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淮北临涣采煤沉陷区水生态调查数据,基于方差赋权的生态系统综合指数法,采用主成分分析与相关性分析方法进行指标筛选,建立了沉陷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结果表明:(1)功能区周边环境大致相同,沉陷区西部废水排放区环境最差,东部近矸石山区状况最好,其综合健康指数值分别为0.422、0.566;(2)临涣采煤沉陷区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栖息地环境和水生生物指标分别为0.337 5和0.256 6,是影响临涣采煤沉陷水域生态系统最大的两个指标类型。矿业生产活动、露天矿业废弃物堆放、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污水是导致临涣采煤沉陷区生态系统亚健康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棕地再利用和绿色空间供给是城市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探索为我国棕地利用提供了宝贵经验。对国际上棕地到绿色空间的转型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恢复、景观设计、效益研究、可持续性评价等方面。我国对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还局限在技术层面的生态修复和景观设计方面。通过评述国外关于棕地再开发为绿色空间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目前我国研究的薄弱环节,总结未来研究应该关注的问题,以期为我国棕地再利用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采煤沉陷区生态环境形势严峻,土地复垦势在必行。分析了采煤沉陷对邹城矿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疏干法、就地平整法、挖深垫浅法等实际的土地生态修复措施。  相似文献   

4.
构建了针对秦皇岛市的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对2011年秦皇岛市城市生态化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秦皇岛市城市生态化综合指数为0.687,生态化程度为2级水平,经济持续发展子系统和资源能源节约子系统较为薄弱。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水污染治理、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加大生态建设力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采煤沉陷已成为煤矿区危害范围最广、影响程度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一种工程地质灾害,在对赵各庄煤矿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的基础上,分析采空沉陷区对土地资源影响特征,并预测采空沉陷区土地资源影响和破坏发展趋势,指出了沉陷区土地复垦规划原则,提出了合理的复垦建议。  相似文献   

6.
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绩效评价对保障土地储备制度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在对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绩效评价内涵界定的基础上,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以武汉市为例,对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绩效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市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绩效评价综合得分为78.89,取得了良好制度绩效.其中,城市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配置效益明显提高,综合指数分别为80.50和83.16,而公平配置效益得分较低,为70.18.依据评价结果,提出了兼顾"效益"和"公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石羊河流域生态脆弱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合分析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对区域生态系统的两方面影响,建立了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计算了石羊河流域9县(区)的生态脆弱度分值。根据计算结果,将石羊河流域划分为4级生态脆弱区,分别为极强度脆弱区、强度脆弱区、中度脆弱区和轻度脆弱区。在此基础上,对各脆弱区提出生态治理对策,为今后流域开展生态经济功能区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采用近年常用于重金属污染的地积累指数法及生态危害指数评价法对关中西部某铅锌冶炼区表层土壤中重金属污染情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均能对人为污染行为作出较为科学的评价,且两种方法可得到相似的评价结果:该冶炼区周边土壤Cd元素为中重度污染,Pb为中等污染,Zn和Cu为轻微污染.生态危害指数评价法和地积累指数评价法两种方法都是基于沉积学理论提出,两者各有侧重点,对于重金属污染的系统评价各具合理性;但在对土壤重金属污染进行评价时,有一定的局限性,建议在修正其参数后综合应用.  相似文献   

9.
总结了淮南矿区采煤塌陷地的状况和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采煤塌陷地对矿区生态系统的主要影响和效应,据此提出了采煤塌陷地生态恢复机理和研究区生态恢复对策.  相似文献   

10.
土地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和基本的生态环境要素.土地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施加于环境的压力.农业贫困县面临经济与生态发展的双重压力,更需要进行生态功能区划,寻找合理的土地利用模式,避免走向"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以典型的农业贫困县延寿县为例,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经济条件,运用叠置法对其进行了综合分区,将其分为中部沿河平原农渔牧复合区、南北山前漫岗水土保持及农林区、南北低山丘陵林业可持续利用区3个生态功能区,并针对不同区域土地资源的特点,探讨了各区的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提出了土地资源区域治理措施和土地利用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核心城市武汉市为例,从自然生态、经济生态和社会生态角度构建了四级“两型”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对武汉生态城市建设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近十年武汉生态综合指数(ECI)持续稳健增长,但各子系统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不均衡,各具体指标发展差异显著,因此系统协调性是今后武汉生态城市建设应关注的核心.  相似文献   

12.
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是科学评价土地整理效果的依据.以广东省湛江市丰收农场土地整理项目为例,从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选取10个评价指标,采取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项目整理前后的各种效益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项目的实施为项目区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淄博市城市林业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林业具有服务城市生态、调节城市气候、活化城市景观等生态服务功能,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居住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具有重要的地位和研究意义。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立城市林业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淄博市城市林业建设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淄博市城市林业建设的社会影响显著,其积极的影响在各个方面得到了充分显现。针对淄博市城市林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哈尔滨市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和人们生态意识的加强,生态城市已经成为现代城市发展建设的主要模式和方向,生态城市应当是哈尔滨市发展的理想模式.根据哈尔滨市的实际,依据建立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原则和方法从资源、环境、经济以及社会4个方面构建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在运用层次分析法的基础上对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5.
安徽省沿江地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安徽省沿江地区为研究对象,在对土地生态安全理论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根据研究区的实际情况,建立了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和信息熵等数学方法,计算了2006年研究区各市土地生态安全综合评价值.研究结果表明,芜湖市、池州市、安庆市、宣城市、巢湖市和滁州市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等级为Ⅳ级(良好);合肥市和马鞍山市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等级为Ⅲ级(一般);铜陵市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等级为Ⅱ级(较差).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分析,为该区土地生态安全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成都龙泉山地区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之间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传统的评价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发展需要。本文以成都市龙泉山地区为例,从景观类型、生态功能、生态价值、土壤侵蚀敏感性和地质灾害敏感性5个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分别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模糊综合评判法描述水平生态过程和垂直生态过程下的生态适宜性,综合两种评价结果进行建设用地的生态适宜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模型机理的差异使评价结果有着很大的区别,两种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弥补彼此的不足,本文将研究区的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划分为禁止开发区、严格限建区、一般限建区、重点开发区和优化开发区5个分区,各区的面积分别为259.70km^2、793.89km2、1220.35km2、739.68km2和490.42km2。以往的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往往单一地考虑水平或者垂直生态过程,本文构建的这种综合水平和垂直生态过程的评价方法为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方法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尝试和补充。  相似文献   

17.
棕地再利用制度与政策是开展棕地项目的行动准则。虽然中国近年来开始关注土壤污染的治理与修复,但目前直接针对棕地再开发全过程的政策机制和法律法规还存在很大程度的缺失。本研究在分析中国棕地再利用面临的宏观政策和现存问题的基础上,总结国外主要国家的棕地再利用政策法规,提出中国棕地再利用的制度与政策体系框架。制度和政策体系框架的主要内容有:构建具有强大约束力的法律法规体系;“一主多元”的管理组织机制;“污染者付费为指导,责任分担为补充、受益者承担部分责任”的责权关系;政府、市场、社会多方利益综合的资金筹措机制;棕地治理与再利用全过程的专业技术规范。  相似文献   

18.
构造基于经济-环境-社会(EES)概念框架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借助熵权法进行赋权,运用物元分析法构建土地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模型,对淮南市作土地生态安全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淮南市2010年、2013年和2016年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等级均为"一般安全"等级。研究可知:环境脆弱性一直是资源型城市面临的一大难题,淮南市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更要致力于环境系统的绿色健康,从而提升土地生态安全等级。  相似文献   

19.
李丽  廖和平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26(6):521-523,543
从土地投入强度、土地利用效益、土地利用强度和土地利用可持续性方面构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宏观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重庆市都市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评价,并根据土地利用集约度差异对其进行了聚类分析,指出土地利用投入强度、产出效益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揭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20.
胡刚  陈保平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25(10):935-938,F0004
城市地域的扩展一般首先发生在城市边缘区,并给城市边缘区带来一定的环境压力.分析了1995-2000年的芜湖市城市环境监测数据和城市扩张及社会经济发展数据,利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对芜湖市城市边缘区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芜湖市由于其有利的自然条件以及科技进步和管理优势,城市边缘区环境质量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