观点,开拓了这个领域的研究工作。发表论文100多篇,著作12种。其中,《生态伦理学与新的林业范式》(1962)获林业部等6部委“森林大奖”贰等奖:《丈化新世纪:生态文化的理论阐释》(1996)获“五个一工程”奖。  相似文献   

9.
环境伦理学在发展中形成了各种流派和分支,不同环境伦理观之间的分歧和悖论,导致我们无法用一个统一的原则和标准去指导实践,从而使环境伦理学在具体应用上陷入了困境。为了摆脱这种困境,我们必须对现有多元的环境伦理观进行扬弃和整合,建立起基本的、普适的道德共识,为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开展环境教育的重要前提当前 ,大多数教师所熟悉、所钟情的是学科教学 ,重学科课 ,轻活动课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倾向 ,而传统的、陈旧的教学与评价方式恰恰是这种倾向的重要原因。中小学环境教育涉及学科广泛 ,内容极为丰富 ,又与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紧密联系 ,它涉及现实社会、经济和自然的许多领域 ,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关心自然—社会 ,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中小学环境教育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如何深刻理解新时代对学生开展环境教育的重要性认识 ,如何把认识转变成教学的具体行动…  相似文献   

11.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伦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臧立 《环境教育》2002,(5):28-30
环境伦理学,是20世纪后半叶随着全球性环境运动的高涨而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由于国际环境保护运动是一个规模非常庞大,参与者十分广泛的群众性运动,其成分十分复杂,参与环境保护运动的动机和出发点也各不相同,因此,环境保护运动从一开始就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派别和组织,他们虽然都打着“绿色”的大旗,以保护环境为宗旨,但又有着各自不同的主张、行动准则和纲领。这种情况也反映到新兴起的环境伦理学之中,依照对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保护环境的根本目的、及其解决办法等问题的认识不同,有人把环境伦理思想分为“浅绿派”和“深绿派…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类面临全球环境恶化的严峻挑战,环境伦理学已日益受到关注。为此,我们通过国际互联网,查阅了与此有关的信息,现简介于下:一、环境伦理学的发展在站点www.cep.unt.edu/novice.html处,可以读到有关环境伦理学发展的简况。过去,人们...  相似文献   

13.
杨通进 《绿叶》2010,(10):93-99
建设生态文明不能光靠技术的进步,社会制度、生活方式、价值观也必须要作出相应的调整。因此.中国的环境伦理学要有一种使命感,既要积极参与环境教育,培养人的环境伦理意识,也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设定.并为新的国际制度的建立提供伦理基础和价值引导。我们不能把环境伦理学仅仅理解为伦理学的一个小分支或者是传统伦理学的一种应用,而应把它当作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从全新的角度来对传统伦理学进行反思,使整个伦理学具有环境视野和生态关怀意识。  相似文献   

14.
<正>高校水处理技术专业的课程教学逐渐向产教融合的方向发展。本文通过分析教学现状,指出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推动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促进教学体系进一步完善。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水污染控制工程”作为环境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成为我国各大高校环境专业中的必修课程[1]。“水污染控制工程”融合了物理、化学、生物和机械等多门学科,具有跨学科的特点,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2]。学生需要掌握环境科学、化学、生物学、水利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涉及知识面广、课程内容庞杂、理论性和实践性强,兼具理科及工科特点。  相似文献   

15.
丛俏 《环境教育》2023,(10):62-65
<正>要精心设计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加强教师思政能力建设,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优化思政教学方法。结合专业办学特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作用。“环境科学概论”是各高校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及部分院校非环境类专业环境教育的通识课程。通过概括介绍本专业所涉及的环境科学基本内容和理论,让学生掌握与环境科学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正确认识环境规律、明确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从环境公正的起源、内涵、法律依据等方面,对甍国环境公正的法律体系做了较深入地分析,探讨了一个社会学和政治学或伦理学概念顺应时代要求进入法律体系的必要前提和机制。  相似文献   

17.
环境道德建设的意义《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啃出:“全面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大力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我们结合《决议)}开展环境道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人类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环境保护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开展,世界十大环境问题的出现,使人类从企图主宰地球,驾驭自然中醒悟过来,认识到黄色的农业文明和黑色的工业文明意味着人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这种发展和繁荣将是不能持久的。在自然界中,人类不论…  相似文献   

18.
谢天 《环境教育》2002,(2):30-30
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是一个全面提高公民道德水准的纲领性文件,《纲要》把“环境保护”列入社会道德领域,作为道德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这使我们更加明确了环保部门提高全民环境道德意识、积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历史任务。在当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期,环境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树立“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环境意识、道德观念,让人们懂得: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是侵犯他人的利益,是不道德的;环境是有价值的,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环境资源是有限的,过度开发和消耗必然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相似文献   

19.
教材是落实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依据。因此,教材中对于环境教育的渗透可以作为衡量初中环境教育开展情况的一个重要佐证。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中规定:“初中物理、化学、地理等学科应重视进行环境教育”。根据这一规定,国家教材编辑委员会在新编初中教材中,结合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和特点,将环境科学知识渗透于各有关学科的教学课程中,成为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中等师范学校重视必修课的渗透、以开设人口生态环境选修课为基本途径、强化课外活动的实践性、突出教育实践活动中的环保内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规律。一、必修课———挖掘教材因素、深入进行渗透环境教育是针对全球环境不断恶化 ,意在唤醒人类的环境道德意识而提出的 ,本身具有综合性特点 ;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等许多领域和学科。中等师范学校立足于必修课这一教学主体 ,通过深入钻研“新大纲” ,编写能够突出环境教育的德育渗透纲要 ,通过挖掘教材因素 ,收集整理供有关学科开展环境教育的参考资料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